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来自江海的声音留住乡愁

阳江日报 2019-02-22 09:04

[摘要]阳江咸水歌传承千百年面临窘境,文化界呼吁抓好这份瑰宝的保护和传承

咸水歌手放声高歌(资料图片)。

李代文(中)在研讨会上发言。

咸水歌手蔡粉在东平中心小学教唱咸水歌。

《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书影

春节前夕,在阳东区东平渔港,由阳江日报社、阳江炎黄文化研究会、阳东区东平镇政府和阳东区文化馆等主办的“阳江咸水歌保护传承和发展研讨会”举行,与会的文化界人士和咸水歌爱好者对如何做好咸水歌保护传承发展话题作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本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这本书收入200多首阳江咸水歌,是阳东区文化馆组织人员, 用4年时间走访阳江沿海渔港渔村搜集整理出来的。为了让更多人能看懂和了解阳江咸水歌,阳东县文联原主席李代文为这些咸水歌作了评注。有人认为,研讨会的召开和该书在全国发行,对于阳江建设海丝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录生活状态 反映历史事件

“咸水歌究竟起源于何时?从1986年开始,我参加了阳江民间歌谣搜集和整理工作。33年来,查阅了许多资料,一直未找到有关咸水歌起源的准确记录。”李代文说,咸水歌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交流和民俗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产物,源自过去渔民在江海劳作时的即兴创作和吟唱。可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作为一种传统文艺,咸水歌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分生活交流、劳动生产、民俗活动等三类。

在收集到的各种咸水歌调式中,发现咸水歌开头有那么一句“呼语”。这些呼语比较自由,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如咸水歌中的哥兄调:“哥兄呀——”“妹呀哩”,众人调的“众人呀——”在歌中就有前有后有中间。咸水歌跟民歌一样,最早的也是没有歌词,没有曲谱,仅是呼喝一声。到后来,发展成歌了却有音无字,很难记录。如这首歌:“due3 wue3(阳江话音,松垮的形状)一支舟,di2 duo2 (水流声)水长流,亪噫(ye2 yie2象声词,摇橹声,地方话,与欸乃近)撑过去,仌嘣(bing3 beng4象声词)上埠头呀啰。”

阳江疍家在广东疍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收集的一首《饥荒》咸水歌中唱:“讲起饥荒,卖儿卖女,讲起卖仔,难舍难离。贼佬又多,兵马又反,开身做海,有几艰难。”书中评注说:“该歌流传于清咸丰年间阳江沿海地区。其时,早春暴雨台风,漠阳江时无堤围,农田尽淹;秋又飞蝗蔽天,大伤禾稼成灾。适逢土客(土著与客家)械斗,清军镇压,战乱遍及阳江。东至那笃、那龙,西至程村儒洞,南至沿海,北至阳春,整整12年间伤及无辜无数,致穷苦人家流离失所,卖儿卖女,淡水疍家从江河转移出海避祸。”

曾经的全国劳模、今年85岁的东平老疍家蔡结璋向记者讲起了一段往事。其父亲生前曾跟他说,蔡结璋的爷爷奶奶原来在漠阳江麻汕做疍家,以打渔和撑横水渡为生。在蔡结璋父亲10多岁时,贫穷的爷爷奶奶在小艇上用被子当风帆,驾着小艇出北津,艰难地沿海边过北环,带着家人到东平谋生。这是上述咸水歌的真实写照。

书中有几首咸水歌,道出了新中国成立前疍家命运的悲惨。如《无屋疍家四海浮》:“众人哩——无屋疍家四海浮,烂船烂网烂衫褛,捱饥抵冷行船苦,贱命几时沤沙洲?呀哩!”《命苦最是行船人》:“栖息无家四海浮,破船烂网把身留,衣不蔽体食不饱,终年劳累终年愁。千金难买三寸土,命苦最是行船人,脚下踩住阎王殿,汪洋大海几堆坟。”《渔家苦》:“头顶青天,脚踏木板;天阴落水,无瓦遮头,喊驶船台风又到,扯蒲(升起)碇(锚)绞,无处漂流。”

李代文说,1987年春,他在沙扒收集民间歌谣时,听到老渔民林英说,抗战时,当年12岁的她随父母出海,目睹了头上受日机轰炸,海上遭日艇炮轰,鬼子烧船的惨况,母亲唱过咸水歌:“飞机飞来头壳顶上过,喊声阿嫲喊声太公婆……”时隔近40年,林英仍然记忆犹新,并将这首咸水歌唱出。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记录当时生活气息和历史事件的咸水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表现手法多样 艺术感染力强

按照听歌对象的不同,阳江咸水歌分为哥兄调、众人调、仙姐调、叹调、堂枚调等调式。如哥兄调,其听歌对象是哥哥,妹娣调,对象就是妹妹。咸水歌节奏自由,随着长橹摇摆,发出悠扬自在的歌声。因而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唱法就不同。咸水歌没有固定音乐,不需伴奏。但曲调优美,开头一句“呼语”,既唱出调式,又能够引起听歌对象注意。如:“仙姐呀,扒艇押虾拖对拖,哥对妹来妹对哥。押紧虾来换筒米,我吃少时你吃多。呀哩。”

阳江咸水歌充满海洋和乡土气息,节奏自由流畅,既通俗易懂,又具娱乐性。有很多歌在日常劳作间即兴吟唱,内容丰富,以借喻手法一语双关。如:“初初来到半途时,看见渔公改(这里)闸鱼;鱼仔鱼孙都去了,还无落泊到几时?”

阳江地方话的“鱼”与“儿”同音,借指老渔公是孤寡单身,命运愁苦,歌中的“落泊”,同样是使用双关修辞手法,借退潮时放落箔网来寓渔公的穷困失意,无依无靠。这反映了以前渔民的生存状况。

咸水歌以海为深刻内涵,以渔为人物形象,运用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曲调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唱”“叹”表现手法,表达渔民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与理想追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生态创作 地方特色鲜明

阳江咸水歌是原生态的歌词,原生态的音乐,用自由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唱出新生活的喜悦。歌词情感丰富,诙谐词句让人听来顿生忧戚。比如,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孩子挣脱苦海的:“捉鱼养得孩儿大,白白嫩嫩去读书。”充满了疍家对后代寄予的厚望。

“二叔公,去摸涌,摸扣(只)大虾公,虾头虾尾送烧酒,虾肉包饭燶(焦)。”这首咸水歌节奏欢快,形象生动。

“果摆开身,鱼虾大汛,赤鱼匝网,劏猪酬神。”“膝头到地未算数,额头到地谢爹妈功劳。”都是随口而成的咸水歌,通过唱人唱物唱事,一幅幅渔家生活图景尽在歌中。

“新抱仔(新媳妇),摇大橹。吃过煎糍,大个肚。明年生贵仔,请我吃酸姜。”歌中阳江特色非常明显。

“众人哩,渔歌口唱手飞梭,港口渔村全是歌。三舨(小船板船)七艕装不下,借来岸上万千箩。呀哩。”这首新时期传唱的咸水歌,表现出渔民翻身做主人,边织网边歌唱的愉悦心情。

“家兄呀!一对石立鸳鸯哩,雨打风吹平平稳稳呀!海龙王女儿哩,女儿嫁偔渔民呀!家兄呀!珍珠湾景区哩,半月形一湾水呀! ……家兄呀!望海凉亭哩,看葛洲帆影呀!”

“鱼米之乡海陵岛,旅游发展大前途。陵山坡港景如裁,欢迎游客八方来。山清水秀景芳幽,碧海银滩恋客游。改革迎来百业兴,南国骊珠分外明。景区日渐展新容,明朝陵岛杜鹃红。名山秀水绘绵图,陵岛明天更美好。”

这两首是歌唱东平和闸坡景点的咸水歌,其调子轻柔,旋律委婉跌宕,节奏富于变化,情感处理细腻且奔放豪迈。

年已五旬的东平镇先锋支部书记、渔委会主任黄允权,以前是出海渔民。他说,1974年以前,木帆船是阳江渔民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一些工序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于是形成了丰富的渔家号子,这些号子粗犷豪爽,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色。

李代文说,阳江咸水歌多是即兴创作,以口语、俗语入歌,地方色彩浓厚,以海为内容,以海为形象,运用比兴叹唱的手法,以原生态的音乐调子以及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了渔家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追求,是一项颇具阳江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唱响渔歌记住这份乡愁

流传已久的咸水歌,散发浓郁的乡情乡音和民间艺术气息,是渔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以闸坡、沙扒为代表的深海咸水歌和以东平、溪头为代表的浅海咸水歌,都发展得很好。曾经传出“筛米筛出巷”的故事——在家筛米的渔家妇女,听到悠扬动听的咸水歌声,竟然端着米筛走出了家门,白花花的稻米不知不觉中从门口一路撒到巷子。由此可见,阳江沿海地区民众醉心于咸水歌到了何等程度。究其原因,是因为阳江咸水歌通俗易懂,是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情感表达形式。

咸水歌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底蕴,是拉动民间文化的一根弦。进入21世纪,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加上咸水歌本身一些局限性,咸水歌的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处于濒危的边缘。具体表现在,阳江几大渔港目前虽有人在唱咸水歌,但人数不多,且年龄多在50岁以上。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有关方面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在每年的南海(阳江)开渔节等节庆,安排了咸水歌的表演节目。咸水歌研究者认为,这还不够,期待有更多新办法。

据记者了解,最近几年,东平老百姓在婚嫁、入伙等喜庆日子,群众普遍喜欢请咸水歌手前来唱咸水歌,增加喜庆,已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东平镇咸水歌小舞台和镇综合文化站,每周组织两晚演唱咸水歌,听咸水歌的观众十分踊跃。这种原生态咸水歌,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围观,认为阳江咸水歌很优美,很有特色。

最近,东平镇老年人协会成立了咸水歌队,将喜欢唱和创作咸水歌的老渔民蔡粉和梁生等组织起来,开展咸水歌传唱活动。研讨会上,今年已84岁的梁生老人说,他是香港油麻地人,抗战时香港沦陷,父母带着全家驾着小艇从海上九死一生来到东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照顾疍家人,将他送到高等学院读音乐专业。“我在东平生活了数十年,阳江咸水歌曲调优美、表现力丰富,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我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创作更多的咸水歌。”他说。

东平的杨爱和闸坡的李小英等咸水歌手,通过到北京、香港和澳门等地参加全国性或地区性咸水歌表演和比赛,提高了咸水歌演唱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阳江市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的汪柳妮说,“广东民间歌王”、原省级咸水歌传承人陈昌庆去年12月因病去世,现在“阳江咸水歌”项目正在申报杨爱为省级咸水歌传承人。

据了解,阳江市滨海旅游文化协会渔歌队和东平镇老年人协会咸水歌队已多次到闸坡和东平的小学,给学生教唱咸水歌,让咸水歌进校园,从娃娃学起。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阳江咸水歌?祖父和父亲均是渔民,对阳江咸水歌很有研究的闸坡资深文化人杨计文认为,原来声情并茂很有名的闸坡“叹哥卿”,目前已没有几人会唱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承弘扬阳江咸水歌,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入。他说,咸水歌是阳江文化瑰宝,应该真正将之重视起来。他建议,各地文化部门要像阳东区那样,组织懂咸水歌的人深入民间挖掘和收集整理包括创作咸水歌。文化教育部门要组织人手,邀请懂咸水歌的人,选择一些品位高、有美感、学生易于接受的咸水歌,编成《阳江咸水歌》乡土教材,供应中小学校,还可以编写《阳江山歌》等乡土教材。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优美的阳江民歌从小在孩子心里扎下根。

此外,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大力扶持这项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本地区文艺工作者,深入渔港渔村,创作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戏剧曲艺渔歌作品,投入经费排练演出;还可以运用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和演绎,创作“阳江流行咸水歌”,使其更容易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年轻人的喜爱。旅游部门可以把《阳江咸水歌》做成响当当的品牌,在市内外景区进行演出和推广。“培养一批传承人对阳江咸水歌的发展很重要。”杨计文说。

会上,还有人提出,阳江咸水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关键要从表演程式、手法、腔调和节奏上进行变革,歌词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需要多参加国外国内赛事或演出活动,在交流中不断提升。

“做好阳江咸水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唱响这渔歌,作为阳江人,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记住家乡,记住乡愁!”杨计文说。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 撰文/刘再扬 ■ 摄影/刘再扬 陈建华

(扫码了解更多)

新闻推荐

挖掘历史文化 发展特色产业

周屋寨村成立理事会谋划乡村振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