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渔家子弟打开汲取知识的大门

阳江日报 2018-12-28 09:25

今日东平中学教学楼全景

上个世纪70年代旧校中楼样貌(白沙头)

庭院设计的教学楼

校园文化墙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 撰文/林显军 ■ 摄影/李向东

功能齐全的教学楼,修葺一新的塑胶跑道和绿茵场,充满了现代化气息。校舍背靠飞鹅岭,面向南海,冬日暖阳下,海风拂过,捎来朗朗书声。

砥砺耕耘六十载,春秋华实一甲子。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阳东区东平中学迎来建校60周年的喜庆日子。东平中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东平渔中,期间几迁其址,经历停办、拆分、重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代代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学校不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60年里,东平从传统渔业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这离不开经济对教育的反哺,也离不开教育对文化的改良、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东平中学实现基础教育在当地普及,为东平、阳东乃至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也是阳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缩影。

始建于1958年

东平渔民感叹:

有了自己的学校

据东平中学校史记载,1958年,原东平公社党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在东平工会(福庆街)创办东平渔中,由东平公社党委副书记岑业楷负责组建,委任当时东平工会负责人杜远周兼抓该工作,校长相继由岑业楷、谭家谋兼任,聘用费定文、洪宏达等6位专兼职教师。“我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学校。”当地渔民为之欢欣鼓舞。

办学之初的条件非常差,资金奇缺,校舍简陋,教师生活艰苦,更谈不上有什么教学设备。东平中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学校虽仅为“雏形”,但东平人民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学校,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著名书法家容三顺、原东平信用社主任霍文生等就是该校第一批学生。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各地也对教育发展进行了一次调整。1961年春,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东平中学大部分学生迁往当时的江城中学、滨海中学、大沟中学等校就读。

1964年9月,根据形势的需要,通过各方筹措,东平中学重建,仍称为“东平渔中”,校址设在东平沙咀的二圣宫,学生约40人。期间两年,由于各种原因,东平中学校址一迁再迁,先是由于“大翻潮”等原因,由二圣宫迁到现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处,1965年下半年又迁到大澳街商会。

1966年下半年,受“文革”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学十分不正常,学校停停办办。在1968年上半年,两班不同届别的学生同时毕业,东平渔中时期结束,进入了小学附设初中班时期。

上世纪70年代

教学条件简陋

教师用心学生用功

1969年,在各方努力下,东平中学再次重建,学生由东平中心小学及乡下各小学毕业生组成,校址在现在东平镇中心小学附近。当年,东平中学迎来第一届高中生。

东平中学逐渐走上正常轨道,学生不断增多。据校史记载,当时开设了12个教学班,学生约600人,教职工17人。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上级主管部门从两阳中学、大沟中学、塘坪中学等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东平中学任教。

60周年校庆当天,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校友回忆,当时师生利用劳动课或假日种甘蔗、种油楂籽来帮补办学经费,教师的生活十分清贫,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很简陋,体育设施只有一个泥地篮球场和几张不规则的乒乓球台。读书条件很差,学生半工半读,但都很刻苦学习。

1973年,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东平中学校址迁到白沙头。现在的白沙头,已成为东平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但在当时,白沙头是一片荒野,荆棘丛生,乱坟遍布。时任校长林文积介绍,最后确定白沙头,是因为其具备了建校的几个必要条件:面向大海,地域开阔,体现了渔港的特色;白沙头离镇中心不远,便于学生就近入学;附近有驻军,安全有保障,而且有充足的水源。

校史记载了当时建设新校区热火朝天的场面:校址由党委确定下来后,干群齐动手,克服无水泥钢筋的困难,自筹资金,学生、群众、各单位人员劳动,抬石垒墙,建起了3幢由石、瓦、木麻黄构建的平房。干群的办学热情高涨,劳动场面壮观。

1979年下半年,再次贯彻上级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指示精神,东平中学只开设初中,在校读高一的学生迁往大沟中学就读。

上世纪80年代

开展职业教育 服务现代渔业发展

1986年下半年,时隔7年,东平中学重新开设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继后,港澳同胞张一帆等捐资建设的教学大楼竣工。此时,学校有3幢三层的教学大楼,3幢两层的教师宿舍,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上世纪70年代初,渔业体制改革,将资源向渔民下放后,渔民家庭成为渔船的权益者,充分调动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业生产力迅猛发展。至80年代中期,渔业生产重点转向机械化和远洋捕捞。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要和当地的实际,东平中学制定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起抓”的办学方案,即高一、高二分段,高三分流。高三时,根据学生的需要,采用自愿的形式,一部分学生参加高考复习,一部分学生学习职业技术。

80年代末期,陈定国曾在东平中学任教,并在此后担任校长。他告诉记者,针对电机和通讯设施在渔船逐渐普及的情况,当时学校就开设了两个维修专业,购买了器械供学生实操,还在社会上聘请了有经验的“师傅”,职业课程当时还向社会开放。学校还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健全了教师考勤制度,一连几年,中考成绩喜人,考上阳江一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高考有了新的突破,学科竞赛方面也屡获殊荣,令人刮目相看。

“同学都是从各条村各个渔港来读书的,当时条件很简陋,但大家读书都很勤奋。”林进华是84届的毕业生,现在东平从商。他说,东平中学的发展,让现代教育在渔民子弟中得以普及,到了他们这一代,基本人人都有书读。

上世纪90年代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生源迅速增加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平中学的办学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高考上线人数不断增多,中考成绩位居阳东中上水平。东平中学的办学声誉也大大提高,外地的学生慕名而来。在1991年,学校高一的招生突破了历史纪录,招了4个教学班,共228人,在校学生人数近1100人。

90年代初,我国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大力推进“普九”目标的实现。为了“普九”达标,考虑到学校发展的需要,东平镇政府决定搬迁东平中学。

经过慎密选址、筹建,1996年2月8日,东平中学搬迁至现址。新的东平中学背靠飞鹅岭,面向南海,校舍都是新建的,尤其是教师住房,在当时阳东属最好的。通过投标、包工头带资的形式,水泥篮球场、小卖部、水泥校道等设施及学校的绿化逐渐完善。

1999年秋,东平中学明确了“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向管理要质量”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的办学宗旨,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教师的师表形象,使教师队伍走上了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学校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学生由原来的900多人剧增到1760多人。

阔步迈向新时代

“海洋文化”为特色 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5年,东平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东平中学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当年,东平中学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毕业,学校变为初级中学。2018年,东平中学转型为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

“让洁净的大海给你诗情,让金色的沙滩储满畅想”“大海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是一种精神”……在东平中学的教学楼、走廊、校道,处处可见张贴海洋文化字画,教室也布置了海洋文化元素。

校长潘传益介绍,学校现在以“海洋文化”为办学特色,以“为师生发展扬帆”为办学理念,大力营造海洋文化氛围,在教育强镇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教育教育现代建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学校师生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成绩稳步提高。

目前,东平中学在校学生641人、教职工86人。近年来,学校设施日趋完善,建有多媒体专用室、电脑室、现代电子阅览室,功能场室设备齐全。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师生参加各类考试、竞赛屡获殊荣。

扫一扫,了解更多

新闻推荐

各校举行体育艺术节

近日,阳江市多间学校相继举行了运动会,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锻炼了学生身体,磨练了学生的意志。阳东二中近日,阳东二中举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