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盐业的沧海桑田

阳江日报 2018-12-22 09:14

盐工在耕盐

沙扒盐场旧办公大楼

2018年4月28日,我们从阳江市区出发,驱车百余里,先后来到分别位于阳西县溪头镇、上洋镇和沙扒镇的溪头盐场、双鱼盐场和沙扒盐场。

抚摸着摇摇欲坠的旧盐仓,远眺杂草丛生的盐田,呼吸着略含咸味的海风,我们寻找着“退隐江湖”的盐工。

坐在曾经辉煌的盐场办公楼门口的榕树下,听着盐工述说被盐“腌”干的历史,我们不胜唏嘘!

沧海“盐”田,历史变幻。

白发盐工在,闲坐说盐踪。

本版文字采写、整理/吴建光 谢 明 周勇杰 阮马超

图片摄影/吴建光 苏明广 谢 明 阮马超

◎ 曾经辉煌千年的阳江盐业生产

俗话说:“一天不吃盐,吃饭不香甜;三天不吃盐,一身软绵绵。”阳江人更是把盐看作是百味之首,阳江方言中,食盐被称为“上味”。

我国盐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许慎《说文解字》释盐曰:卤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可以看出,盐最早是由宿沙氏制得的。据说,在远古时代,渤海地区一个名叫宿沙氏部落的宿沙瞿子发明了煮海水制盐。后人为纪念他,把他称为盐祖。繁体的盐字,从目,从器皿,卤字之上有云气,宛如一幅煮海盐的生产图。

阳江滨临南海,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产资源和优良的港湾、滩涂,为食盐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阳江盐业生产历史悠久,“万灶青烟皆煮海”。先是用海水直接煮盐,后来发展为制卤煮盐。最早见于文字记载阳江盐业的,是唐末广州司马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补遗》。书中记载:

“广人煮海其口无限。商人纳榷,计价极微,内有恩州场、石桥场,俯迎沧溟,去府最远……但将人力收聚咸泥沙,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箪于其上,堆沙,潮平投(没)沙,咸卤淋在坑内。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气冲火灭,则取卤汁,用竹盘煎之,顷刻而就。竹盘者,以篾细织,竹镬表里,以牡蛎灰坭之。”(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87页)

文中详细生动记述了恩州(即现在的阳江)盐场以先制卤再用竹锅煮制熟盐的方法取代直接以海水用铁锅煮制熟盐旧法的过程。

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盐业和粮食生产一样,是地方志记述的重要内容。《阳江县志》便详细记述了阳江盐业的生产发展状况:

南宋时,南恩州有双恩、海陵、咸水三个场煮制熟盐。海陵场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是个新盐场,占地124亩,置灶67眼,当年产盐7084担,收息钱3万余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双恩场岁额7124石,咸水场岁额1万石。

元代,南恩州有双恩、咸水两个场。元大德八年(1304年),双恩场岁额2058大引(每大引400斤),咸水场岁额2061大引。

明代,阳江县仍有双恩、咸水二场。明天启元年(1621年),双恩场有灶户1273户,灶丁2773人,岁额7012小引(每小引200斤)又86斤14两;咸水场有灶户189户,灶丁337人,岁额3999小引又192斤14两。

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双恩场原额灶户360户,灶丁1205人,灶田3.0037万亩。康熙八年(1669年)展界,尚有灶户184户,灶丁867人,灶田1.7633万亩。雍正七年(1729年),有灶丁1005人,灶田1.9783万亩,岁额2.2616万包(每包150斤)。乾隆二十一(1756年)年,双恩场岁额9600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新旧生盐 共238条,其中寿龙75条、双鱼42条、北寮53条、三丫68条。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海矬场并入双恩场,海矬场原岁额8717包,加上双恩场原岁额3.4616万包,共为4.3333万包。清代中期有盐仓46间,后期有盐仓170间。

可见,阳江盐业生产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双恩盐场。

双恩盐场具体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从《阳江县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双恩场岁额7124石,咸水场岁额1万石。”的记载看,1162年生产规模已经不小。因而有的史书说其“创建于元朝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显然是错误的。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双恩盐场也不断扩大。宋隆兴二年(1164年),海陵场并入双恩场,原因是其“所产盐货微薄,所收货利,不足以供盐官俸给”(《宋会要·食货》)。明末,将咸水场并入双恩场。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将东平场并入双恩场。从此时起阳江只设双恩盐场,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双恩盐场封建时期为广东提举司所辖的十个盐场之一,历来是广东食盐生产的重要基地。清乾隆九年(1744年),双恩场管15廒(南津、埠场、相冈、北宿、蓝鸭、大峝、程村、双鱼、寿龙、福湖、施村、北寮、大沟、北政、赤坎);分设东平场,管6廒(东平、平童、平畲、那洋、塘选、北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东平场并归双恩场。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海矬场并入双恩场,达到鼎盛时期,共有二十一廒,盐仓三十六间。廒盐场遍布阳江沿海地区,计有海陵、平冈、埠场、程村、上洋、溪头、儒洞、沙扒、东平、大沟等处。其均设盐社,廒产盐卤。双恩场署是在阳江县署,至今旧城区还有一条街名叫盐场衙,乃是场署所在地。在沙扒镇南面,我们还发现双恩盐场沙扒仓库旧址: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为平面长方形砖瓦木石块结构库房,库房内是含墙壁柱支撑金字形梁架,结实坚固,虽经多年风雨和食盐的侵蚀,依然完好,现仍可以作为库存储盐使用。这可谓一个建筑奇迹!

1952年,双恩盐场收归国营,更名沙扒盐场。1966年,阳江盐场成立,沙扒是最大最早的分场。后来阳江盐场除沙扒分场外,还下设双鱼、溪头两个分场,这两个分场规模较小,总面积约220公顷,年产量不及沙扒分场的三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的盐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通过改造旧盐田,改革管理体制,改善生产条件,进行盐场基本建设,添置机械动力设备,改革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加强防台风防海潮等防灾减灾工作,盐产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54年开始,全面推广全国盐业劳动模范柳国喜创造的制盐七项先进技术,生产持续增长。1949-1987年,阳江县共产盐95.2123万吨,平均年产2.4413万吨。

解放后鼎盛时期的阳江盐场,是全省四大盐场之一,拥有800多名工人,其中1977年产量最高,达5.5969万吨,食盐供应阳江、江门、开平、云浮等多个地市。阳江盐场还拥有自己的化验室、气象站和学校以及职工医院,这是盐工曾经最引以为豪的事情。那时候,在盐场当一名工人,是最体面的工作。

阳江撤县建市后,逐步生产体制改革,1990-1995年,阳江盐场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1996-2000年,阳江盐场实行漏经济定额承包制。1997年,将产量低、成本高的盐田转产,全场共转产盐田247.88公顷,其中,沙扒分场125.79公顷,双鱼分场57.70公顷,溪头分场64.39公顷,分流人员56人进行海水养殖生产。1988-2000年,共产盐23.18万吨,平均年产量1.78万吨,产值1.17亿元。2000年以后,随着盐业生产利润逐步降低,生产积极性也降低,不少盐田转产养殖,盐产量也逐年减少。现有盐田面积284公顷,年产原盐2500吨,不到省集团下达生产指标的四分之一,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阳江盐场盐工在完成生产指标的情况下,年收入大概7000元。目前,阳江盐场正在积极实施资源重组,退盐改养,逐步退出晒盐产业。

◎ 阳江盐的运销与储备

在农耕文明时代,食盐不但是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食盐的运销还是朝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盐的运销就显得十分重要。

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所产盐九分行客钞,一分付产盐州县出卖。明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召商中盐”,准商人纳米,领盐运销。明弘治五年(1492年),召商纳银,改本色为折色。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将盐商所领盐引编纲设册,运销专营权归盐商,并可世袭。

清代初期沿明制,并形成“场商—水客—埠商”的体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裁场商,由官发帑委员收购场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停止帑盐,由商人捐资为本收购场盐,由在省城所设纲局的总商调配给六柜埠商缴税行销。双恩盐场所辖销区属中柜。嘉庆十七年(1812年),裁撤总商,“配运缴课,责成柜商,官不与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收回官办,是年春新阳官运局销盐293万斤。

民国时期,双恩盐场销区仍属中柜,包括阳江、阳春、新兴、恩平、开平、台山、赤溪七县。1938年10月,为适应抗日战争,由两广盐务运输处负责组织抢运场盐。1939年撤销柜界,实行提成官收场盐。双恩场场盐除配附场本销的外,其余的均由海上运至阳江城,转内河运往春湾,又经陆路运往河头,再水运至肇庆,循西江入广西。抗日战争期间,新兴县虽划入桂东分局管辖,但所销盐斤仍由春湾上运接济。1942年,实行盐专卖制,双恩盐场销区内共设公卖店79家,其中阳江14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自由运销,当时阳江城内盐商多达六七十家。盐商有运商和销商,运商赴场地购盐运抵销地批发给销商,销商再转批或零售。1946年,双恩盐场销区还包括鹤山县。双恩盐场销区人口,1942年为244万人,1946年为269万人。双恩盐场销区销量:1920年为6700吨,1942年为8245吨,1946年为1.1472万吨,1947年为1.2826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4月,全面实行就场收购原盐。由场(盐)务所核定民营盐场申报的产盐数量后,按数量、等级付款收购。盐仍由生产单位保管,放销时如溢余补办公收,短少以新产盐补足。盐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盐场后,不再办理公收,由盐场按计划放销。盐业运销历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合理运输流向划分销区。50年代,阳江盐业运销部门的销区包括阳江、阳春、恩平、台山、开平等县的全部,以及新兴、云浮、罗定、鹤山、高明、信宜等地。

1950年,盐的批发业务由华南盐业公司阳江办事处和盐商共同经营。1951年,盐的批发业务大部分由盐业公司经营,零售业务则由私商经营。1953年后,食盐零售业务大部分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经营。1954年,盐纳入国家计划,统一管理。盐的分配调拨计划由盐业公司逐级下达。阳江运销的原盐主要购自阳江、电白盐场,其次是徐闻、海康盐场。盐的销售,盐业公司负责经营食盐、工业用盐、农业用盐的批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经营零售,水产公司经营渔业用盐,就场放销。1965-1987年,阳江盐业公司(含与阳江盐场合并时购销单位的数字,下同)共购进原盐40.1181万吨,销售38.8038万吨,运销利润796万元。

盐的购销国家实行统一分配,指令性计划管理。盐的购销计划由盐业公司逐级下达。阳江盐业公司购销广东省原盐主要购自阳江、电白盐场,其次是徐闻、雷州盐场。购销外省的原盐主要购自湖南湘衡、湘澧盐矿,其次是湖北、江西、天津、山东、江苏、福建、海南等盐矿(场)。盐业公司负责经营食盐、渔业用盐、工业用盐的一级批发。1985年,阳江属江门市管辖,江门盐业公司阳江盐业分公司的销售范围包括阳江 、阳春、恩平、新兴、罗定等5个县的97个镇(乡)350万人。1992年7月之后,主要销往阳江、罗定、新兴、恩平。

阳江盐业产销两旺,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运输条件。1970年以前,阳江盐业运销部门盐的运输以水运为主。购进广东省的盐全部用船运。百吨帆船可泊阳江城盐站的码头,百吨以上小轮及五百吨拖驳船在北津或斗门驳运。销售的盐除恩平县用汽车运输外,阳江、阳春县大部分用船运。阳江县有船运盐的直达点30个,中转点5个;阳春县有直达点18个,中转点8个。进入80年代,因河流淤浅,公路运输迅速发展,除在徐闻、海康盐场购进的盐仍由海路运输外,在阳江、电白盐场购进的盐已大部分改为汽车运输,部分从盐场直运销区。

1964年,国家将盐列为战略物资,下达计划储备。国家储备盐由盐业部门管理,农村储备盐由供销社管理,都是寄税、寄价,按下达计划进储,经国家轻工业部批准方能动用。1964-1967年,阳江盐业运销机构销区范围内25个单位共储存储备盐9205吨,其中国家储备盐6179吨,农村储备盐3026吨。1970年,于华赖、春湾各建二线盐坨一个,增储经营盐2000多吨,作为二线存盐。1972年11月,强台风造成盐业严重减产。1973—1975年,申请动用储备盐,保障了市场供应。1975年以后,农村不再储存储备盐。1977—1978年,补充储存国家储备盐3721吨,储于春湾盐坨及罗定县城。

◎ 阳江盐务管理机构的历史变迁

据记载,宋至清代,南恩州、阳江县均设有掌管盐政的机构和官员。宋代,南恩州设监官,管理盐税。元大德四年(1300年),广东置盐课提举司,设盐场十三处,阳江双恩盐场属该司管辖。双恩盐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管理盐课。明代,双恩盐场设盐课司大使、副使,负责盐课的征收管理。清代,双恩盐场设盐课司大使或委员,负责盐课行征收管理。清康熙八年(1669年),双恩盐场改由县收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恢复双恩盐场大使,设盐课司大使一员(正八品),征课督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大使为委员。清雍正十年(1732年),双恩盐场大使刘曰巩详请改建署所,在县城东南即旧海防厅署(今横石街),称双恩盐场大使署,或称盐课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春新阳官运局,管理阳春、新兴、阳江三县的盐运和征解盐课税厘。

1912年,设双恩盐场署,管理盐的收配及征税。1913年,在场署内另设恩春盐税局及恩春运销查验局,分别掌管盐税及运销,隶属省稽核分所;双恩盐场则专管盐产行政,隶属两广盐运使。1915年,大使改称知事。1933年,双恩盐场改设场长,下辖六个分厂,分厂设司事。1936年,改称恩春盐税局兼双恩盐场公署。1937年,改称双恩盐场公署,隶属广东盐务管理局。1940年,隶属粤西盐务管理局南路办公处。场署下辖新涌(平冈)、寿龙(沙扒)、三丫、双鱼、北寮(溪头)、闸坡、白沙墩、那扶八个场务所,阳江、新昌、黄坭湾(春湾)、斗山、广海五个秤放处。1945年,隶属两广盐务管理局。场署设总务、会计、产销、警务四课。

为了打击私盐买卖,1916年,设盐务缉私队,直隶两广盐运使署缉私课。1944年,设盐警队,直隶粤西盐务管理局。1948年,两广盐区税警办事处派四个队共191名官兵分驻双恩盐场各盐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务机构管理分生产和运销进行管理。

在生产管理方面,1951-1952年,盐区进行民主改革,调整租佃关系,盐务机关把代管的盐田交给盐民集体使用。1953年,通过没收、征收、征购把大盐田收归国有。1954年10月,双鱼建立起全省第一个盐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溪头、沙扒也先后建立起盐业生产合作社。1949年10月,阳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双恩盐场公署,以及下辖场务所和黄坭湾、广海查验卡。1950年6月,改名双恩盐场管理处。1951年2月,改为粤中盐务分局阳江支局。1952年9月,改为粤西盐场管理处阳江分处,下辖沙扒、双鱼、溪头场务所。1956年5月,撤销阳江分处,沙扒场务所划归电白盐场管理,改名电白盐场沙扒工区,双鱼、溪头场务所隶属湛江盐场管理处。1957年,沙扒盐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盐场。1958年,双鱼、溪头盐业生产合作社亦转为国营盐场。

1957年7月,成立阳江县人民委员会盐务管理所,管理双鱼、溪头场务所。1958年4月,盐务管理所和阳江盐业批发站合并,成立阳江县盐务管理所。同年10月,成立阳江县盐务局,专管盐业生产,下辖地方国营沙扒、双鱼、溪头三个盐场。1959年建立平冈盐场,1961年撤销。1959年11月,阳江、阳春合并,改为两阳县盐务局。1961年3月,两阳分县,复称阳江县盐务局。1962年12月,改为广东省盐务局湛江分局阳江支局。1966年1月,改为广东省阳江盐场,隶属广东省盐务局,下辖沙扒、双鱼、溪头三个工区,兼管民营盐场,为广东省四大省属盐场之一。1976年6月,阳江盐场由湛江盐务局管辖。1980年4月,改隶广东省盐业公司。1985年10月,盐场从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盐场。1993年6月,阳江盐场定为正处级单位。

在运销管理方面,1950年4月,成立华南盐业公司阳江办事处。同年11月,改为中国盐业公司广东省分公司阳江办事处,下设春湾分销站,三丫、溪头、沙扒、平冈四个销盐组。1953年4月,改为中国盐业公司广东省分公司阳江批发处。同年11月,改为阳江盐场分处供销站。1955年7月,改为粤西盐场管理处阳江批发处。1956年4月,改为广东省盐务管理局阳江批发处。1957年下半年,改为江门盐业批发处阳江批发站。1965年3月,改为广东省盐业公司湛江分公司阳江供应站。1966年7月,改为中国盐业公司广东省阳江批发部。1969年2月,与县糖业烟酒公司、县果菜副食品公司合并,同年7月又分开。1976年10月,改为广东省湛江地区盐业公司阳江供应站。1984年3月,改为广东省江门盐业公司阳江供应站。1986年8月,改为广东省江门盐业公司阳江分公司。1989年5月,江门盐业公司阳江分公司改为广东省阳江盐业公司,定为副处级单位,内设办公室、人劳科、财务科、运销科、加工管理科、开发科和阳江盐业贸易公司。1991年5月,成立阳江盐业塑料制品厂。同年11月,增设阳江盐业稽查队。1992年3月,成立广东省阳江盐业公司阳春分公司、广东省阳江盐业公司阳西分公司。同年4月,增设广东省阳江盐业公司闸坡经营部。1993年5月,广东省阳江盐业公司改为广东省阳江盐业总公司。同年8月,广东省阳江盐业总公司增挂广东省阳江盐务局牌子。1995年3月,阳江盐务局增挂阳江食盐专卖局牌子。1996年7月,阳江盐务局改称阳江食盐专卖局。阳江盐业稽查队改为阳江盐业稽查大队,1997年2月,增设阳江盐业运销公司。同年6月,增设阳江加碘盐厂、阳江市天海实业有限公司、阳江盐业质检站。2012年12月27日,广东省阳江盐业总公司变更为广东省盐业集团阳江有限公司(广东省阳江市盐务局),共有干部职工76人。

新闻推荐

阳江市举办领导干部法治专题讲座

本报讯(记者/刘空通讯员/林文贞)19日下午,阳江市举办2018年领导干部法治专题讲座,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永鸿讲授《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