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曾经的阳江文化之乡

阳江日报 2018-09-30 08:24

一棵大榕树覆盖了横穿大沟圩的江台公路。

张发奎将军为扶东中学题写的校名。

名字来历 行政区域和圩场变迁

2000年版《阳江县志》记载,大沟圩建于明末。如此,大沟圩已是近400年的古圩了。

大沟圩在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属阳江县第二区,区府驻大沟圩。二区辖大沟、雅韶、三山、新洲、东平五个乡,1956年并大乡,改称大沟区;1958年11月,大沟与雅韶、三山、新洲、东平合并为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大沟区,辖大沟、雅韶、三山、新洲4个公社;1963年2月撤区,大沟与雅韶合并为大沟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现为阳东区大沟镇府所在地。

在阳江县时期,人们常常谈论阳江有四大集镇——“一、二笃、三沟、四惯”,指的是织、那笃(新洲旧圩)、大沟、北惯,其中大沟圩荣居老三。

前市文联主席、民俗学者冯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大沟圩当年的繁华。首先,大沟是当年阳江陆路通往新宁(台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县内陆路与东平、新洲、三山交通的必经之路;其次,一条三丫河由大沟圩直通南海,沿河三丫、寿长、沙岗、寸头等几条村庄都可走水路一直通到大沟圩口的缸瓦潭,一上码头就是大沟圩场;大沟圩也可通过三丫河,水路直通东平、大澳、阳江城以及台山沿海各地。可惜的是,1953年,为了扩展农田,在三丫河出口筑了一道拦海大坝,堵塞了河道,从此好景不再了。

市井风情 几多繁华几多欢乐

新中国成立前,大沟圩每月逢农历初三、六、九为圩日。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每月逢公历4、9日为圩日。大沟圩日市场繁荣,趁圩人数一般都接近2万,逢年过节,圩场更是摩肩接踵。一条大街两旁,粮油、百货、肥料、咸杂、五金、烟糖、国药、成衣、咸鱼等店铺鳞次栉比。由于近海,大沟可以说是半渔半农经济,圩场除了各种日用品和农副产品之外,还有鱼、虾、蟹、各种贝类与海蜇等海产品。

原籍大沟的冯峥回忆起大沟圩当年的繁盛,感慨地说,当地80岁以上的老街坊都记得:大沟圩上有张耀记、张荣记两间饭店,是乡下人探亲访友互通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相亲“相睇”的中介地。那时候,每当有人说“去张耀记那回”,就等于说某某人谈婚论嫁了。但更多的是诸如“造化缘”的凉粉、“邦二姆”的猪肠碌、大八佬的益智子之类的小吃,由来自四乡八村人自己挑担出来趁圩,更是让大沟圩充满了浓郁的市井风情。

大沟圩上卖中药的“万生堂”,还兼做邮局代办所的义务,那时外出的乡亲寄信回来,信封上就写“广东省阳江县大沟圩万生堂留交某某某”就行了。药店伙计尽义务把邮件分拣归类,放到各村的抽屉。乡下人出来趁圩的村民,进来翻翻,没有自己的,也会顺便帮别人带回去。

还有钟华昌牙科所、“拐黄”的车衣铺、正铎的诊所都是各地村民出来趁圩的落脚点。

冯峥回忆,圩里最多的还是盐店。那时三丫盐场是双恩盐场的重要产地,且产品优质,很是畅销。加上沿海附近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煮熟盐(精盐)的“盐灶”(小作坊),大沟几乎成了“盐圩”。

在阳江县时代,大沟(含雅韶)是有名的文化之乡。每逢圩日,在古榕树下卖手抄歌册的民间艺人,高唱着“歌唱台村何秀琼”等山歌招揽生意。靠近年晚,即席挥春的“卖对”摊子更是水泄不通。

今年84岁,旅居广西南宁的大沟人赵善均回忆儿时的家乡说,大沟人做竹器工艺了得,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圩上有许多花灯和诸如“三打白骨精”故事模型(会简单动作)卖。中秋节在圩背开展群众放风筝比赛,数十种风筝在天上飞舞。这些花灯、故事模型、风筝都是当地群众动手做的。

“矮仔仕”的膏药、何少威的武档、女扮男装班中冯惠民的文档,还有东村冯绍文“向啰柚(屁股)走出”的缩骨功表演,令人流连忘返。逢年过节,东边圩口的“紧戏台”(紧,固定的意思)还经常演戏。那时节没有电影,最吸引小孩子的是“睇西厢”,就是一个有放大镜盒子,几分钱一次看里面带故事情节的画片……

兴办教育 成就辉煌文化之乡

在阳东中学内,如今仍保存着一块花岗岩石条刻着隶书“扶东中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块由张发奎题写校名的花岗岩石条,曾经是学校大门口上的标记,记载着大沟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沟兴办教育较早,在明代,各大村均设立私塾。道光元年(1821年),陈克泮、李元本等在大沟圩设立“汇东文社” ,社址在大沟圩北孔庙,后为“扶东义学”。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扶东两等小学堂。陈章甫当了师长后,趁其兄弟陈章衮当县长,在大沟建起了一间小学,名为章甫小学。

1939年, 在抗日烽火中,伍于驺任第四战区两阳挺进纵队司令,看到堂堂一个阳江二区,竟然没有一间中学,家乡的大部分孩子小学毕业后,就很难再有机会读书了。1940年秋,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扶东初级中学,并请他的老上级张发奎题写了校名。原来的章甫小学作为扶东中学的附设小学,两间学校一套班子。第一任校董事主席是谭树,校长是大沟庐山人冯尊我。同时,还创作了一首气势磅薄的扶东中学校歌:“虎山挺秀,漠海奔雄。莘莘学子,为我扶东……”。这首充满激情的校歌,当年就读于扶东中学,现已八九十岁的老人仍会唱。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能在大沟创办起扶东初级中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地子弟能够入读扶东中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南鹏岛沦陷后,日本的军舰经常会到沿海一带游弋,惨白的探照灯光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夜空。有时还听到阵阵枪声,使你感到战事就在身边。扶东中学距离海边很近,只不过三几公里,随时可能沦陷,扶东中学建在丘陵地带,比海平面稍高一点,日本的探照灯会照到学校的宿舍,甚至照到学生的床铺,所以一有探照灯照射过来,学校为了安全,就要即刻向外疏散学生。

那时,由于广州和粤中大部分地区沦陷,两阳中学迁移阳春,县立中学迁塘口,外县和本县大批质量高的教师云集扶中。如本县的何炳壮、许章衡、曾纪纶、程继修,顺德的冯颂明,开平的司徒添,记不起籍贯的罗绍周等。何炳壮老师在武汉参加过抗日救亡活动,他是著名音乐家、《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的弟弟,他常和进步学生读《冰岛渔夫》《罪与罚》《世界文库》等书。那时,学校老师将民族危亡、国土沦丧、山河半壁的特殊时代背景融汇在一起,学校从各方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何炳壮老师在音乐课上教唱《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他还主办大型抗日歌曲演唱会,拿着指挥棒上舞台指挥,圩里的居民纷纷前来观看,盛况空前。许章衡则以美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影响校内外,教育了不少青年学生。

后来,美术教师何瑞基主演大型话剧,老师和学生一起上舞台。当时,抗日救亡的气氛浓烈,经常有外地剧团、宣传队来大沟演出,学校也组织学生观看。一次,来自开平的土工剧团到大沟演出,轰动很大。许章衡老师以画笔作武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油印了一本辅导学习绘画的画册,前面几页有孙中山、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在大沟那样闭塞的地方,这是惊世骇俗的。

学生谭启浩、谭有衡、陈家治、黄德基、陈向兰、赵善同等人,他们当时有着共同的爱好,读进步文学作品,还有着共同意念:向往延安,向往共产党。他们常常登上老虎山,在石壁前坐着,眺望着蔚蓝的南海,纵谈国家大事,计议着寻找共产党……

1948年春,共产党员雷启光从香港回来,中共阳东特区工委接收了他的关系后,将他安排在扶东中学任职,负责搞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推选李家献为校长。学校的权力掌握在进步力量手中,在扶东中学建立了秘密联络点,开展革命活动。在这一年多时间,师生革命热情高涨,参加武装斗争的就有26人。大沟成为中共阳东区武工队活动的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扶东中学先后更名为“阳江县第二中学”(1951年)、“阳江县阳东中学”(1952年)、“大沟中学”(1958年),1984年复名为“阳东中学”至今。

人 物

出身贫寒的少将伍于驺

在民国期间,能当上将军的阳江籍军人并不多,除了人们熟知的莫与硕中将、陈章甫中将、沙世祥少将,还有出身于大沟贫寒农家的伍于驺少将。

伍于驺(1889—1952), 又名伍驺,字五洲,生于阳江县二区大沟乡伍屋寨村。伍屋寨,是一条很小的村子。伍于驺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年少时,家乡大沟没有学校,上学读书要到雅韶。由于出身贫寒, 伍于驺常受到社会上的恶少及兵匪的欺诈。某日, 伍于驺在阳江城东门发誓: “将来我一定要从军,一定要做一个将官!如果当不成将官,我就不入此城门!”随后, 伍于驺入读广东黄埔陆军学堂并肄业。到民初, 伍于驺再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后,任李耀汉肇军司令部参议。1917年9月,李耀汉任广东省省长之后,在肇庆设肇军讲武堂, 伍于驺兼该讲武堂监督。

1919年肇军解体,伍于驺改任粤军阳江别动队司令、总司令部参议。1922年起, 伍于驺追随孙中山,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中校团副。1923年,任大本营江门警备司令、广东警卫军参谋长、中央直辖第五军警备旅长,后参加南路八属联军。同年,苏廷有占领阳江,推荐陈章甫为南路八属联军师长。12月,陈章甫、伍于驺到三山招抚土匪老黄令、李开记、黄德修等。1924年2月22日,李济深、黄绍竑、梁鸿楷等奉大元帅府命征讨南路八属联军。3月初,梁鸿楷部逼近阳江,八属联军右翼指挥官苏廷有退守两阳。时三山土匪老黄令在那笃、龙潭一带打家劫舍,并声讨陈章甫。苏廷有、伍于驺增兵围攻,老黄令逃往江门。

1930年,伍于驺任广东绥靖公署参议;1932年,任岭南大学中校军训主任,其间编著《步兵操典》一书,为部队训练所采用;1939年,任第四战区两阳挺进纵队司令,兼两阳联防处主任,第八挺进纵队少将司令,为保卫广东、保卫家乡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在阳江和大沟民间,仍流传着伍于驺不少故事。

伍于驺读书时,其私塾老师伍为群与他关系非常好,对他也寄予厚望。后来, 伍于驺真的当了少将两阳司令,骑着高大战马从阳江城东门入城。其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在路旁有很多群众或迎接或看热闹。伍于驺入城的消息传到伍为群的耳中,他既激动又焦急,激动的是伍于驺终于如自己所愿,当上了大官;焦急的是,自己与伍于驺过去的关系那么好,应该会乘机在他那里找个官当当,但一时又想不出该当个什么官好。于是,便喃喃道: “伍于驺入城,唔知做乜好(不知做什么好的意思) ”他的话被旁人听到,并传开去。天长日久,便成了一句阳江专用的歇后语,表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可以说: “伍于驺入城——唔知做乜好。”

在伍于驺担任两阳司令期间, 有几位贫苦群众到大沟寿长、三丫一带的河边滩涂打蚝。黑恶势力硬说滩涂是他们的,还将打蚝群众捉住押送出阳江城,交伍司令处理。当伍于驺了解实际情况后,对群众的处境十分同情,不但没有作出处罚,反而给每人送白银两元作路费,让他们回家去。自那次以后,当地群众自发行动起来,与黑恶势力作斗争,废掉了原来由黑恶势力控制滩涂的规矩。大家都称赞伍司令不怕黑恶权势,敢于同情劳苦大众的好品质。

在任期间, 伍于驺用阳江二区(大沟)公产创办了扶东中学。当时阳江沿海多有走私活动。他对此查缉较严,不讲情面,就算是亲人也不例外。1942年1月,伍于驺任广东省参议。抗战胜利后, 伍于驺不愿意卷入内战漩涡,于1946年7月退役。

今年93岁的陈家新老先生当年在扶东中学当教师,他说,伍于驺退役返乡后,任校董会主席,住在学校一个小房间。当时经常要召开校董会议,但他从来没去酒楼吃饭。如要吃饭,便在学校厨房开便餐。他十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安全,他很少回老家,自己经常在校内巡查工作,如碰上坏人进入学校捣乱就与之作斗争,如遇老师因事请假就代人上课,讲军事常识,深受师生欢迎。

伍于驺住的是一个小房间,摆设很简单:一张木板床,床上一张军被、一件军大衣、几套军装,床前有两双便利鞋。还有一支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他吃饭菜式更简单,每餐只吃一小碟咸虾酱蒸猪肉,一碗菜汤或瓜汤。从来没见过他加菜吃大餐。在当时情况下,如果他想吃好一点,随时可叫厨房工友为他提供,但他不是那种人。

有一次,何瑞基等几位老师加菜,请伍司令到来一起吃饭。他笑着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快点吃吧!不要等我了,我有咸虾蒸猪肉啦!”这件小事说明,他是一个不贪便宜、不求享乐的人。平时,他不喝酒、不抽烟,过着很平淡的生活,一点也不像少将司令的样子。1948年初,他辞掉扶东中学校董会主席职务,返广州任新职。

大沟篮球队多次夺得县内冠军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沟的篮球运动蓬勃兴起,以谭英亮、冯湛、李孟才、陈计趁、李孟回等篮球高手组成的大沟公社篮球队,在县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阳东中学退休老教师赵汝均回忆说,当时每次县内比赛,争夺冠军的基本都是大沟队与平冈队,由于两队水平相当,比分咬得很紧,所以比赛过程十分好看。每逢两队决赛,县灯光球场(今市灯光球场)肯定座无虚席,观众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虽然平冈队也拿过冠军,但在10多年的比赛中,大沟队拿冠军的次数要比平冈队多。”

新闻推荐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市收看收听省质量大会暨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