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下的致富“领头雁”

阳江日报 2018-11-22 12:23

[摘要]见证时代变迁,茹嘉励用心用情托起村民“致富梦”

→ 茹嘉励在整理种植技术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无数人的命运随时代浪潮起伏。在翻天覆地的变革中,茹嘉励完成了从科研小组长、农艺师、工艺厂厂长到阳东区大沟镇新梨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转变。他把大半辈子贡献给家乡,踏着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走致富之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也没有新梨村这么大的变化。”年过七旬的茹嘉励感慨地说。

商海扬帆始终不忘初心

1946年,茹嘉励出生在大沟镇新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回乡担任了生产队的科研小组长。他结合书本知识和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队里的各项生产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阳江土产公司聘为农艺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茹嘉励也产生了“闯一闯”的念头。经过前期市场调查,他开办了一间工艺厂,主要生产编织袋等产品。由于缺乏经验,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商品销售渠道,工艺厂前两年几乎都在亏损中度过。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工艺厂,茹嘉励提高了每件产品的提成份额,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到各地工艺厂考察,学习先进的技术,全面开展产品推广,成功吸引了一批外商前来参观并下订单。他注重兼顾外商和工人的利益,坚持以产品质量取胜,讲求信誉。在他的努力下,工厂的规模渐渐扩大,许多产品出口中东、欧洲、日本等地,年产值最高达到1000万元。

1995年,正是工艺厂发展日益红火的时候,茹嘉励却响应大沟镇政府号召,决定把工厂搬回老家大沟镇。这一决定,遭到了大多数家人的反对。家人普遍认为,把工厂搬回大沟镇,就意味着放弃眼前可以预见的商业前景。大沟镇的市场环境变数太大,发展前景未知。茹嘉励花费了几天时间与家人沟通,终于说服了家人。他说:“大沟镇是我的家乡,回乡办厂也是我多年的心愿。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我认为很值得。”工厂搬迁后,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贸市场全面放开,政府开始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沟镇的农业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

茹嘉励将工厂搬到大沟镇后,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感知能力,将目光投向大片无人开发的山地。他在新梨村承包了几十亩山地,主要种植双肩玉荷包荔枝。他借鉴外地果农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经过实践,他种出来的荔枝果大质优,味道清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观念,开始种植双肩玉荷包荔枝、优质龙眼等经济作物。他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了销售公司,帮助许多果农拓展销路,将双肩玉荷包荔枝销往了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出口加拿大、美国。

2002年,茹嘉励被新梨村的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传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对村里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整治。他先后筹集了300万元资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好了新梨小学、村委会办公楼、一座大桥、两个广场、14公里村道和22公里长的排水渠等,解决了1000多亩农田的用水问题,使新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茹嘉励创办了三宝家庭种养殖示范农场。他从全国各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设立示范点,采取“第一年试种,第二年发展,第三年提高”的方式,把实际效益展现在村民面前,引导他们自发跟进。他还与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联系,通过引种华南农业大学优质甜玉米农甜、华美甜168号等高效益农业项目,使村民的收益大幅提升。2017年,村民年收入由2002年的人均不足2000元增加到人均10000元,新梨村也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村民信任我,才选我做村支部书记,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建设一个文明、富裕、幸福的新梨村,既是他们的期待,也是我的的责任和义务。”茹嘉励说。

全心打造“锦栗薯”品牌

今年1月份,在珠海阳江对口扶贫展现场,出现了让人惊讶的一幕。茹嘉励带了三个电饭煲,煮了150多公斤锦栗薯,提供给到馆的珠海市民免费品尝。展台前排起长长的队伍,锦栗薯一出锅就被大家瓜分干净。经过珠海新闻媒体的报道,许多市民第二天赶到现场,将剩下的2000多公斤锦栗薯抢购一空。

提起展馆现场“大出风头”的锦栗薯,茹嘉励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也是他在寻找农民致富道路上的意外收获。2006年,他到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发现了一种叫做薯王的番薯,肉如蛋黄,食之若栗。他将其引入新梨村种植,改名锦栗薯,有意将其打造为新梨村的特色品牌。“这种番薯高产、优质,又经过市场验证,销路肯定不愁,对新梨村的村民来说,是一条新的致富路。”茹嘉励表示。

茹嘉励开垦了100亩地,动员村民和他一起试种锦栗薯,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收购。锦栗薯的生长期为90多天,经过试种,亩产量最高可达1000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6至8元,种植锦栗薯所得收入远远超过水稻。村民见到成效,纷纷加入锦栗薯的种植队伍,新梨村锦栗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茹嘉励对锦栗薯的品种不断进行改良,编写了一份《阳东锦栗薯高产栽培技术》,作为指导农户种植锦栗薯的“标准教材”,使锦栗薯种植渐渐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

2014年,茹嘉励主动让贤,从村支部书记的位置退下来,在村里的顺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重新”上岗。他建设了锦栗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按照欧美等地认可的标准种植锦栗薯。经过实践,锦栗薯品质明显提升,平均亩产提高了100公斤左右,远销湛江、惠州、韶关、茂名等地。合作社还与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精选优质锦栗薯包装成礼盒,配送至珠三角等地区,将锦栗薯逐步推向高端市场。“锦栗薯的发展前景很好,我希望在阳江打造‘中国锦栗薯之乡’,将“锦栗薯”特色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锦栗薯走上致富路。”茹嘉励表示。

人物点评

从未忘却对家乡的责任

72岁的茹嘉励精神矍铄,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事情,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他的逻辑思维十分严密,习惯将一件事情从多角度分析,细细听来,让人感到别有深意。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茹嘉励是最早一批的时代弄潮儿。从手捧“铁饭碗”到毅然下海经商、担任村官,他从未忘却对家乡的责任。这个被村民亲切称呼“励叔”的老支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收益的产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迎来了新梨村破茧成蝶的蜕变。

办公桌上那叠厚厚的手写资料,见证了茹嘉励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正是无数这样的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坚定自己前进的脚步,扎根农村贡献青春和汗水,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才绘就了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策划/黄仁兴 杨国华 ■ 撰文/王 静 ■ 图片/宋福亮

新闻推荐

检方指控11人 涉嫌5项罪名

阳东区人民法院昨日一审审理涉恶案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