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人与院子
文/黄庭辉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这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话说出了多少人内心向往的诗意生活。但是对于真正生活在海边的人来说,院子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山村深处有渔家
在阳江海陵岛的东北角,有一条名为灵谷村的小渔村。这是岛上所剩不多的仍以捕鱼为生的小渔村。村落背山面海,呈半岛状伸入大海的环抱之中。村民的住房沿着长长的海堤分布,朝向那个他们赖以为生的港湾。港湾之内,静静地停泊着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
绝大多数来海陵岛的游客并不知道这里,即使岛上的居民,也要思索一番,才会想起岛上还有一条原生态的小渔村。这里没有游客的身影,村民仍然保持出海捕鱼的生活方式。与海陵岛另一侧高楼林立的海岸线相比,这里更舒适、更宁静,也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
村中的房子,大多是建成没多久的三层小洋房,外表光鲜亮丽。而祖辈留下的砖瓦房则被遮挡在了新房的背后,老屋外墙爬满了肆意生长的植物,与海堤边的新式洋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老屋虽然早已残破不堪,但是仍然透漏出老渔村的古朴与沧桑。
不知何时开始,农村建房已经把实用性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四四方方,像一个个的火柴盒,生怕浪费任何一点儿空间。大多数人早已没有了院子的概念,而是把房屋门口直接建到了大路边。
赶海人,家在何处?院在何方?寻寻觅觅,终于在村子的一个角落找到了赶海人的院子。梁启冲(见下图),常年捕鱼为生,今年55岁。他的院子不大,院子中没有花没有草,可是却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晾晒的渔网、等待修理的渔船零件、刚刚收获的海鱼,这些看起来与院子冲突的物件,在这里却十分自然。各种杂物,填满了院子的边边角角,却没有一丝局促,因为院外便是广阔的天空与蔚蓝的大海,这样一个绝美的景色,根本无需花草树木来装饰。
院子是梁启冲的家,也是他每天工作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打渔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梁启冲已经在院子里整理好一天的行头,走到几米开外的海堤上登上渔船,驶向大海。从12岁那年开始,他几乎每天如此。在正常情况下,他会在中午回到渔港,把海中的收获出售给鱼贩,然后回到自己的小院中,享用老婆煮好的饭菜,修理破损的渔具。下午时分,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梁启冲会安坐在院中,抽着烟喝着茶,与前来串门的邻里谈论着今天的收获、明天的去向。以海为生,便是与海斗争,每天的惊心动魄需要这个院子来平静。
赶海人的温馨院子
灵谷村的最北端是鱼市场。鱼市场中有十多家商户,每一家都是由集装箱和窝棚搭建而成。为了方便生意,他们把铺位搭成了“凹”字型,房子里用作起居和厨房。由房子围成的空间,便成了他们的院子。商户院子和打渔人的院子一样,无花无草,唯一的装饰,便是那放满了海鲜的鱼池。批发商们真正忙碌的时间并不多。除了渔民从海上归来的那一两个小时,他们的其余时间都是在等待和准备中度过的。因此院子中的小圆桌和靠背椅成了老板们的最爱。一把蒲扇,一杯泡茶,望着海,谈着天,甚是悠闲。
赶海人的院子,并不在于有多大,也不在于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而是院子给赶海人带来的希望,带来的期盼,带来的温馨。
赶海人除了赖以生存的院子,还有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赶海人,面对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惊涛骇浪,危险时刻伴随着他们。在大海中他们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经验和运气。
在鱼市场和民居中间,矗立着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灵谷侯王庙。灵谷庙的规模比一般村中的古庙要大得多。经过翻新后的古庙彩饰艳丽,浓墨重彩,正殿供奉着侯王“灵谷公”。神坛两侧有几尊真人大小彩塑,既非宗教先祖,亦非历史名人,但造型栩栩如生,服饰华丽,放眼看去,令人肃然起敬。一如你默念寺庙的对联:灵如谷应孚山国,侯雍王封镇海邦。房檐下墙壁上嵌有各类传统戏剧与民间传说的图画,颜色明艳,造型生动。庙里虽无宗教人士主持活动,却香客如云,声名远播。村民也讲不清他们供奉的这个神明的来历,只是延续着数百年来祖辈所定下的习俗。
古庙也有自己的院子。大门与正殿之间有一大片空地,平时空空荡荡,只有在重大节日,村民才会聚集在这里,共同祈求风调雨顺满载而归。
院子,那是赶海人的港湾,是赶海人真正的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海涛通讯员/周晓)7日迎来立冬节气。立冬,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开始。然而,对于阳江市来说,冬天还遥遥无期,因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