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粤曲大赛”第四届演唱赛 阳江赛区决赛冠军“新鲜出炉”
青少年组龙凯淇演唱《红豆相思》
余良静、朱泳錡合奏《平湖秋月》
成年组选手陈锦文演唱《祭玉河》
成年组选手利俏凤演唱《残阳》
青少年组选手林泉志演唱《风流梦》
陈玲玉琵琶弹唱《琵琶壮烈歌》
16日晚,“全球微粤曲大赛第四届演唱赛”阳江赛区决赛在市百乐演艺中心拉开序幕,该活动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生活广播、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中共阳江市阳东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最终,年纪最小的龙凯淇凭借一首《红豆相思》夺得青少年组冠军,陈锦文演唱《祭玉河》夺得成年组冠军,他们将代表阳江赛区参加11月份的总赛区晋级赛。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青少年组、成年组分别有4名和10名选手入围决赛,他们中最小的才6岁,最年长的已经72岁。青少年组4名选手都有粤曲家学渊源,10号选手利俏凤和11号选手林泉志就是一对母子,他们轮番表演,同台竞技,让观众领略何谓粤曲传承。比赛共有13组,其中两人合唱,选手们必须通过短短3分钟的粤曲演唱,展示自身在音准音色、板式节奏、行腔吐字、感情处理、表演台风、创新创意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除了选手们的精彩表演,曲艺名家的超高水准演出更是让观众们大饱耳福、眼福。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玲玉带来一曲高亢激昂的琵琶弹唱《琵琶壮烈歌》,引爆现场气氛,让观众认识到原来粤曲也可以边弹边唱。著名相声演员逗笑、逗乐一口阳江口音的“靓仔”、“番薯”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赢得热烈掌声。现场好戏连连,每结束一场表演,观众们纷纷送上热烈掌声,以示对演出的高度评价。
据悉,比赛采取现场视频直播形式,截至比赛结束,在线观看人数已突破20万,比赛现场更是座无虚席。
■ 文/见习记者 刘静雯 ■ 图/成伯伟
走近陈锦文、龙凯淇
及龙爷爷
记者:您学了粤剧多久?因何与粤剧结缘?
陈锦文:2004年,那时我9岁,就去湛江小孔雀粤剧培训学校学习粤剧。从事粤剧演艺事业3年后决定改行,然而改行后的我一直不快乐,感觉离不开粤剧,心里留恋舞台,去年决定重拾粤剧事业。
龙凯淇:我5岁时就学唱粤剧了,已经2年了,我的爸爸、妈妈、爷爷都唱粤剧,我也想学,就主动跟爷爷说,让他教我唱粤剧。
记者:粤剧学习对您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陈锦文:粤剧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粤剧已得到认可,可唱粤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就想着要把粤剧传承下去,带动身边更多人了解粤剧。我经常在朋友圈发粤剧照片,一位朋友看到后就想跟我学唱粤剧、画脸谱。看到粤剧又多一位粉丝,心里挺高兴的。可以说,粤剧给了我梦想和生活的方向。
龙爷爷:凯淇学唱粤剧后,经常唱歌,家里热闹多了。粤剧的曲谱里藏着历史文化,文字优美,生字多,必须把她教会了,她才能唱。她慢慢地就认识许多汉字,表达能力与文化底蕴都得到提升。
记者:能否与广大粤剧爱好者分享您的学习经验?
陈锦文:平时多听名家演唱,留意唱法,找到特点及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另外,使用录音软件,听自己的录音并改进。要多练习,多向老师请教。我每天早晨会吊嗓子,洗澡、看手机时都会唱歌。要学好粤剧,必须下苦功夫,没有捷径可走。
龙爷爷:凯淇父母都在阳春粤剧团工作,我和凯淇在湛江居住,平时是我教凯淇唱粤曲。刚开始一句一句地教,后来她自己就能看电视模仿别人。我对于凯淇的教导比较严格,让她尽量避免沾染坏习气。学习粤剧要有兴趣,不勉强孩子学。其次要有环境,家里人要支持并营造喜爱粤剧的氛围。
对话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余良静
记者:如何评价本次比赛选手们的表现?
余良静:本次比赛中选手们在声、色、艺等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比如龙凯淇,她的动作就很自然,曲子唱得很有气氛。
记者:如果选手们想走得更远,您有何建议?
余良静:首先要认真对待,追求专业,精益求精。粤剧是声、色、艺等方面的综合表演,如果要走得更远,一定要在专业水准上下工夫。其次,研究行腔吐字、表达感情处理、舞台形象的包装,一一严格要求自己。平时可以多听名家作品,多看专业书籍。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阳江地区发展粤剧有何优势和局限性?
余良静:现在阳江的曲艺社团开始增多,县区也成立曲艺协会,社团成员平时会跟外地多交流学习,市民对曲艺认识水平有所提升。总体而言,阳江具备发展曲艺的底子。但是也要承认,阳江在曲艺发展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
与湛江、茂名等地相比,阳江缺少年例等习俗,粤剧氛围还是稍有欠缺。其次,阳江暂时缺少粤剧团、粤剧学校等,粤剧学习者难以得到专业培训,难以再进一步。再者,在年轻人中间普及、传承粤剧比较困难,虽然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但频率低,学生们得不到系统培训。现阶段,协会主要是通过比赛,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粤剧,进而产生兴趣。
新闻推荐
抢救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老年病患者康复训练。细心护理老年患者。联合社会慈善团体定期为患者举办文娱活动。医术高超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