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个援疆日夜传播大医精神

阳江日报 2019-01-28 02:39

[摘要]从漠阳江畔到天山脚下,市中医院医生伍文耀主动请缨援疆

本报记者/简梅芳 实习生/马少莹 通讯员/曾倩萍

去年4月,阳江市第四批柔性援疆医疗工作吹响号角,市中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伍文耀主动请缨,奔赴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八个月的援疆工作。近日,完成援疆任务的伍文耀,在市中医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从南部沿海城市到西部沙漠地带,从漠阳江畔到天山脚下,两地相隔的不仅仅是5000公里的距离,更有气候、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迥异。伍文耀,援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克服这些“水土不服”。

每天打开窗户迎接的不只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有灰蒙蒙的天。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宿舍,一打开窗,屋里的桌面、凳子上很快就会笼罩上一层灰尘,每天都要擦拭。风大、干燥也是南疆的一大特色。每日晚上洗好的衣服,即使是厚重的外套,不用脱水,只要在外面晾上一晚,第二天就干了。许多个早晨,一觉醒来的伍文耀总会发现鼻子里有血迹,这是当地干燥的气候在他身体上留下的印记。

伍文耀一边适应着气候的不同,一边还在为一日三餐而犯愁。吃饭也经历了从最初在食堂吃到叫外卖再到自己动手煮的“三部曲”。饭堂吃不惯,外卖不健康,最后伍文耀只能克服困难,自己撸起袖子坚持做饭。

南疆的气候干燥,让许多居民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在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常规ICU有6-7个病人,普通科室多达50个病人,但当地缺乏医护人员,图木舒克人民医院的同事们总是高负荷地工作。由于该院呼吸科缺乏机械通气的条件,导致许多呼吸衰竭患者无法就近得有效的治疗,需到200公里外的阿克苏才能得到进一步治疗。这对患者而言,这无疑是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折磨。这些伍文耀都看在眼里,“为当地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准确、更舒适的治疗”,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伍文耀坚持“传帮带”工作,在ICU与呼吸科通过临床教学查房,将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常规等知识分享给当地医生;通过专题讲课和疑难病例讨论,将新知识、新技能传递给科室医务人员;推荐引进无创呼吸机,让当地科室医生熟练掌握了带针胸管胸腔穿刺引流术、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高流量湿化治疗等技术,提高医疗水平,让大部分危重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多年间广东援疆医疗队的到来,让当地人越来越依赖广东的医生,很多患者来到医院都点名要找广东的医生看病。”伍文耀说,当地百姓的依赖,让他感到肩上担子的责任重大,也让他更加专注于援疆工作。8个月270多个援疆日夜,思乡的他也曾在女儿生病时萌生过回家的念头,但一看到当地患者求医的热切眼神,他又坚守了下来。他说,对工作的坚守,坚决完成任务,是给女儿最好的“言传身教”。

“亚克西”是伍文耀学到的第一个维吾尔语,汉语的意思是“优秀”。那些像胡杨一样顽强地扎根在南疆的医护同仁,为国家发展稳定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与南疆同事们朝夕相处过程中,伍文耀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也激励着他将这份奉献精神延续到今后的工作中。

如今,伍文耀顺利完成援疆医疗任务,回到了阳江,但广东援疆医生止于至善的大医精神仍留在新疆的土地上,不断生根发芽。

左上图:伍文耀与当地医生分析病例。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年会经济抬头,各方评价不一

临近春节,各大酒店迎来会务及酒席订单高峰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