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大了,日子好了,生活美了!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本报记者/苏小琳
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40年光阴似箭,40年沧海桑田,40年万象更新。1978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从狭小到宽敞,从平房到高楼,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市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
上世纪80年代末,热播电视剧《渴望》中呈现的大杂院和平房,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主要居住环境。
同一时期,德叔从闸坡一所中学调回江城区一所中学工作,一家四口搬出原学校宿舍的旧瓦房,在市区一间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挤住了9年多。后来,江城区教育部门为解决广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出台扶持政策,集资建起教师福利小区。得益于这一利民好政策,德叔拿出多年积蓄及向亲戚借钱,好不容易才凑足了6万元的购房款,在师苑小区里买了一套三房一厅的商品房,一家人的住房面积也由4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平方米,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
8年后,德叔在市区新华南路老宅旧址建起了一栋五层半、建筑面积330多平方米的自建房。从小平房到小区步梯房再到单门独院的小楼房,作为一名从教41年的退休老教师,德叔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自家住房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层半楼房,客厅和餐厅都分开了,看电视休闲时在客厅,吃饭时在餐厅,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空间,房屋的布局和功能更加合理和完善了。”说起这40年来自家住房条件的改善,德叔感到十分幸福,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子,能住在像一座大公园的小区,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都是托改革开放的福!”今年76岁的燕姨,上世纪60年代从平冈嫁到江城区并定居于此。提及住房的变化,如今住在城南新区的燕姨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改革开放前,她和丈夫住的是不足9平方米的小矮屋,冬季漏风夏天漏雨,又无卫生间,居住环境极差。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燕姨一家五口搬进自家建起的两层小楼房,那时才有了专门的卫生间,但屋里的摆设极其简朴,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常用的家具。如今,燕姨不仅住进了一个绿化和配套功能齐全的小区,拥有一套170多平方米的四室两厅商品房,家里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小区里有电梯有物业,有水有树有草,环境特别好,燕姨实现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德叔和燕姨的住房史是阳江城市居民住房变迁的缩影。40年来,城市住房从70年代的平房,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人们居住的环境更加舒适、漂亮,住得更加舒心。现在,市民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大,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实现了从面积到质量的华丽转变。
的确,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统计,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比1978年增加3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比1978年增加38.6平方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也明显提升。2017年,城乡居民住宅外道路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户比重为93.4%和66.3%,分别比2013年提高3.3和14.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有管道供水入户的户比重为97.7%和74.6%,分别比2013年提高1.3和13.7个百分点。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后,城乡居民的厕所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91.7%和45.0%,分别比2013年提高2.4和9.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使用本住户独用厕所的户比重为93.5%和95.4%,分别比2013年提高3.8和2.8个百分点。
上个月,在广州工作的阿昌回了一趟老家——阳春市石望镇交岗村。他发现,村里的房子多是砖石结构的房屋,不少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先后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新楼房。“屋内装潢也逐渐考究起来,有组合家具,有专门的厨房和卫生间,屋里还添置了热水器、电视机等家电。”阿昌说,要不是村民们多是外出打工,怕添置的家电闲置了,说不定连冰箱、空调都会买回来。
村里的老人时常跟阿昌说,你们年轻人赶上一个好时代啊!“是啊,祖祖辈辈想住新房的愿望实现了。”阿昌告诉记者,由于父亲早逝,他小时候差点辍学了,在妇联等部门及社会热心人的帮扶下,他和妹妹不仅有书读,一家人还从四面漏风的旧瓦房搬进了牢固崭新的一层半楼房,从此一家人不再担心刮风下雨,能睡上一个踏实觉了。
在大家的帮助下,阿昌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不仅买了小车,还在阳江市区供了一套商品房。他说,虽然目前自己还没有能力在广州买房子,但他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回顾往昔,改革开放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改革还在进行中,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左上图:市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梁文栋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静雯)近日,有市民向本报“民生热线”反映,江城第十一小学五年级某班老师强制学生参加校内午晚托,如果学生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