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家乡方言 德才泽被后世

阳江日报 2018-10-27 02:22

□ 林 迎

在阳江这幅灵山秀水里,伴随着时代风云,一代代英才辈出。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伯荣,就是阳江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一员。

黄伯荣教授生于风雨如磐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直面坎坷、奋斗进取中走过了波澜壮阔的91年人生道路。6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出版或合编出版了语言学专著23本;由他主编的《现代汉语》黄廖版再版9次,总发行量近700万套,创造了同类统编教材的最高纪录。特别令人称道的是,他的一生还倾注大量心血致力于家乡方言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

此刻,面对着近八十万言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矢志汉语 成就斐然

黄伯荣先生于1922年出生于阳江一个书香家庭,不幸的是,他刚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辞世了。坚强而善良的母亲尽管不识字,却深知学习和做人的重要,从伯荣牙牙学语起,就亲口授他《三字经》,教育他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有文化、有出息的人。家境的艰辛,母亲的励志,从小就饱受坎坷的黄伯荣显得特别懂事,从走进学校之日起,就以品行良好和学业成绩优异而深得老师的喜爱。 1943年年底,黄伯荣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实现了久藏于心的“中大梦”。 中山大学文学院久负盛名,自40年代后期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执掌文学院之后,更是人才济济。王力是我国当代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享有“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之美誊。慕王力之名,黄伯荣由中文系转入语言学系;1949年夏天,黄伯荣本科毕业,接着考上了导师岑麒祥教授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被安排到文学院语言学系任教。 1954年6月,黄伯荣先生第一本著作《祖国的文字》由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同年,国家将中大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8月初,黄伯荣和王力、岑麒祥教授以及近百名学生,来到了既向往又陌生的首都北京。 1958年2月,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黄伯荣先生毅然离开工作近4年的北京大学,举家西迁到兰州大学工作,担任语言教研室主任。随后,他发表了《〈水浒传〉疑问句的特点》等有影响的论文(1958年),出版了《句子的分析与辩认》(1963年)等专著。 1977年,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研究迎来了万象更新的春天。1978年,由郑州大学讲师张静发起,联络全国多所高校打算新编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汉语》作教材。当年3月,23所高校的学者和教师汇集郑州,讨论协作编写《现代汉语》问题,时任兰州大学讲师的黄伯荣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经多次讨论协调,最后确定由黄伯荣、廖序东任主编。 皇皇巨著《现代汉语》是黄伯荣学术研究的一个代表作。该书集中体现了黄教授几十年来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一是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二是注重实用,便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及时吸收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更新内容。20多年来,黄廖本《现代汉语》发行量之大,读者面之广,在国内外影响之深远,至今无出其右者。黄廖本《现代汉语》曾获教育部、甘肃省、山东省、青岛市等共十多个奖项。1999年,该书还被教育部审定为文科27种重点推荐的使用教材之一!

倾情方言 心系桑梓

黄先生常说,研究方言,是自己一生之最爱。他在方言语法研究上造诣尤深,早在中大工作的三年中,就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1951年,黄伯荣在《光明时报》语言文字副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广州话的几个特点》,从语法角度研究广州话,颇具新意。此后,又接连发表了好几篇关于阳江方言语法的研究论文。 自1954年8月进入北大到1958年2月调往兰州大学,三年半时间,他先后出版了《北京语音学习》《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陈述句、肯定句、祈使句、感叹句》三本著作,还发表了《关于划分词类问题的考察》《简体字的结构》《形容词和副词的界限》等多篇跟方言研究息息相关的论文。可以说,此时的黄伯荣迎来了自己在方言研究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1958年,黄伯荣到兰州大学工作,先后发表了5万字长的《兰州方言概说》、长篇论文《兰州方言》等,主编了《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两部方言学力作。同时,还发表了在方言语法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系列论文,如《广东阳江物量词的语法特点》《广州话补语宾语的词序》等。1981年,黄伯荣以突出的业绩被评为教授。 1987年6月,黄伯荣再次工作调动,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在青岛大学执教期间,他带领几名中青年教师争分夺秒为撰写《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搜集资料。 1991年退休后,黄老先生依然笔耕不辍,除了先后两次修订《现代汉语》,还把主要精力用在方言研究上。1996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了长达180万字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这是一本辞典式的巨著;200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两本专著填补了语言界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另外,黄老还应邀写了一章2万多字的《阳江方言》,为家乡县志的编写作出了贡献。

一代师表 光泽后世

黄伯荣教授先后执教于多所著名高校,育得满园桃李。作为师长、学者,无论是在语言学创立中作出的贡献,还是他的高尚人格,都在同事和学生中传为佳话。 在他第一个本科弟子,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傅雨贤的印象中,黄老先生集中了中国知识分子各种优点于一身: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为人率真热情,对后辈关爱有加,堪称一代楷模。 青海大学中文系戚晓杰教授也不无感慨:伯荣先生谦逊待人,讲究学术民主,可以畅所欲言,就是错了,他也会宽容相待,学术界能得此良师,真是一件幸事啊! 李炜是先生的得意弟子。1982——1985年在兰州大学师从黄伯荣攻读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谈及自己的导师,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他特别难忘的是老先生心系家乡的眷眷情怀。李教授说:黄先生应该是我国使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广东方言的第一人,他写于1948年的《阳江话词汇研究》,就是就读中山大学时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半个世纪以来,黄先生利用工作之余一直在调查和研究自己的家乡方言,到老人家去世前已累积两尺多高的手稿。李炜还满怀深情地记忆起一件往事:读硕士研究生时,先生讲的并不是他意料之中的语法,而是一些发音难度较高的国际音标,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阳江等粤西方言中特有的边擦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先生的家乡情结。 黄伯荣先生这种情系家乡的品格,也传承到他后代之中。每当谈及父亲为人,对父亲了解最深的三女儿黄绮仙显得无比激动: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唯有对家乡的情怀始终不变。到了晚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完成一本阳江方言集大成本。令人遗憾的是,事业未竟便驾鹤西去,只留下厚厚的一大摞文稿,还有300多张长短不一、宽窄不齐、颜色各异的记录阳江方言词汇的小纸条。 黄绮仙深知这些书稿的珍贵,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为父亲整理书稿的重任,她要继承老人的遗愿,为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留下一份珍贵的阳江方言研究资料。然而,要把父亲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料整理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手稿是钢板蜡纸刻写,有些是手抄,纸质已发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一些内容有重复的稿件并没有标明写作的时间,不知应该以哪份为准。这一切,都常常让黄绮仙无从下手。不过,深得父亲敬业精神熏陶的黄绮仙没有退却,她常常为了一个字词反复翻阅、对比、推敲,进一步探究作者意图,而后再作出抉择。 在整理书稿过程中,黄绮仙很注重依靠团队的力量。凡是重大的、关键的问题,忘不了请教李炜教授。在成书的关键节点文字录入方面,则主要依靠专攻汉语言学专业的容慧华副教授。为确保著作质量,对书稿采取多方面技术性处理,她还依靠阳江日报社组成的5人小组,以及自己的亲人、关心黄教授语言巨著出版的同道、好友等。“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世!”说到这里,黄绮仙自豪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心系桑梓情意暖,一代名师出漠阳”——作为杰出的漠阳骄子,黄伯荣先生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他既是中国语言界的一个标志,也是阳江一张影响深远的文化名片。先生六十多年孜孜不倦醉心于家乡方言的研究,在家人和弟子的全力配合下,为阳江人民捧出如此厚重的《广东阳江方言研究》,殊为难得!盛德在民长不没。在阳江人和关注现代汉语事业发展的国人心中,黄老先生的崇高品格和辉煌业绩,必将与世长存!

新闻推荐

阳江市部分电影院 电影票可退改签

本报讯(记者/李柳枝)日前,本报报道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支持电影票退改签,阳江市各大影院暂未落实有关规定(详见本报10月1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