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爱牙日 你的牙齿还好吗?
医生在为患者医治牙病。
9月20日是第30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仍然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在爱牙日到来之前,为了解市民的口腔健康意识,本报微信公众号开展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1%的参调市民都曾受到各类型口腔问题的困扰,但仅一成参调者表示会定期做检查。
另一方面,根据市人民医院和华康口腔医院的门诊数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民整体的口腔健康意识有所增强,未病先检查护理的市民逐年增加。就较为普遍的口腔问题,记者采访了权威口腔医生,为市民提供专业的建议。
A
九成参调市民
遭遇口腔问题
9月上旬,本报全媒体工作室在阳江日报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你对保护牙齿了解多少?”的问卷调查,共135名市民参与。数据显示,91%的参调市民都曾受到口腔问题的困扰,牙龈出血、口腔异味和龋齿最为常见。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市民对牙齿健康问题不够重视。在“多久接受一次口腔检查”一项,仅10%的参调市民会半年或一年做一次口腔检查,59%的有需要才做,甚至有31%从未做过检查。当牙齿出现问题的时候,35%的市民选择“不是特别疼就先放着”。仅10%市民一天刷牙三次。
9月10日下午,就同样问题,记者在市区随机街访了10多位市民,大部分表示如果牙齿出现问题,就应该马上去诊疗,但付诸行动的却很少。如果情况不太严重,他们往往先“耗”着,或用有消炎作用的牙膏简单处理,往往直到情况恶化才去看牙医。
受访市民张小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因为没及时拔掉早已发现的智齿,结果殃及旁边的牙齿。她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因为牙龈肿痛去医院检查,牙医发现她下颌有一颗智齿,斜着长顶到了旁边的牙齿,建议尽快拔掉。今年8月再去处理时,发现旁边的大牙已经大面积龋坏。“当时觉得拔牙太麻烦了,而且有些畏恐心理,一直拖着没去,这下倒好,不仅要拔牙还得补蛀牙。”张小姐悔恨不已地说。
爱护口腔健康
“治未病”最重要
“口腔健康最重要的是‘治未病\’,但治疗多于预防还是主流。”市人民医院首届名医、口腔科主任梁国健认为,口腔疾病和其他疾病不同,可以说每个人都会得“牙病”,而且它的发展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最开始出现问题,通过科学刷牙基本可以解决。此外,口腔健康重在预防,定期检查很有必要,就像定期做体检一样。
梁国健医生建议,市民每半年或一年应做一次口腔检查,良好生活习惯和日常护理也很重要,除了早、晚刷牙,建议市民早中餐后及睡前各刷牙一次,每次3-5分钟,平常用牙线清理牙缝,听从专业建议选择适合的牙膏。
随着口腔健康宣教的推广,市民对口腔健康的意识近年也有所提高。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每年都会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调查和宣传,主治医师不定期下沉到县(市、区)和镇级卫生院提供技术支持,并深入社区农村义诊。该院口腔科门诊数据显示,2016年总门诊量33504人次,2017年36132人次,其中做口腔检查的从6706人次增加到8466人次。
记者了解到,市民对牙周的护理也愈加重视,咨询牙周知识及其相关治疗的患者明显增加。人们也更追求牙齿的美观,进行牙齿矫正的患者逐年增加。中青年缺牙患者已逐步认识到传统镶牙不足,转而选择更加健康的种植牙。
B
低龄儿童患龋现象呈上升态势
龋齿,市民日常称作“蛀牙”或“虫牙”,但很多家长认为到了换牙期的小孩才容易患龋齿。“我接诊过最小的龋齿患者是接近一岁的宝宝。”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张业娟说,近年接诊到的一些病例,有的孩子乳牙刚长出不久就蛀掉了,上颌门牙最为普遍。
“医生,最近我儿子吃饭时总是哭闹,而且他的门牙上还出现一些黑色斑点。”今年6月,张业娟就接诊了一个刚满2周岁的小男孩。经检查发现,孩子上前牙6颗牙唇侧龈缘处呈环形龋坏,呈棕褐色。得知结果后,家长十分不解:孩子平常很少吃糖,怎么会得蛀牙?
医生介绍之后,家长才恍然大悟。孩子每晚睡前都会喝牛奶,经常喝到一半含着奶瓶就睡着了,平常也没有清洁口腔卫生的习惯,医生诊断为奶瓶龋。张业娟介绍,从门诊病例来看,像这样低龄便出现乳牙龋齿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且孩子年纪小,容易哭闹,多数都难以配合医生诊治。
去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患龋情况已呈现上升态势。
梁国健医生解释,这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儿童牙齿结构特殊,饮食结构的精细化,甜食粘性食物增多,导致儿童更容易患龋齿。尤其是磨牙也即大牙,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窝沟,容易积存食物而滋生细菌。
氟化和窝沟封闭可防幼儿龋齿
幼儿也需注意口腔清洁,督促其养成刷牙的习惯。医生建议,乳牙一旦萌出,在进食后,家长应将纱布套于小指,用清水擦洗牙面。要避免让幼儿长时间含着装有奶制品或饮料的奶瓶,尤其晚间睡觉时,不应让孩子含着奶瓶睡觉。
此外,家长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含蔗糖多的食物,避免黏着性强和在口腔停留时间长的饮食。学龄前儿童最好每3个月进行口腔检查,如发现龋齿及早就医,否则会对恒牙的发育产生影响。
近几年来,国家面向适龄儿童推广口腔干预项目——窝沟封闭和氟化防龋。梁国健介绍,窝沟封闭是把一种无毒无味、无刺激性的材料渗入窝沟内,阻止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入沟内,达到防龋的效果,适合牙沟较深口腔清洁能力较差的3到12岁儿童。牙齿涂氟,就是牙科医生用一种含氟的物质,对牙齿表面进行氟化处理,可以抑制口腔中的细菌生长。
梁国健介绍,小朋友3岁后可以涂氟,一般建议3-15岁儿童每年接受一到两次涂氟防龋。3岁乳牙全萌后,即可进行乳磨牙的窝沟封闭,6岁六龄牙萌出后可进行恒牙的窝沟封闭。窝沟封闭和氟化物联合使用,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儿童龋齿的发生。
C
牙周疾病已成中青年健康隐患
45岁的冯女士平常有口腔异味、牙龈红肿等症状,刷牙时偶尔出现牙龈出血,这种情况持续了近十年,但因为情况不严重,她始终“能拖就拖”。
今年初,因为牙齿疼痛,她来到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诊疗,医生诊断患有慢性牙周炎且因为长时间没得到治疗,牙齿已经有些移位,牙间隙增大,多个牙齿伴有松动。
据介绍,牙周病是青年和中年群体常见口腔疾病,患者的年龄层集中在18岁到60岁。2018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诊的牙周患者人次达8900多人,约占总就诊人数的1/4。不少来做治疗的患者,已经发展到了重度牙周病,有些牙齿无法挽救只能拔除。
其中,牙石检出率和牙龈出血检出率是成人牙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发现,35-44岁居民中,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与10年前相比,上升10.1个百分点。两个数据都占比相当高,覆盖了该年龄段的大部分人。
牙周健康也应定期进行检查
“不要以为没有牙疼,自己就有一副好牙。”梁国健介绍,牙周病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疼痛感。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明显症状,例如牙龈的炎症、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的吸收、牙齿的松动和移位等。牙周炎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造成患牙逐渐松动和脱落,这是成年人失牙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牙不好,疾病满身跑。梁国健介绍,研究表明,牙周疾病还与许多全身疾病有密切关系。牙周炎患者冠心病、卒中、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牙周炎患者发生早产和产下低体重儿的危险是牙周正常孕妇的7.5倍。
“牙龈最开始出现问题,通过科学刷牙就能基本解决。”梁国健介绍,出现牙龈易出血,牙龈充血红肿,牙齿松动移位或者口臭等,是牙周炎的常见症状,应该及时找医生检查。牙周健康者也应定期进行洗牙以及口腔检查,以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释疑
保护口腔健康
避免四个误区
很多市民以为,日常口腔护理就是早晚刷牙,最多再加上饭后漱口。其实,日常的口腔护理有很多误区,就市民常见的错误认识,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梁国健。梁国健现任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周专业委员会常委、省口腔医学会理事、市口腔医学会主任委员等,去年被评为首届市人民医院名医。他擅长口腔内、外科和口腔粘膜病及一些口腔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口腔种植牙、各种牙周病、牙齿修复、阻生齿拔除、牙体牙髓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误区一:有病了才去看牙医? 梁国健:人的一生可能不得其他病,但绝对不会不得牙病。大多数牙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基本需一至三年,如果不重视,治疗起来更麻烦,费用更高。建议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定期洗牙,定期更换牙刷及牙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误区二:乳牙反正要换,所以不用治疗? 梁国健:小儿的乳牙的好坏,直接影响其颌骨发育、全身营养的摄取以及将来恒牙的发育。严重的乳牙病变,会危害尚未萌发出的恒牙,可能出现新牙釉质发育不全、新牙异位萌出等问题。
●误区三:牙疼就要拔牙? 梁国健:一些患者平时不注意保护牙齿,来诊所就要拔,医生不给拔就不情愿了。其实医生不给患者拔牙都是有原因的。首先你的牙齿不该拔,通过治疗完全可以保留,保留一个好牙根等于省了一大笔钱。其次,牙痛时不能拔,易感染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误区四:洗牙容易把表面釉质磨除? 梁国健:洗牙是最常规有效的护齿方法。其原理是超声振动,不是磨除。喷砂洗牙机是通过高压水、气、砂同时作用将牙齿表面的污物去除,只要操作正确,手法适当,不会对牙齿造成伤害。
链接
国家卫健委发布
“爱牙八条”提示
1. 每天有效刷牙两次。
2. 倡导使用含氟牙膏。
3. 健康饮食保护牙齿。
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5. 不要带着口腔疾病怀孕。
6. 孩子口腔健康是家长的责任。
7. 为适龄童进行窝沟封闭。
8. 牙齿缺失应及时修复。
■ 策划/黄仁兴
■统筹/梁小可
■撰文/林显军 任明皓
■摄影/刘再扬
■制图/谢国瑞
新闻推荐
台风“山竹”触发全省最高巨灾指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