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构建“四网一体”多维度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市阅读空间让书香触手可及

湛江日报 2018-08-28 22:31

宸冰书坊的环境复古舒适。

工作间隙,到公司楼下的城市书坊小憩一下;夜晚时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灯火通明;回到家,手机下单的图书已送上家门……在北京朝阳区,由约14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248个流动图书馆固定服务点,8家城市书屋等构成的“四网一体”多维度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让书香每时每刻都触手可及。“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凝聚多方力量,为民众带来公益、均等、便捷、高效的阅读服务。

阅读空间各具特色

在CBD一座繁忙的写字楼里,隐藏着一间静谧又古色古香的“宸冰书坊”。屋内淡淡茶香,窗外车水马龙;书坊里温暖又不刺眼的灯光照亮了墙上的诗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宸冰”的名字来源于书坊负责人宸冰。作为朝阳区城市书屋之一,宸冰书坊里的数千册图书是朝阳区图书馆提供的,读者可免费借阅,书籍与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联动,可通借通还。不少在附近上班的白领下班后过来挑挑书,既错开晚高峰,又能亲近书香。而线上的《宸冰读书》音频节目、文化名人访谈《宸冰初见》等,则丰富了阅读的形式。

在郎园,良阅书房成了园区企业员工和附近居民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几乎每周都有读书沙龙在这里举行。“我们希望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而是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良阅作为一个特色阅读空间,将"种"在每一个郎园。”郎园良阅书房负责人说。

在朝阳东区儿童医院,许多病患儿童一进门便被约20平方米的“自助图书馆”吸引住了。作为国内首家医院内的24小时图书馆,这里有丰富的健康科普书籍、儿童绘本,为患儿提供了缓解焦虑、娱乐学习的小天地。图书馆配备杀菌消毒机器,定期清洁图书。“孩子输液时也要求我讲书里的故事。”一位家长说。

从商业区、产业园等上班地点,到街道、小区家门口,再到看似与阅读这件事儿无关的医院,各具特色的城市阅读空间,点亮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社会化参与办出活力

“在全民阅读的工作中,政府一直在转变站位,由原来的"办"向"管"转变,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介绍说,朝阳区不断扩充以政府为主体的“四网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纳入朝阳区公共阅读活动的阵地。

曾获得2017年度北京市“十佳优读空间”荣誉的宸冰书坊,就是朝阳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成果之一。许多名家做客宸冰的节目,以融合名人效应的方式提升阅读活动的影响。“"宸冰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有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与区域特点将这里迅速盘活。”

“城市书屋”建设项目是朝阳区提升公共阅读服务整体效能,解决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公共阅读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新实践。目前,朝阳区正式合作运营8家机构,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4万余册。今年上半年,城市书屋开展线上线下活动87场次,参与人数24.2万人次。此外,朝阳区将建成一家文献枢纽型书房,延伸城市书屋服务范围和辐射人群,并联合劲松第一幼儿园打造融合“文化+幼教”,服务教师、儿童的特色阅读教育推广空间。

在李凯看来,全民阅读需要通过多样的载体因地制宜地覆盖不同的人群,最终能够满足全人群的阅读需要。“我们把公共资源注入其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特点,共同致力于推动阅读这件事。”

进一步联动区域阅读资源

“我们是一家图书策划出版机构,每年会举办几百场故事会、家教相关讲座等公益活动。我们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场地租金比较贵,500人规模的活动场地难找。”青豆书坊企划营销编辑李扬说。

实体书店代表——字里行间公关部总监王珊珊说,期待与公益活动组织方合作,愿意免费提供场地,但这类活动资源却不知到哪里找。“比如最近我们希望开学前送一批书到贫困地区学校,却没有直接送到孩子手上的途径。”

“朝阳区公共阅读服务在信息化网络化运营上,还有一定不足。”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李海峰认为,文化活动空间的预约可通过更开放、联动的网络平台实现,让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可以进行自由配置。

李凯也认为,区内公共阅读服务存在着发展布局不均衡的短板,在设施规模、服务效能、服务资源方面的区域差异性明显。“建起书店、图书馆只是第一步,为民众提供共享阅读的条件才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努力将大家吸引进来,让人们爱上读书,公平地享受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的追求。”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献策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