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跃鳞:阳江本土诗歌的拓荒者
↑明王佐《广东通志》之曾跃鳞介绍。
↑↓明《肇庆府志》记录曾跃鳞诗歌《阳江杂咏》三首。
以前,在阳江城东南,曾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叫擢桂坊,是用来纪念宋朝阳江第一位正式考取进士的曾跃鳞,只可惜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牌坊已消失进历史的尘烟中,无迹可寻。作为阳江县第一位响当当的进士(此前的梁作心是特奏名,赐同进士),也作为迄今为止可知的本土第一位留下诗集的诗人,他是阳江历史上一个标志性人物。但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所知甚少。为此,我曾萌发追寻他的足迹的想法,但遍查与他有瓜葛的典籍史志,最终所得无多。关于他详细的介绍,也不过民国《阳江志》延引《广东通志》上的,总共不超过两百字。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图还原一下这位阳江本土诗歌拓荒者的风采。
◎ 漠阳才俊
宋代的阳江城可以说是一座临海的城市,处于漠阳江出海口,商贸非常发达,“当五州之要路,由是颇有广陵、会稽贾人船循海东南而至,故吴越所产之物不乏于斯”。(《投荒录》)同时海产品丰富,价廉物美,当时的州长陈亚就写信给亲友说“螃蟹一文两只,真实不虚”。(《倦游杂录》)随着商业的兴盛,人们也跟着重视起文化教育,州学、县学,以及一批书院也相继建立起来。曾跃鳞就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里。
曾跃鳞(又作“麟”),字子龙,阳江城人。青少年时期的曾跃鳞,勤奋好学,英俊广才,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识,志书称他“少警机敏,通经史,为诗文立就”。与此同时,他能言善辩,时不时登台讲书,成为阳江士子的翘楚,不少青年跟随他游学。不管是城内的西园、隆荫堂,还是城外的望海台、北山的翠岩亭、熙熙亭都留下他的足迹和身影。日落时分,他喜欢到西浦听渔歌唱晚;秋色渐浓时节,他流连于龙涛的月光下,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漠阳的山水无处不留下他的歌吟。
淳熙五年(1178年),喜讯从京城传来,漠阳才子曾跃鳞登进士第,这是阳江县历史上的破天荒之事。不禁让人想起苏轼题在海南弟子扇子上的诗句“沧海何尝断地脉,朱涯从此破天荒”。为了纪念曾跃鳞中进士,也为了激励后人,州人在阳江城外立起擢桂坊。
曾跃鳞中进士,是宋朝阳江百年教育结下的硕果。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仁宗赵祯下诏全国“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宋史·职官志》)南恩州州学、县学自此始。在此期间,南恩州不少州长都兴文重教,其中以状元黄公度为州长时最为重视。黄公度绍兴十九年(1149年)出为肇庆通判,摄知南恩州。在任其间“增学廪二百余斛,择秀民与之登降揖逊其中,学者用勤。”(林大鼐《故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墓志铭》)据志载,整个宋朝320年间,阳江县获得科举功名的人士集中在绍兴至绍定一百年间,其中四名进士,四名乡贡,进士除曾跃鳞为正式考取外,其余三人为特奏名。
◎ 仕宦功绩
曾跃鳞进士及第后,迈进官场第一步是当了福建省罗源县主簿。县主簿是县衙主要佐官,掌勾稽县署簿籍,纠察县衙违非,不置丞者则兼丞事,掌出纳官物、销注簿书。南宋的进士初授官阶起点较低,很多人从县主簿、县尉做起,比如留正,初授阳江县尉,后来官至宰相。
罗源县(属福州府)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境内多山。宋时常常有盗贼啸聚山林,窥伺州县,剽掠乡村,为害一方。年轻有为的曾跃鳞到来后正好大显伸手,他智勇双全,“设法弥盗,阖境以宁”。初出仕的他就干出成绩,获得民众的爱戴。明朝万历甲寅年福州知府喻政为《罗源县志》作序时还提到曾跃鳞,称“考宋往牒,如陈偶、叶荐、林介卿、曾跃麟数公,皆当代名贤,绾符兹邑,盎为淳风,得于听睹者,先后艳而称之!”由此可见曾跃鳞在当地的口碑。南宋初年由于战事频仍,盗贼塞路,朝廷对缉盗有功者论功行赏。如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诏:“自今盗发,所在亲临帅守、监司论罚,平定有劳者议赏。”(《宋史》卷三五《孝宗三》)因此,初出道的曾跃鳞很快获得升任长汀府通判。任上他作了什么,志书上虽没有详细记载,但有一句话概括“所至有政声”。
曾跃鳞仕途上得益于两位贵人慧眼识珠,大力举荐,让这位来自岭南边地的才俊能在京城委以重任。一位是学士李彦颖,另一位是少师陈俊卿。
先说李彦颖(1119年—1199年),他是南宋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绍兴十八年进士。李彦颖是一个刚直不阿,勤政为民的好官。当他还是建德县丞时,宰相知道他的才能,想让他去学官任职;有人劝他主动去拜访宰相,但他耻于自荐。后来御史周操推荐他担任御史台主簿。淳熙元年(1174年)为签书枢密院事。次年,参知政事,实摄相事,除端明殿学士兼签书枢密院事。后罢职,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婺州,所至有惠政。李彦颖推荐曾跃鳞到秘书省任职应在其罢职之后。李之所以荐曾,大约是看到他身上的正气和作为与自己相似吧。
接下来看少师陈俊卿(1113年—1186年),陈俊卿字应求,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科黄公度榜进士第二,南宋名相、诗人。陈俊卿以正直敢言著称于时。为相时,以用人为己任,所授官之人都是一时的杰出称职之人,他奖励廉洁、谦让之人,抑制追求名利之人。陈俊卿对来自边地而有作为的曾跃鳞“尤器重之,会谏官缺人,俊卿以跃鳞名上,遂拜监察御史”也顺理成章了。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宋减为六人,分察六部百司,品级为从七品。曾跃鳞为人正直、有才干,能言善辩,同时来自岭南,出身低微无裙带关系,颇适合任纪委监察之职。
曾跃鳞在监察御史任上果然不负厚望,敢做敢为,大胆履职。绍熙(1190年—1194年)末,国内遭遇几次大灾害,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第三卷:五代十国宋辽夏金》记录,绍熙四年(1193年)二月,出米七万石赈江陵(今湖北荆州)饥;五月,淮西及绍兴大水;赈江、浙、两淮、荆湖被水贫民。面对这种状况,曾跃鳞心忧黎民,多次上奏良策,并得到朝廷的采纳,名重一时。
◎ 著述拓荒
阳江历史上有不少州、县长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有的还带头进行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其中东晋文学家杨方在任高凉太守之时,留下阳江第一首诗歌,同时写下理论专著《五经钩沉》一书,惜已佚。南恩州州长黄公度是南宋初知名的文学家,著有《莆阳知稼翁文集》。南宋阳江的文化教育有一次质的飞跃,文学创作也跟着兴盛发达,这与宋代阳江是州一级建制,有一批有才学的人为官分不开,从州长、县长、到县尉、教授都是进士担任,这与后来明清时期一度县令也只是举人担任差别很大。曾跃鳞从小就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生长,喜欢与人酬唱,并且成为本土诗人中的佼佼者,他后来将其作品结集为《曾子龙集》(《粤大记》里又作《侍御集》)。这本集子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一本阳江本土作家作品集。
其实不只在阳江,在整个粤中、西地区(江门、阳江、云浮、茂名、湛江),有记载的宋朝文学家也仅有曾跃鳞一人而已。宋朝广东诗传世甚少,选编《岭南诗存》的顺德学者何藻翔说:“广东宋诗存者尤鲜,崖门兵燹,版籍荡然,元、明均尚唐音,无人收拾。”广东宋朝仅余少数几人有诗集留传下来。从广东明、清几本主要诗歌总集收集情况来看,收录宋人作品以《岭南诗存》(清/何藻翔)最多,共21人,《岭南文献》(明/张邦翼)收8人,《广东诗粹》(清/梁长善)收9人,《岭南五朝诗选》(清/黄登)收9人,这些诗集均收入曾跃鳞的诗歌。在所有收录有曾跃鳞诗歌的书籍中,以崇祯《肇庆府志》收录他的作品最多,共3首,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诗歌文献。
◎ 诗韵流芳
阳江一直以来有诗歌创作传统,这除了地方官重视诗歌教化之外,还得益于阳江民歌文化的流行。早在冯、冼统治时期,阳江民间就有诗歌咏唱,《粤大记》《冯融》传里称:“至融能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旧唐书·高祖本纪》里记述贞观八年十二月唐太宗设宴未央宫,“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冯智戴为冯盎将军儿子,官春州刺史。可惜,冯智戴的诗未能传下来。另外,阳江历史上一直有“跳禾楼”这种民间歌舞方式;在水上人家,宋朝就有渔歌互唱的现象,曾跃鳞还为此写过诗。
在这样的诗歌传统和氛围里,肯定会有一批士子喜欢创作诗歌,但由于历史久远,绝大部分的作品湮没无闻,整个宋朝,阳江只遗下曾跃鳞这三首作品:
■ 阳江杂咏
龙涛秋霁
龙涛滚滚饮双虹,凉月清秋万里风。
映水荷花丹潋艳,缀林枫叶玉玲珑。
樵惊落雁催残照,渔傍浮鸥听晚钟。
几度临流耽野趣,无边诗思许谁同。
游王母冈
冈空云散净如银,石磴层层接九宸。
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蔼武陵春。
但看此日烧丹灶,不见当年驾鹤人。
游遍瑶池归去晚,一声长啸月华新。
闻西浦渔歌作
西浦鸣榔下钓矶,歌声欸乃送斜晖。
扣舷互答惊鸥梦,拍手难呼看鹭飞。
山接素琴仙子过,洲连青草使君归。
海天空阔家长在,一任芦花雪点衣。
以上三首诗在《粤大记》《肇庆府志》《广东通志》《阳江县志》等书中,个别字句上有出入,这里除了《闻西浦渔歌作》诗题按《粤大记》,基本上按《肇庆府志》(崇祯)录入。出入最大一首是《游王母冈》。《阳江县志》(康熙二十七年刻/范士瑾)卷四《艺文志》作“层台芳草净如茵,咫尺仙踪莫问津。翠竹影摇湘浦夜,碧桃香蔼武陵春。不知何日留丹灶,那见当年驾鹤人。几阅沧桑归去晚,一声长啸月华新。”
对曾跃鳞诗词的评价,早在明朝已认为是粤地词人之冠。郭裴在《粤大记》里谈到广东的词人称:“吾粤词人……李南仲之赋罗浮、陈少微之咏梅花、赵东山之题海月、蔡齐基之得四大法门、曾跃鳞之荐秘书、黄景贤之赐宫锦,蔚为一时词人之冠。”
从曾跃鳞留下这三首诗歌来看,他的诗歌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给人一种气象不凡的感觉,但洒脱中又让人读出一种归去来兮之味。当代出版的《岭南文学史》评价他的《游王母冈》《闻西浦渔歌作》时认为:“二诗皆为写景之作,意境清幽远阔,引入晋时陶渊明故事,婉曲地反映诗人对时政腐败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现实无可奈何而意欲归隐的心态。”
阳江本土诗歌自曾跃鳞始,元、明、清至今,代有诗人诗集出版,可谓诗歌传统源远流长,曾跃鳞无形中也起到影响和示范作用。目前阳江已被授牌全国的“诗词之市”,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发掘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大对阳江历史上的诗人研究不容忽视。
新闻推荐
近日天气冷冷冷,各类御寒用品打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