笔下春风扑面来
《千峰耸立一桥横》(41×155cm)
《听风信》(127×98cm)
《大地新弦》(102×96cm)
《垦荒尖兵》(181×104cm)
《黄山清凉台》(70×46cm)
《霜叶红于二月花》(45×65cm)
□ 李代文
黄安仁简介
黄安仁1924年10月8日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县雅韶坡头村;1947年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就读于广州大学,随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文工团,任美术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南文联、广东画院、广东省文化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工作,先后任美术供应社制作部主任、《华南画报》《广东画报》《广东文艺》美术编辑、广东省美协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等;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4年离休后,仍然致力于书画创作和培养青年一代美术工作者;2018年4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
十多年前,为写好长篇传记《黄安仁传》,我专门请教了广州书画学院教授曾嵘等书画界朋友,对黄安仁的书画作品进行了欣赏性的研究。
岭南画派自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以来,新人辈出,如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等等,他们倡导艺术革命,独树一帜,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画派的发展。黄安仁也是岭南画派传承人中的佼佼者,其面向自然,忠于生活,作品融汇中西,博取众长又与众不同。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有如读无声诗,其画中有诗,画中有故事,更如春风扑面,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黄安仁1947年毕业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最初学的是西洋画。但他勤奋学习,让中国画与西洋画结合,作品富有时代感,壮美中饱含细腻,深得岭南画派精髓。从1942年在阳江文教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开始,到2006年作品《千峰耸立一桥横》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收藏,著作甚丰。而许多作品都是他离休后,走遍大江南北,乃至东南亚欧美不少国家,历尽艰辛完成创作的。感动于黄老先生笔耕不辍的精神,我于2003年11月17日,为祝贺他在广州南星阁举办大型《黄安仁从艺62周年作品回顾展》,曾写诗一首,诗曰:六十多年苦力勤,何曾安享半毫分;坎坷历尽书鸿志,笔墨蘸丰画国魂;挥洒九洲凝妙韵,穿行欧美播奇新;纵然耄耋无停步,德厚流光励后人。
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没有真功夫,要画好人物绝非易事。黄安仁的人物画,饱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参加全国美展的《听风信》和全省美展的《归航》《心潮逐浪高》等,是黄安仁1964年在闸坡渔港,跟随全国劳动模范林举瑞出海创作的杰作。难于想象,在一摆海的28天里,黄安仁是如何克服晕船与无法洗澡的困难。而黄安仁在海上颠簸的工作与生活中,所亲历渔民质朴热情、团结协作、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听风信》。该作品以粗细合理的线条勾勒出主人公形象,用笔简洁而笔力强劲。画面是一位渔民,打着光脚,一手抓住船旁缆绳,一手拿着半导体收音机,专注地倾听着天气预报。作品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渔民不再靠看天色,看海水来辨别海上的天气变化,不再担心遭遇海上暴风雨袭击。时代发展到今天,渔民出海使用卫星导航、探鱼仪等助渔设备,不但生产安全,渔获更丰。这该是艺术家的预见性。
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的《归航》,则是带着丰收喜悦的渔民群像,用墨用色可谓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个渔民的形体美。作品在墨色的变化中、在线条的勾画中和谐统一,丰富而鲜明。《故土》画的是一位女华侨回国,双手捧起一把家乡的泥土,眷恋、深情写满脸上。作品用笔凝重,在墨与色间扩大与延伸,大大丰富与强化了人物睹物思乡的情绪,彰显了爱国情怀。
黄安仁的山水画,远观有势,近看有质,以其独有的线和点,形成特定的艺术符号。
验证了至理名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大地新弦》(102×96cm)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构图新颖别致,以传统笔墨勾勒现代化建筑,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放到了画面的主要位置,高耸的起重吊臂像几把琴弦在弹奏着时代乐章;远处,作为衬景的青山绿水上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近处,或许是几个归乡的游子,惊叹原来贫瘠的土地竟然耸起如此壮观的楼宇,忙不迭地举起手中的照相机……
画面上的纵横线条和对光线透视的用心刻画,使《大地新弦》场面博大,气韵生动。这是一幅全新的山水画,在宣示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称其是全新的山水画,还在于它在宣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速度、广东速度,在宣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强有力的时代精神赫然画上,显示了黄安仁的深厚功力。《大地新弦》一出,《广东画报》《广州日报》和《新华文摘》(1985年第六期)在封二先后刊发。接着,7家报刊争先转载,中国美术馆后来收藏了黄安仁的这幅力作。
“他的用笔率而不乱,草而不妄,实而不板,繁而不滞。哪怕是横跨街头的几条电缆,一组灯柱,在他笔下也令人拍案叫绝。”这是著名画家曾嵘的评价。作家梁鉴江又这么说:“安仁的山水作品,格调昂扬、气韵清峻,立意、取材、构图、笔墨都一脉清新。”
《黄山清凉台》(70×46cm)采用大小斧劈粗劲的线条来表现悬崖山势,又以刚强笔法表现挺拔苍松,晴空映照着涌动的云海,画面一片奋发之气。
《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爱晚亭烂漫的秋色,丛丛簇簇,漫山遍野的红叶,加上成群结队的游人,把秋色渲染得欣欣向荣、热情洋溢,令人振奋、激动。作品笔法多变,用色、用墨都很大胆;以写意画远景,浮动的云气与朦胧的山,使画面气韵无量;以焦墨写枝干,秋林显得老辣、顽强;画叶子则运用油画技法,霜叶色彩斑斓,层次清楚而立体感特强。
《甜在心头》(150×94cm)则是黄安仁另外一种风格的山水作品。画作使用工笔兼写意技法,主体渲染合理得体、层次分明。虽然用墨不多,却丰富地突现了南国田园的风光特色:开阔的画面上,甘蔗林中的河汊水面,一艘艘满载甘蔗的船被机船拖着缓缓前行,船上人物饱满,表情细腻,形神兼备。画上男主人公借着空闲,手抱吉他,脸上露着爽朗的笑容;女主人公好像正情意绵绵地对男主人公唱着水乡歌谣:“一船甘蔗水上行,阿妹有话哥回音;白布洗脸今时会,两人有意甜在心。”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跃然画上——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的生活如甘蔗一般,一节比一节甜,对未来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
作于1961年的《垦荒尖兵》(181×104cm)则热烈豪放,色彩鲜艳明亮,人物形象强烈地表现了时代的责任感和当时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黄安仁根据一首古诗诗意创作的《秋山》(70×49cm),是一幅采用中西技法巧妙结合的佳作。他通过行笔或重或轻,用墨或浓或淡,使作品显得苍阔幽深。画面远处,峰峦突兀,气势雄奇;近处,右边一条石径向上延伸至茅寮,主人公穿长袍斜躺在门前岩石上,独自欣赏秋色。画作直观再现了唐代诗人张籍的“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的意境,动静结合,气氛祥和。
黄安仁的花鸟画很多,画作大多境界开阔、构图新颖,有着强烈的大自然气息,充分显示出创新精神。《牡丹图》(70×49cm)、《松龄鹤寿图》(6尺)、《深海鱼虾》(80×60Cm)等等,都给人一种“形神兼备”的感觉。《牡丹》花瓣淡红轻粉,气韵浑厚,线条流畅,生气有致。《鹰》以精准的笔法描绘了鹰的雄姿和气势:鹰眼棱角分明,英气逼人;暗褐色的背,腹白带浅黄,可见鹰之壮实;鹰嘴钩曲尖利,鹰爪强健有力。
黄安仁还善于以钢笔作为写生工具,将西洋画的透视、解剖、色彩和空间感应用到写生上,且融合岭南画派的构图、笔墨和意境技法。在写生中,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强弱,提按顿挫中,线条粗细得法,刚柔并济而富于弹性。而且针对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笔墨和技法,每一张速写都如一幅素色作品创作,充满美的感染力。他从艺七十余年,创作了逾千幅写生作品,被艺术界誉为“写生大师”。
黄安仁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在青少年求学时,除学习绘画外,他也醉心于书法艺术,读临并重,为后来的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书法家叶铿国曾对其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黄安仁的作品用笔酣畅淋漓、婉通畅达,用墨的干湿浓淡,乃至画作完成后的题诗、落款、用印皆能一气浑成,补充合理,这都借助于他的书法功力。”
黄安仁的书法以传统为基础,溶篆隶于一炉,取各家所长,以绘画的笔意相合,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弹力和刚柔相济的优美线条,从而构造出一个个如瘦蛟出海、老蔓缠松,于平正中见险势,于寻常处出新奇的稳健方块汉字来。
正如榜书《耕墨居》,用笔以行书为主,笔法连贯,呼应紧密,重心安稳,笔筒意长,疏密有致,通畅自然,行款活泼,用印穿插互补,恰到好处。
又如行草《跃马长征歌》,用笔遒逸拙朴,结法纯任自然,气韵如石泉松籁,流水行云。这纵横朴茂、不拘古法的作品,字字均能法在其中,“精、气、神”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他的钢笔小字和毛笔小字诗笺,既娴熟又刚劲,既严谨又活泼,精妙入微。
总之,黄安仁的书画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读了让人倍感亲切。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发现山川河流动人的美感,以一种灵动的丰富的艺术语言,为世人赏识。
新闻推荐
阳江“镇村同治”推进人居环境治理 15个镇同台竞争专项资金名额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俊杨世华通讯员/陈瑞锋刘建辉)笔者从阳江市获悉,该市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实行“镇村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