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文明自觉

阳江日报 2018-11-09 09:00

笔者近期注意到,市区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人行道上的垃圾箱已焕然一新,蓝灰两色双连桶的新式垃圾箱成为马路上的亮点。

仔细一看,这些箱体都喷印着形象的图案及对应的文字,蓝色桶标明收纳“可回收物”,即玻璃制品、纸类、纺织品、易拉罐和塑料瓶;灰色桶则收纳“其他垃圾”,包括烟蒂、渣土、纸巾、陶瓷碎片和一次性餐具。这次“履新”的垃圾箱与之前的相比,垃圾分类功能指向性更强了,也体现了阳江市城管环卫部门倡导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用意。

现阶段阳江市处在巩卫创文期,不乱丢垃圾,是市民最基本的文明行为。但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我们还可以要求更高一些,让市民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文明自觉。

现实情况是,“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一边是垃圾清运流程简单粗放,一边是市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装在一个垃圾袋内。究其原因,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缺失薄弱是关键。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多部门合力、组织管理、宣传引导、设施设备配置以及资金配套等一系列条件的支撑。

但丁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垃圾分类,可以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降低垃圾处置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及污染。要让垃圾变废为宝,就要垃圾分类先行,我们需要有关部门上下联动、群策群力,需要市民认可支持、身体力行。首先,要大力宣传教育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公众明晰垃圾回收的具体分类标准,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其次,要投入相应的设施设备配置,从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置,各环节要科学规范。再次,要制定相关的奖补政策,如以基层社区为单位,激发社区干部管理监督活力,多引导多组织多奖励,提高民众参与分类的积极性。最后,要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可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试行垃圾分类制度,选择一些社区建立分类示范点,以期在社会上推广成功经验。

分类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马路上不断更新升级的垃圾箱,外表收纳的是不起眼的生活垃圾,实际上承载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诸多期待。推广垃圾分类,短期看虽然耗费了我们的时间,长期看是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贡献,有助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而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陈瑞锋获评 “模范新闻秘书”

南方日报社表彰2018年度优秀新闻秘书,我市4人上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