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村: 阳江农民运动的摇篮
[摘要]今年是阳江大革命时期谭作舟等16位烈士牺牲90周年,记者探访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足迹
谭中武等人为谭作舟故居挂上牌匾。
家属光荣纪念证。
谭作舟的书信。
谭作舟故居。
雅韶乡农会旧址。
穿过热闹的阳东区雅韶镇圩,当我们来到雅韶村中股自然村一巷6号时,几位老人正在将一面写有“谭作舟烈士故居”的牌匾挂到一座泥房的外墙上。四周绿树掩映,清幽静寂,老人们神情肃穆。
他们正是烈士谭作舟的后人。“我们希望保护好三伯父的故居,让大家都记住在这里发生过的革命故事,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谭作舟的侄辈后人谭中武说。
雅韶镇不仅是文化之乡,也是红色革命老区,这里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儿女,谭作舟烈士就是其中之一。谭作舟自小聪明好学,向往正义和光明。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他果敢地迈出校园,投身革命,成为阳江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袖。
故居探访 保存至今的烈士故居
谭作舟于1903年出生在雅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3至1919年进雅韶学校读小学,家有五兄妹,他排行第三。谭中武及其他侄辈后人都称其为“三伯父”。
谭中武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谭作楫在家中排行第五,在兄妹之中,要数他和三伯父的感情最为要好。三伯父牺牲后,父亲还常常说起他。
走进老房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厢房,右边的便是谭作舟生前的寝室。谭中武一边领记者进屋,一边介绍说:“三伯父从小到大一直住在这里,直至他到广州进农民运动讲习所。后来,他返回阳江开展革命斗争,也经常会回来小住。”
记者看到,这间屋子大约15平方米,收拾得干净整洁,不像一些乡村闲置房那般破旧、脏乱。谭中武说,他们前后两次重新修葺过房子,所以房子至今保存完好。虽然几个兄弟都因参加工作搬迁到城里居住了,但还有堂弟谭中立“留守”在老屋。
谭作舟住过的房间的墙上,挂着几排大大小小的相框,上面有谭家人的合影,也有谭作舟的单人照。照片里的他,目光炯炯有神,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房间还摆放着一张红木床和两个书柜。谭中武说:“这是三伯父当年睡的床,家人一直留存着。在外的亲人经常会回来看一看,在家里坐上一会。”
后人回忆 投身革命不畏牺牲
谭中武曾任江城区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他对党史颇有研究,尤其是对于他的三伯父谭作舟的革命历程,更是熟记于心。在老房子里,望着先辈的照片,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故事。
谭作舟在雅韶小学毕业后,于1920至1924年进入阳江县立旧制中学读书。当时我国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战乱频繁,兵荒马乱,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谭作舟身处农村,目睹了广大农民的困苦,以及社会经济衰退、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境况。
1924年秋,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为寻找革命真理,他只身负笈广州,投身革命,参加了在广州掀起的革命运动。后与敖华衮、黄贞恒等阳江籍革命志士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回阳江宣传党的革命路线,并于1925年7月在雅韶老家建立了农民协会。这是当时南路地区最早的农会之一。
1925年9月至12月,谭作舟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名义派出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5月调回阳江从事革命工作,任中央农运特派员驻两阳办事处主任,补选为国民党阳江县部执行委员,中共阳江县支部委员。他和同志们积极地深入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以组织农民座谈会、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农民群众走革命道路,追求未来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
1927年,正当农民运动蓬勃兴起、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国民党开始了“412”大屠杀,谭作舟在阳江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8年9月5日,谭作舟等16位阳江革命志士被杀害于广州,谭作舟牺牲时年仅26岁。在狱中,谭作舟忠于革命,英勇不屈,他在狱中还写有遗书给其五弟谭作楫,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示自己为革命牺牲,视死如归。
重走旧址 阳江农民运动的摇篮
在谭作舟故居附近的阳东区雅韶中心小学里,有一座红色的祠堂。之所以说它是“红色”,是因为这里曾经诞生了阳江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时光荏苒,这座古老的祠堂依然承载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记忆。
近日,记者来到谭氏宗祠,只见镌刻在门口上方的“谭氏宗祠”几个红色大字醒目耀眼,笔法苍遒有力,门口悬挂着“阳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阳东县文物保护单位”等几个牌匾,显得格外庄重。早几年,乡亲们通过筹资,对宗祠进行了修缮。
在宗祠的左边,有一排低矮的白墙瓦房。房前的一块石碑写着“雅韶乡农会旧址”几个大字。石碑后面便是雅韶革命展馆。记者看到,该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谭作舟、谭启沃等雅韶烈士的生平事迹,以及雅韶抗日护村历史、革命老区史等,一幅幅展板向我们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谭中武表示,谭氏宗祠是阳江农民运动的摇篮,这里有着独有的红色基因,是阳东区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通过这个展馆,让年轻的一辈永远铭记烈士的革命精神。
烈士故事 忠于国孝于家
采访中,谭中武向记者讲述了谭作舟生前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虽然都是谭中武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听来的,但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得到,谭作舟当年参加革命的英勇气概,以及他对家人的浓浓关爱。
谭中武回忆说, 1927年清明节,全家人都在雅韶老家等三伯父(谭作舟)回来,一起去拜祭祖先。下午5点多的时候,三伯父身着一套制服、骑着一匹白马回来。他一进屋就向谭中武的父亲谭作楫招手,让他走上前来,然后弯下腰拿着手丈量父亲穿鞋的尺寸,三伯父当时还对父亲说,现在广州很乱,他们已派了人员上去了解情况,过两天他也得上去,到时会给父亲买双鞋回来……可惜,过了不到十天,三伯父就在阳江被反动派逮捕了,买鞋的承诺最终没能实现。
谭中武还向记者展示了谭作舟的亲笔书信。其中一封行文如下——
五弟如握:冤狱久陷,转瞬年余,强壮者化为枯萎,体弱者多罹死亡。广州特别法庭自农历五月一号(日)起开始审讯清党政治嫌疑犯人,现已陆续提审我与启沃及同乡各人,于旧历三月下旬已提解广州公安局候审,闻得特别法庭经审后决定办法数项:(1)有审后定罪十年或三五年及数个月者;(2)有处死刑者;(3)有准保释放者。我前被诬陷,当此黑白莫分时期,无有得力人事,对于省释希望谅亦难耳!想起坐监,乃运数有定,而且人之生死有命,修夭有数,非分所能为。我既至于此,惟有乐天知命而已耳……
这是1928年谭作舟在广州寄给弟弟谭作楫,也是寄给家里最后的一封信。谭作舟在信中介绍了自己在狱中的近况,请亲人不必太过伤心。“乃运数有定,而且人之生死有命,修夭有数,非分所能为。我既至于此,惟有乐天知命而已耳 !” 字句间表明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
谭中武说,谭作舟在狱中写过多封家书寄回阳江,书信内容主要是安慰父母亲,让家人不要太担心他,同时希望父母亲克服困难,尽力支持弟弟谭作楫读书,以让他将来继承革命事业。“……大人不论怎样都要维持他在县立中学读书,维持得一日是一日,一时得一时,这是儿在牢中厚望也……”“望你在学校读书要时加勉励,则学业方得增进。若因循苟且则学业必无裨益。你应勉之,不可漠吾言……”对于三伯父的书信内容,谭中武铭记于心。
烈士精神励后人
雅韶灵秀永流芳
谭中武对记者说,虽然他没有见过三伯父,但从父亲的口中,他们也知晓不少关于三伯父的点点滴滴,更为三伯父的英雄气概深深折服。
谭中武从小学开始就勤奋好学,无论是入团,还是入党,他都非常积极,因为三伯父的革命精神成为了他追求上进的动力源泉。毕业后,谭中武回乡当老师教书育人,后来调到阳江县委会工作,退休前曾担任江城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谭中武称,父亲从小就教诲他们,要继承三伯父的遗愿,永远跟党走。
谭作舟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裔。但在他的家族后代中,有很多人受烈士精神鼓舞,加入了部队挥洒青春热血。谭中武介绍,在谭作舟的侄子辈中,有五个人参军,其中两个分别为解放后国家第一批军干生和国家第二代飞行员;在侄孙辈中,有8人参军,其中两人是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部队去锻炼深造。
雅韶镇雅韶村看上去只是一个平静的小村落,但只要翻开历史的篇章,就会知道,这里走出一个又一个革命烈士,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除了谭作舟的后人,雅韶村也将谭作舟的照片和有关他的书籍收藏起来,通过革命展馆,让村里的后辈学习了解他的革命故事。
今年是阳江大革命时期16位烈士牺牲90周年。今天我们能够平安幸福地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阳东区有关方面表示,谭作舟故居和谭氏宗祠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该区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优势,进一步发挥遗址爱国教育基地作用,助力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了解历史,加强党性教育,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干事成事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物简介
谭作舟(1903—1928),阳东雅韶镇人。1913年至1919年进雅韶学校读小学,1920年至1924年考进阳江县立旧制中学读书,1924年12月,在全国革命高潮影响下,为寻找革命真理,他只身负笈广州,后与敖华衮、黄贞恒等回阳江,在雅韶乡建立了农民协会。这是当时南路地区最早的农会之一。1925年9月至12月,他进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乙班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名义派出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5月调回阳江,任中央农运特派员驻两阳办事处主任,补选为国民党阳江县部执行委员,中共阳江县支部委员。1927年4月15日,在阳江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8年9月5日被杀害于广州,牺牲时年仅26岁。在狱中,他忠于革命,英勇不屈,他在狱中还写有遗书给其五弟谭作楫,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示自己为革命牺牲,视死如归。
新闻推荐
本报征集“天气女郎”阳江日报继续推出天气预报栏目——《天气女郎》板块,现面向全市征集“天气美女”。不管您是专业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