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方言文化 延续地方血脉
[摘要]《广东阳江方言研究》出版发行引发方言文化探讨热潮
■ 本报记者/王 静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地方“血脉”的延续。上月底,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教授遗著《广东阳江方言研究》首发式在阳江日报社举行,引发了专家学者的热议。随着《广东阳江方言研究》正式出版发行,这本目前阳江方言研究最齐全、最完备的书渐渐在市民中掀起了方言文化探讨热潮。
11日下午,记者来到安宁路一家书店,透过橱窗看到桌面上一摞摞摆放整齐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店主博林提到最近增多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订单,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他在知道《广东阳江方言研究》预备发行的消息后,就一直紧盯进度,一口气下了300多本的订单。他将收到的书籍摆在店门口和二楼书架上,当天就有顾客路过时看到,直接进店购买,目前已经销售了近70本。“这本书系统收录了阳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熟语与儿歌等内容,全面分析了阳江方言的特点,专业水准高,学术性强。很多顾客把这本书买回去收藏,可以一代代传下去,也是方言文化的一种传承。”博林表示。
“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通过国际音标来转换阳江方言的读音,即便不是本地人,也可以对照国际音标读懂这本书。”市民李先生一周前购买了《广东阳江方言研究》,每天睡前习惯翻看半小时,“阳江难得有这样一本内容齐全的方言研究书籍,里面一些很传统的方言发音跟现在有细微的差异,说明方言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文化的传承仅靠一本书是很难做到的,还是希望媒体能够提供一个方言文化的互动交流平台,并由语言爱好者、专家学者定期组织读书会、方言研究成果分享会,把方言文化的传承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
市民梁女士的儿子已经在读大学,但对很多阳江方言仍是一知半解,梁女士对此有些忧心。“现在的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普通话,去外地上了大学,寒暑假回家也会习惯说普通话,慢慢地就把学过的方言忘记了,我准备等孩子放寒假回家,监督他看这本书。”梁女士说,目前方言的主要传播方式还是口口相传,作为文化载体,它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比普通话更有优势。如果方言就这样慢慢消失,意味着我们一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可能就此消亡,所以应该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让更多人认识到方言的重要性,保护好地方文化。
新闻推荐
“三十而立 一路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