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清雅竹韵品东水佳肴
[摘要]阳西新墟镇东水村栽种麻竹有300多年历史
■ 本报记者/王 静
午后阳光正盛,漫步在阳西县新墟镇东水村,沿途绵延的竹林被风吹得飒飒作响。明晃晃的阳光透过婆娑竹影散落在地面,形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光斑,也让午后的炙热减轻了几分。古人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今,触目所及皆是竹林,不提那份清华其外、澹泊其中的风骨,仅清幽的意趣便足以慰藉旅途风尘,了却世间烦扰。
东水村村民栽种麻竹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家家户户屋后都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每年春雨过后,竹笋就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7月至9月是竹笋收获旺季。东水村土质多为砂土,竹笋往往绕竹根而生,离得近些,一簇簇冒尖的竹笋看来十分可爱。每逢收获时节,村民清早就骑着摩托车上山,在竹林间寻找笋叶厚实、笋尖叶子偏绿的竹笋,用手锯切割高度超过50厘米的竹笋,用保鲜袋装好运回家中,一天最多能收获200公斤竹笋。
东水竹笋素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的特性,低脂肪、多纤维,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被誉为“剥皮黄金”。村民收取竹笋后,若是当日家中有客,便将竹笋去壳切片后焯水,去掉残余苦涩味道,与本地田鸭或者猪腩肉混炒,作为待客主菜。
为了增加竹笋的保质期,村民摸索出了笋干的制作方法。在村民谭兆丰家中,阳台上密密麻麻都是摊开的笋干。据他介绍,村民在获取新鲜竹笋后,先放入水中煮6个小时,再将竹笋从中间剖开,竹笋内部按照“八”字痕迹切口,最后,将整个竹笋摊开放在阳光下暴晒4至5天,或者通过泥窑烘干2天,脱去水分装入保鲜袋。每16公斤竹笋约可晒出1公斤笋干,保鲜时间长达一年。
笋干泡发后,无论煲汤还是煎炒都十分鲜美。选上一只3年左右的老鸭,搭配猪骨头小火慢炖,将笋干的鲜香融入汤汁之中,汤盅揭盖那一瞬间,仅仅香气就叫人口水直流。当地村民的喜宴必有一道“大杂烩”,便是将笋干与香菇、虾仁等混炒,因而又有“无笋不成肴”的说法。历年来,村民都有将笋干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的传统,每逢年节备上一些回馈亲朋,或是寄给离乡外出打工的家人,让这份家乡的味道穿越时空,带来阖家团圆的感动。居有竹,食有笋,东水村村民大多长寿,不少老人步入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耳聪目明、身体康健。
竹笋收获旺季,阳西、电白的一些客商会主动来到村里收笋干。各地的摄影、绘画爱好者也会慕名而来,徜徉于竹林中,赏清雅竹韵,品东水佳肴,捕获新鲜灵感。如今,东水竹笋已成为东水村的“特产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也为村民带来新的增收希望。
左上图:东水村村民正在晾晒竹笋干。谭文强 摄
新闻推荐
昨日省、市红十字会赈灾物资送到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