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逝,他们孤独老去
[摘要]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调查——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句网络上流传的话,正是对空巢老人生活的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其中城市“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伴随着这个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多,他们的生存现状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又到一年重阳敬老时。近日,本报记者对阳江旧城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着许多问题:生活中缺乏关爱、害怕病痛就医、精神上孤独……这些问题亟需家庭、社会各界和政府等多方发力,共同解决。
走访
珍婆婆,94岁,老伴去年去世后独居旧房
“5年没有去过儿女家里,
怕自己给他们添麻烦”
狭窄的巷子,老房子墙壁斑驳。10月10日早上,跟随着京师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记者来到江城区南恩街道甜酒社区。过了上班高峰期的老街,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几个老人坐着闲聊家常,还有几个正从菜市场返家。
来到巷子中间一栋低矮的两层楼房前,社工在门外轻轻敲门,唤了一个名字,一位衣着干净整洁、满脸慈祥笑容的老人应声走了出来,忙把我们迎进屋里。房子一层只有一个厅室,放着一床一长椅一张桌子,楼梯拐角处腾出一个小空间作为厨房。
珍婆婆让我们在长椅坐下,自己坐在对面的床上。一番寒暄后,老人讲起了自己的生活情况。她今年94岁,3年前老伴患了老年痴呆后住到了敬老院,于去年去世。从那以后她就一个人独居在这栋旧房子里。房子原来是小女儿的,她和老伴在这里住了快30年,虽然是两层,但已经很少上过二楼。
珍婆婆说,自己育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76岁,最小的女儿已56岁,孙子孙女也基本成家。“住城东、城南、城西都有。小儿子住在阳东,到那里搭摩托车都要10来块钱。”珍婆婆还记得每个子女的住处,但已经有5年没去过儿女家里。“他们有时叫我过去住,我不想去,怕给他们添麻烦。”
大儿子住在附近小区,珍婆婆平时的饮食起居也由他照料,有时是早上过来探望,有时是晚上将煮好的肉菜送过来。老人自己煮饭、烧水,偶尔煲点糖水。聊起其他子女,老人低落了一会,但过会又释然了:“其他有时一个月来一次,有时两三个月来一次,他们也有孙子孙女了,都很忙。孙子孙女很少来,他们都要赚钱养家。”
谈话间,隔壁一个老人走了过来。社工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和珍婆婆特别要好,两个人差不多每天都在一起聊天,或者去附近的中山公园散步。在社工接触到的空巢老人当中,珍婆婆是心态很好的一个,她和邻居相处融洽,平时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会积极参加,和大家玩得来。
兰婆婆,82岁,30岁再婚后未生育,独居19年
“视力不好不敢走远,
买菜要靠邻居们帮忙”
“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呀,快进屋里坐坐。”10月11日上午,记者与社工来到南恩街道甜酒二巷时,遇见独自在家门口闲逛的兰婆婆,见有客人到来,82岁的兰婆婆十分热情地招呼。
开门时,兰婆婆用双手颤巍巍地摸索着寻找钥匙孔,进到屋内,也是沿着墙壁摸索按下电灯开关,动作显得很娴熟。同行的市京师社工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涂丹燕说,兰婆婆小时候被柴火灼伤左眼,落下了左眼视力三级残疾,右眼后来得了白内障,双眼视力模糊,尤其是光线不好的时候,出行都成问题。
锈迹斑斑的铁闸门、掉漆的墙漆、布满灰尘的桌椅……兰婆婆已经在这栋两层楼高的旧房子里独自居住了19年。她告诉记者,30岁再婚来到如今的家,她没有再生育。丈夫离世后,继子就搬走了,“那以后他没回来看过我,也很少打电话,毕竟不是亲生母亲,我也能理解,他在外面过得好我就心安了。”
聊起生活情形,老人有些长吁短叹,红了眼眶。因为视力不好,她平时不敢走远,每天都只能在家门口逛逛,买菜基本上靠邻居帮忙。每月610元的城乡低保、残疾人生活津贴和高龄津贴,是她的经济来源。之前,这笔钱每月都是由年轻时的一个同事帮忙从银行代领,再送到家里。几个月前,这位同事去世了。现在还没有人帮她领这笔钱,目前社工已经着手跟进。
兰婆婆的饮食非常简单,大多时候都是每天煮一锅粥,再蒸点瘦肉,一日三餐都是瘦肉伴粥,偶尔买点鱼算是改善伙食。走进厨房,记者看到,做饭的煤气炉已经锈蚀得厉害。
“什么都得靠自己,”这是聊天时兰婆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当记者和社工离开时,她拉着社工的手,把我们送到巷口才回去,还特意嘱咐我们多过来陪她说说话。
陈婆婆,85岁,独居13年,每月有退休金
“年纪大了不想走动,
今年中秋没去儿子家”
10月13日下午,记者和社工来到城南街道锦书社区时,陈婆婆正坐在巷口一户人家的门槛上,和邻居老人聊天。熟悉老人的社工说,她大多数时候都喜欢坐在这里。
老人的住所在巷子深处。推开门进屋,室内光线有些阴暗。陈婆婆和老伴原来住在原市人民礼堂附近,2002年礼堂和附近的房子陆续拆迁,他们买了这一栋小房子,迁居过来第三年,老伴去世了。
屋内唯一称得上现代化的东西,就是桌子上的电话。旁边有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老人几个儿子、孙子和女儿的电话号码。老人说,这是孙子给她安装的电话,偶尔会打来电话问候,聊聊天。
陈婆婆说,自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已经去世。最常来往的是小女儿,住的地方离她只有步行10来分钟的路程,每隔几天就会过来探望,有时她也会去女儿的小区。陈婆婆退休前是企业职工,每月都有退休金。“子女生活压力也不小,我不用他们给生活费。”在经济上不用依靠子女,老人对自己的“独立”显得有些自豪。
陈婆婆说,以前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都会到儿子家。“有时去大儿子家里,有时去小儿子家,儿子或者孙子都会过来接。但今年中秋没去,年龄大了,不想走动。”
当时才下午4点,陈婆婆告诉记者,她已经吃过晚饭了。“什么时候感觉饿了,就什么时候煮饭吃。都没固定时间。”每天早餐过后,陈婆婆就到巷口和其他老人聊天,一坐就是一上午,年轻人下班了,其他老人回家吃午饭,自己也就回家了,下午偶尔坐在椅子上小憩。
调查
社工走访71户老人
近半老人守着“空巢”
位于老城区的南恩街道,老龄人口占比高,养老负担重。2014年,在珠海市的帮扶下,市京师社会工作中心成立,并在该街道开展了阳江市首个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去年,为对长者支援项目服务进行实践经验总结,该中心社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深入南恩街道甜酒社区,对71户长者进行了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调查,并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长者进行深入访谈。
根据该社工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甜酒社区的71户受访老人中,和配偶、子女同住的占16.67%,和子女同住的占31.94%,夫妻一起居住或者独居的空巢老人占48.6%。在空巢老人当中,子女每周探望一到两次的占29%。
负责该调查项目的社工涂丹燕介绍,多方面的因素导致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城区居住环境落后,工作机会少,青壮年陆续搬离,而在新的社区商品房成为主流,老一辈因为难以适应新环境不愿搬离的情况很普遍。
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小型化,在生活习惯和观念等方面,老人很容易和子女或者孙辈产生矛盾。部分家庭会形成默契,老人自觉选择分开居住。此外,部分老人“被动”独居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而导致。
分析
三大问题困扰空巢老人
无人照料 住所简陋
一床一椅,锅碗瓢盆,这是记者采访时看到几位空巢老人家里最常见的摆设。在饮食上,因为体力精力有限,和出于“一个人吃不了多少”的考虑,这部分老人往往非常节俭。社工还告诉记者,因为少有人探访,居所环境不整洁和不注重个人卫生的情况,在空巢老人群体中也很普遍。
涂丹燕认为,对于空巢老人的饮食和卫生,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应给予更多关注,如定期给老人煮饭加餐,或者帮忙搞好清洁卫生,让老人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此外,她还提到,通过政府购买或者爱心人士捐赠的方式,企业、社会组织也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清洁服务,好的居住环境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就医困难 害怕生病
老来多病,尤其是身体状况的突然变差,是受访老人最担心的情况。病了怕麻烦子女,也怕多花钱,是他们的心结。
涂丹燕介绍,身体状况差的老人,通常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这类老人的心情普遍郁闷。所以,子女多关注空巢老人的身体情况,定期体检和照顾非常必要。
双百计划城南街道社工站社工金秋茹认为,出现突发性的情况如摔倒或发病,是空巢老人最无助的时候。建议为老人配备通讯设施,能简单便捷地发出呼救,并尽可能快地有亲人或者其他人员前来救助。
生活单调 精神寂寞
对于很多独居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活动半径常常是周边几百米,日子大部分是单调的重复,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就是逛公园,或者坐在巷落和邻里聊天。社工告诉记者,空巢老人普遍生活娱乐单一,即使子女会来探望,但在聊天的时候,有时候提起子女他们还是会心情变差,甚至哭起来。
金秋茹认为,即使不能常来探望,后代也应该常给老人打电话给予关怀。老一辈喜欢子孙同堂的感觉,在家庭成员的生日或重要节日,家庭成员可以团聚,给老人制造喜庆的氛围。
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应当广泛动员包括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力量,上门帮助老人们排遣寂寞,在社区组织老人活动,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心理咨询、家政等服务,让老人们获得更多归属感。
(文中所有受访老人均为化名)
“空巢老人”
更需社会关怀
幽静的老街,冷清的房子。走在旧城区采访,很少见到年轻人,老人们坐在家门前,独自一人或三三两两聊天,时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流逝,他们慢慢老去。
人口老龄化危机将各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成为无数个体、家庭的心结,以及国家、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问题。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和诸多社会因素叠加影响带来的问题,如人口流动加快、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以及民众家庭观念转变,都是重要的成因。
老龄人口的比例还将继续增加,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将继续演进,毋庸置疑,“空巢老人”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在采访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空巢老人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涉及经济、医疗、照料、情感、社交等。所以,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方的努力。
在南恩街道的调研可以看到,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组织志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让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怀。而更全面保障体系的建立,尚需要调配更多元社会资源的投入,覆盖空巢老人就医、活动、教育、社交和紧急救助等核心需求,也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各行业的商业资源投向养老服务行业。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交流的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部分老人即使不那么如意,仍有着对子女的体谅和偏袒。子女或者年轻的家庭成员,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理应给老人更好的经济保障和更多陪伴。
在抖音上,不少网友“晒”出家里老人的日常,一句满含孝义之道的话——“我曾经是你,你终究变成我”,也随之走红。凝聚全社会的温情和力量,多方努力编织让老人不再“空巢”的社会保障之网,到我们老年时也将少一些孤独。
■策划/梁小可 ■ 撰文/林显军 任明皓 ■ 图片/ 任明皓 陈建华 ■ 制图/沙佩瑜
新闻推荐
我市部署推进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