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文艺的“三痴”老师
林良富(中)与家人在书房看书。?照片由林良富提供
广东两阳中学的林良富老师是一个热爱文艺的“三痴”老师。何谓“三痴”?就是痴爱藏书、痴爱文学创作、痴爱唱阳江白榄。他虽然是两阳中学的生物老师,但是他骨子里却流淌着一股文艺气息。这些年来,他在文学创作路上坚持不懈,作品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他还擅长唱白榄、创作白榄,对白榄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有着自己的想法。
戏称“书痴”
藏书2000多册
年轻的时候,林良富十分钟情于文学,可惜读大学时,他学的是生物专业,这也可以说是他生平的一大遗憾。尽管读的专业是生物,但他对于文学却始终念念不忘。
上大学期间,林良富一有空就到图书馆里看书,常常忘记了时间与饥饿,一坐就是整整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同学和老师一整天见不着他,还以为他失踪了,四处去寻找他。当图书馆准备关门时,同学们才在图书馆里找到他。正是因为这一件事,林良富被同学们戏称为“书痴”。
如今,林良富已经从当年在学校图书馆里借书阅读的年轻人变成了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但不变的是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与情怀。经过多年的不断收集与购书,他已经在家里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书房。家里的藏书达到2000多册,这些图书琳琅满目,品种齐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图书馆。
林良富打造家里的书房,并非仅仅只是方便自己阅读,最主要的是为更多的文人雅士提供阅读与学习的机会。平时,他经常邀请三五文友到书房小聚,一起畅谈文学。林良富对于书的热爱,也感染着他的儿子,并且儿子与他一样十分热爱看书与收藏书籍。在林良富的支持与推动下,儿子也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读书和爱书气氛,林良富的家庭获得“2018年阳江市十大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痴心”不变,坚持文学创作
“林良富不仅爱看书,而且爱好文学创作。年轻的时候,他已经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他与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都有着自己的文学梦想,并且通过自己的辛苦耕耘,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94年清明节时分,少年利春晓舍己救人的事迹传遍漠江大地,这深深地震撼着林良富的内心,他被利春晓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写下了他的第一篇习作《时代呼唤利春晓精神》。这篇文章在当时《阳江日报》发表了,使他大受鼓舞。自此,他与《阳江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那时候的交通并不发达,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作者投稿一般采取人工送稿的方式。林良富经常十分认真地誊写稿件,写完不管工作再忙再辛苦,都要挤出时间把稿子送到阳江日报社。从最初投稿时的石沉大海,到最后经常在《阳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林良富凭借的正是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勤奋与坚持。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林良富养成了剪报的习惯。他在看报时,读到一些好文章就会剪下来,贴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一有空就阅读与背诵这些精品文章。这个厚厚的笔记本成了他的“活教材”,他把这些精品借给他的学生阅读学习。正是因为林良富对文学的执著,才被阳江日报社聘为通讯员。在刚当通讯员的时候,他被不了解的人嘲讽过,但他仍然怀揣着自己的文学“痴心”,当好通讯员。
有一个晚上,林良富为了赶一篇通讯稿,通宵达旦,迟迟未睡。他的妻子心痛他,就“责骂”他,说这样辛苦熬夜会熬出病来的,挣那点稿费还不够买药吃。老婆的“责骂”并没动摇他对文学的“痴心”。在无数个深夜,他除了写新闻稿,还冥思苦想,坚持写文学稿。岁月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正是凭借这一股劲头,林良富连续三年被评为“积极通讯员”,这正是对他长年付出劳动的肯定。如今,他依然“痴心”不改,今年还被《阳江日报》聘为特约评论员,通过写作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痴爱白榄,弘扬传统文化
林良富还是一个阳江白榄的发烧友,几乎有阳江白榄表演的地方,都会有他的身影。
年轻时,林良富便向传统艺人学习白榄,经过三年的时间才学有所成。因此,每当学校举办晚会,总会看见他在舞台上表演阳江白榄。平时,他也常常被别人邀请到一些大型活动中去表演白榄。他凭借着自己惟妙惟肖的表演、生动的舞台形象,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些年,林良富一直十分关注阳江白榄的发展,也动手创作白榄。他创作了许多白榄都被采用。白榄作为阳江市的传统文化,其并不被年轻人所喜爱,但林良富还是大力培养与挖掘白揽人才。他手把手地去教他的学生吟唱白榄,许多学生都能够随口吟唱。现在,向林良富请教学习白揽的人可谓遍布阳江。
这些年,为了搜集传统的阳江白榄作品,林良富经常到老一辈人的家里去搜寻,并做好记录。他还撰写了多篇关于白榄发展状况的文章,这些文章饱含了一个阳江艺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发展的积极探讨。
如今,每天清晨,我们都能够在石湾北路一个小区看见林良富与一些白榄爱好者在表演,在切磋技艺,那场景十分的热闹。
新闻推荐
阳江召开2019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 不折不扣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南方日报讯(记者/杨世华张俊通讯员/陈瑞锋陈文教)11月22日,阳江市召开2019年度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会议,部署《南方日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