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应提前介入合力引导
[摘要]开学了,如何克服孩子的“开学综合征”?教育人士提醒——
资料图片
■ 本报记者/许 倩 本周一,阳江市中小学生开学,各大校园又恢复到生机勃勃、被朗朗书声环绕的状态。从无忧无虑的美好假期过渡到规律有序的校园生活,不少学生都会出现心理落差,甚至表现为在开学首周厌学、焦虑等不适症状。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这种“开学综合征”确实存在,并多发于一些自制力弱、缺乏引导的低年级小学生身上。资深教育人士提醒,老师和家长应提前介入,并协作引导孩子在生活作息和心理层面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现象
低年级学生易出现“开学综合征”
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被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征”,又叫“开学恐惧征”。据了解,“开学综合征”有多种表现形式,在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则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有心理医生分析,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些学生对家庭有较强依恋,开学几天都不想回学校,早上容易赖床,上课又无精打采,面对老师、同学态度漠然,做作业也不上心、马虎处理。”有32年教学经验的市实验小学校长林润姬对记者说,由于她们学校有通过各种举措,进行提前介入,所以开学第一周以来,全校2500多名学生中出现“开学综合征”的情况不明显。但也仍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上述症状,尤其以恋家、依赖父母、心理上未完全“断奶”的低年级学生居多。
应对
自觉调整作息,明确学习目标
市实验小学语文科组长郑小莲表示,在校学习和放假在家的生活大有不同,暑假容易让孩子产生一个较长的倦怠期,其实在距离回校前一周,同学们应自觉做好开学准备,调整作息规律。
郑小莲说,孩子回到学校后有学习上课的任务驱动,一天的时间安排较暑期阶段存在更多限制。这些因素都会让孩子自觉接受回校的显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能逐渐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她指出,每个年级的知识难度是有梯度的,原来打下基础的同学不用担心学不好,一些同学之所以感到不知所措,是因为对新教材、新知识的未知。既然已经开学,同学们必须要在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老师预先了解一个学期的知识架构和教学安排。
针对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郑小莲特别提醒,三年级是比较重要的过渡期,一二年级时学生使用铅笔写字,三年级则开始用签字笔或钢笔,同时英语变为主要的学习科目,语文也开始要求写完整的作文,多种转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学们尤其需要做好自我调节,主动适应新环境。
建议
老师引导为主,家长配合为辅
面对“开学综合征”,除了学生的内在自我调适,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外部协助同样不可或缺。林润姬指出,学校的提前干预对避免和减少“开学综合征”现象可起到显著作用。从市实验小学的经验来看,建议学校将处理“开学综合征”的周期拉长,提前进行干预,让孩子对开学有心理准备。
她表示,具体而言,校方的工作包括:上学期在放假前举行了“散学礼”;整个暑假期间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向家长推送安全提示信息;开学前十多天请家长按照学校作息,督促孩子做好开学准备,给孩子做足开学提示。面对上课走神的学生,应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开学首周,老师要在班里讲一下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开学综合征”的知识。
家长方面,则是要积极配合学校,在家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督促孩子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饭后与孩子多谈心,保证孩子准时作息,不能看太多电视,晚上九点半之前一定要睡觉,与孩子提前约定第二天早起的承诺。即使孩子不适应回校生活,症状轻微的,建议家长不要小题大做,为孩子停工陪读,导致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林润姬说,一般严重的“开学综合征”会持续一周到十天左右,普通的则三两天即可消除、克服。
新闻推荐
9月5日,阳江市银行业协会召开2018年年会暨换届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农行阳江分行当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