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喝饮料多运动远离糖尿病
[摘要]我市纳入健康管理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达3万人,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 本报记者/简梅芳 通讯员/陈进杜
今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根据市公共卫生医院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阳江市纳入健康管理的35岁以上二型糖尿病患者达到 32133人。记者从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门诊了解到,近几年来,糖尿病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该门诊接诊的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不少患者对防治疾病存在认识误区,同时年轻人爱喝饮料、运动少,导致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危害身体健康。
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影响吸收
市民欧先生在40多岁就查出患有糖尿病,至目前注射胰岛素已有6年时间,并且一直细心管理自己的饮食和运动。可是近两年,他的血糖控制得很不理想,注射胰岛素的剂量也越来越大,这让他困惑不已。
带着疑问,欧先生前往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门诊咨询。该门诊副主任护师林秋果询问欧先生的病史后,对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以及皮下注射部位进行评估,诊断欧先生的腹部脂肪增生影响了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
“欧先生的腹部脂肪增生,不是因为发胖,而是由于他长期注射同一个部位,导致腹部出现硬结。”林秋果说。根据欧先生的情况,她重新为他制定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并告知轮换方法,指导其正确监测血糖。就诊回家后的第3天,欧先生就告诉了林秋果一个好消息,称换了注射部位后,他的血糖得到稳定控制,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均在目标范围内,并且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比以前少了,花的钱也少了。
林秋果表示,胰岛素是“糖友”降血糖的好帮手,但是错误的注射方法会影响血糖的控制。例如,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重复使用注射针头、偏瘦患者注射不捏皮导致注射后针眼出血、注射后未留针10秒等错误注射方法,都会让胰岛素的药效无法完全发挥,导致血糖控制不达标。
胰岛素未“解冻”注射部位起包
40多岁“糖友”林先生,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但是每次在家注射完胰岛素,第二天患处都会起一个包,既不是硬结,也不是出血点。虽然起的包不痛不痒,可是林先生还是心生忧虑。
最近,得知市人民医院开设了糖尿病护理门诊,他赶紧前往就诊。林秋果仔细询问了林先生关于注射部位轮换和注射针头更换等情况,发现林先生的注射方法并没有不妥。随后,她又仔细核对林先生保存胰岛素的方法,便发现了端倪。原来,林先生把胰岛素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最里面,紧靠冰箱壁,胰岛素温度较低,他取出胰岛素后没有在室温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而是直接注射。林秋果建议林先生不要把胰岛素贴着冰箱壁存放,同时从冰箱取出后最好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注射。林先生回到家后,按照林秋果的指导注射胰岛素,发现第二天注射部位起包的情况消失了。
未开启的胰岛素应保存在2℃至8℃的冰箱中,可放在冷藏室,但不要低于2℃,否则容易使其产生结晶,导致无法使用。开启胰岛素时应注明开启时间,开封后可存放于室温阴凉处,最好不超过25℃,最好在4周内用完,如放置冰箱要“解冻”后再注射。安装了胰岛素笔芯的注射笔,不要放在冰箱内,放在阴凉处即可。胰岛素怕冷也怕热,所以不要将其放置于窗台上、汽车里、暖气旁等过冷或过热的位置,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晒。使用胰岛素前要检查有效期,如果发现药液有结晶或絮状物,则要停用。
没有发病不吃药不就医是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多有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其他症状表现为虚弱、乏力、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糖尿病的分型分为一型、二型以及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二型糖尿病。一些二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因此即使其在体检中查出患有糖尿病,也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就医服药。
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门诊于今年7月份开设,至今已经接诊了70余名患者,其中最年轻的患者许先生(化名)仅20岁。许先生体型较肥胖,在体检中查出肝功能异常,后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医生建议他入院治疗,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不适症状,拒绝住院。在家监测血糖时,许先生发现自己的血糖一直降不下去,于是赶紧就医。经检查和综合评估后,林秋果建议他入院治疗,治愈出院后许先生的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均在目标范围内。经询问,许先生这么年轻就患上糖尿病,主要是他平时把饮料当水喝,导致体内糖分长期摄取过度。
此外,有的患者认为找医生开药吃了,血糖就控制了,因此患病10多年也没有购买血糖仪监测血糖,对于血糖是否控制好了自己也不知道。“糖尿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林秋果提醒,糖尿病的治疗除了药物之外,病人的自我管理、配合也是重要一环,在医生给出治疗方案的同时,患者也要配合落实,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危害身体健康。同时,建议市民坚持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血糖问题,预防并发症。
新闻推荐
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