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嫁女回娘家”活动回归本源
国庆期间,阳江不少村庄“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成为刷爆微信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外嫁女们不分年龄大小,身穿古典旗袍,或提着灯笼,或挑着礼品,或撑着油纸伞,列着整齐的队伍,一路踩着红地毯进村,村里的兄弟叔侄们夹道欢迎,场面甚是热闹。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诗句,道出了异乡客怀念家乡的心绪。外嫁女组建家庭,开枝散叶,离乡越久,思乡情更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两年来,每逢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几大节日,有不少地方的村庄把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当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来办。村里举办这项活动,目的是打造一个平台,让出嫁在外、漂泊四方的外嫁女有机会欢聚一堂,感受家乡的变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这一活动的初衷值得肯定。
然而,也有些村庄举办同类活动,偏离了乡情内核,只是满足于办成一场旗袍秀,办成一次大联欢、大聚餐,热闹一下就收场,不仅效果不理想,甚至还出现了攀比的趋势,有铺张浪费之嫌。一些村庄大张旗鼓,红毯铺地,彩旗引路,吃喝用度都往高标准上靠,力求场面隆重。笔者觉得,外嫁女集体相约回娘家,图的是话亲情、叙乡情、尽孝道,不必流于形式,落入俗套,厉行节俭反而更有意义。
小一点的村庄有几十名外嫁女,大的村庄则有好几百人。筹办一次外嫁女集体回娘家的活动,自然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如何把活动办好,主办者确实要多动些心思。以笔者知道的来说,10月3日,阳西县溪头镇高潮村举行的“外嫁女回乡感恩暨助力振兴乡村联谊活动”,就是一个办得好的例子。主办者提前4个月准备,紧扣“回乡感恩,助力振兴乡村”的主题,制订了详细的方案。当天,高潮村6条自然村600名外嫁女集体返乡。在欢迎仪式上,外嫁女代表谈回乡感受,乡贤代表提议成立村民互助协会,主办方代表提出为帮扶互助捐款倡议。外嫁女们还给村里58名8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300元红包,给11名上学的孤儿每人发1000元助学金。这次活动捐助的善款结余部分,则用作高潮村乡亲互助帮扶储备金。活动现场暖意融融,乡情浓浓,传递了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外嫁女嫁到异地,对故乡的眷恋、对儿时好伙伴的惦念、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牵挂,交织成挥之不去的乡愁。外嫁女期盼集体相约回娘家,正是契合这种情感。她们都希望能把活动办好,并且为家乡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主办者要立足于外嫁女的需求,让她们通过活动达到交流感情、交流信息的目的,也让她们有机会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同时,要尽量节约,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多为家乡办好事实事,这样才能使这项活动回归本源。此外,现在交通发达,外嫁女平时可常回娘家看看,多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让亲情、乡情更紧密。
新闻推荐
市公安局通报今年以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奖励举报有功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