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尽天职 医者仁心蕴大爱

阳江日报 2018-08-15 08:57

[摘要]首个"8·19"中国医师节走进阳江市人民医院

今年的8月19日,中国的医师们开始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生日——“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之后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医生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毕生的圭臬,在疾病肆虐的时候,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义无反顾不离不弃。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阳江市人民医院,走近这个救死扶伤的群体,倾听他们的医路心语。

患者生命高于一切

心胸外科主任 冯滨

1981年,冯滨应届考上医学院校,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县级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工作之余,冯滨深感学术天地受限,而自己一心想学心脏外科,而心脏外科在县级医院基本上是无法开展的。因此,他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工作,成为了一名军医。从此,走上以心血管外科为方向的外科临床医生生涯。

然而,在心脏外科高精尖领域中,冯滨仍然深感自己成长较慢,离医学大家学术水平还差很远。他又决定报考心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终于在1999年考上第三军医大学(现为陆军军医大学)心胸外科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全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一级教授蒋耀光。

毕业后,冯滨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外科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于全国著名的小儿心脏外科顶级专家刘迎龙教授。博士后出站后,冯滨就离开了部队医院,来到阳江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担任科室主任。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冯滨深深感到心血管外科是极为复杂、精细的一项工作,容不得一丝大意,每一个细节和操作都关系到患者生死存亡。

而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正确处理,都会带给病人新的生活和生命的体验。冯滨救治了1000余例病人,包括从2岁到76岁的各类心脏病患者,成功率达 98%以上。在担任科室主任的十几年中,他始终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方法,把患者的生命看成高于一切作为职业宗旨。

视患者如自己的亲人

妇科主任 董小萍

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董小萍在无影灯下,聚精会神为病人做手术;而在手术的接台空余时间,顾不得休息的她又奔向住院部三楼,为等待她的门诊病人看诊。她就是妇产科主任董小萍。

熟悉董小萍的人都知道她是医院里的“模范员工”,永远冲在临床的第一线。作为一名大夫,治病救人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女性,她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日程表上是没有八小时之外以及节假日的,几乎每天都有手术,最多的一天做了10台。她经常说:“病人生病是不分时间的,作为医生,不能按部就班,更不能按时守点,尤其是对危重病人,抢救一定要争分夺秒。”

遇到抢救危重病人,她总是随叫随到,不误分秒,不曾有丝毫的抱怨。曾经有一位来自山区的患者,家里困难,交不起住院费,她主动发动全体医护人员为其捐款捐物,并向医院申请减免患者部分住院费用。患者及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激动地说:“只听说过病人给医生送‘红包\’的,还没听说过医生给病人送钱的事呢!”

去年,有一位“子宫内膜癌大出血”的患者前来妇科要求手术。该患者曾在省级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癌症晚期,手术风险极大。当时有人劝董小萍,这样的手术难度较大,连省里的专家也未必有把握,不必冒这个风险。董小萍听后,不加思考地说:“救命要紧!”于是带领科室人员认真研究,参考国内外最新的治疗方法,制定“先化疗,缩小肿物后再行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并亲自主刀,为病人顺利地摘除了肿物。

作为一名医生,她是患者心目中最美的医生,因为她没有架子,态度永远都是和蔼可亲,视患者如自己的亲人;作为带教下级医生的老师,她从来不会责备年轻的医生,总是循循善诱,和风细雨。

患者的信赖是前行的力量

中医科主任 赖逸贵

赖逸贵200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份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市人民医院工作,2017年9月任中医科主任至今。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以医德为先,但是能治病,治好病,是医生重要的评价标准。赖逸贵刚开始在中医门诊坐诊的时候,第一天只看了7、8个病人,那时心里确实是有点担心。但他也很清楚,每个名医都要经历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坚定中医立场,发挥中医优势,在临床上要坚持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原则,要用疗效来说话。

赖逸贵对待每个病人都是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用最好的临床疗效来回报病人的认可和信赖。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如果每个医生都能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在临床工作中能多点感受到病人的信赖,对这份信赖心存感动,平等对待每个病人,医患关系一定会不断改善。在临床工作中,赖逸贵从来没有和病人发生过一次争执,从来没有接到任何一位病人的投诉。

有个中年男性因两个臀部广泛多发性皮下疔疮,多方求医,疗效欠佳,已经不能坐卧,非常痛苦,经人推荐找到赖逸贵。赖逸贵看了以后,也感觉比较严重,辨证给予中药内服和外洗。5天后复诊,病人喜形于色,说病已经好了大半,屁股已经可以勉强坐下来了。

“这种在临床上不断收获的成就感,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临床经验,可以增强医生对自己医术的自信心。” 赖逸贵说,当在临床中体验到的成就感越来越多,对自己的医术越来越有信心时,这就是名医的境界。

治病救人初心不改

产科主任 朱瑞珍

朱瑞珍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孩提时,我一直崇拜老师、羡慕老师,憧憬当一名老师。” 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使胆小如鼠、见到蟑螂都头皮发麻的她走上了医学的艰辛之路。

30多年前,一位如天使般美丽的小女孩走进了她的生活,每天上学时,小女孩总会甜甜地向她挥手:“姐姐,再见!”放学归来时,小女孩总会缠着她学画画、识字。那一年,小女孩才8岁,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生病没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离开了人世。离世前,小女孩紧握着朱瑞珍的手,张开嘴巴想喊:“姐姐”,才吐了一个“姐”字,另一个字再也说不出来了。

她目睹了小女孩父母当时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场面,痛恨自己没有一双起死回生的妙手。朱瑞珍在痛苦中渐渐明白,要当一位有实力和资格与死神搏斗的医生,才能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才能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于是她选择了学医生涯。

在行医的实践工作中,朱瑞珍总是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前不久,一个怀孕6个多月的双胎孕妇破水入院,朱瑞珍在查房时发现,这胎儿胎龄小,还是流产儿诊断,发育也偏小,如果此时终止妊娠,生出来的两个小孩生存机会很渺茫。于是她耐心与家属沟通,仔细制定了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监护,一直期待到8个多月(34周多)终止妊娠,最终产下一对健康的龙凤胎。

出院时,这对夫妇给她及科室送了三面锦旗。事后,龙凤胎家属还给她发了一段短信:“朱主任,以前我们素不相识,但我第一眼看到你,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让我对你深信不疑、极度信任。缘分的纽带让我认识您,使我这双龙凤胎平安,健康诞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对您,我们一辈子感恩!”

坚守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姜悦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父亲毫不犹豫地帮我填报了医学类院校,由此我被迫走上了从医之路。”姜悦这样描述自己医学之路的起点。

1997年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ICU(重症医学科),发现这里的病人都是来自临床各个科室的危重病人,每个病人脏器损害程度不一样,病情进展速度不一样。这里的每一天都富有挑战性,姜悦喜欢这种挑战,于是主动选择留在了这里,一干就是20年。

因了这个选择,姜悦的日子便没有了白天,没有了黑夜,有的只是一次次与死神的拉据战。ICU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当家属把亲人送入ICU的那一刻,也许他们已下了最后的赌注。疾病的折磨、亲人的远离,常让病人感到无助和恐惧;亲人的生死、经济的负担、常让家属感到揪心和痛苦,而这些都给ICU的医师们带来了无形而又巨大的压力。

救活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救活他们;用最少的费用救活他们,是ICU医师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有时他们会在患者旁边连守几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就为了能让患者的血压再稳定一点,呼吸再平顺一些,尿量再多出那么一点……

患者皱一下眉,睁一次眼,点一点头,都让他们看到生的希望,为此,下班后她仍会坐在电脑旁,熬夜查询最新的诊治进展。所有这些,家属们都看不到,也不知道,但她一直都在默默地这么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誓言,更多的是一种职责,一份担当。回想起当年的选择,姜悦从不后悔,一直为自己是ICU团队中的一员而自豪。虽然期间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是坚守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卫士。

用过硬的知识抢救危重病人

急诊科副主任 苏月南

“开医嘱,必须胸有成竹。若无读书破万卷,何来下笔如有神。”苏月南告诉记者,当初在儿科的时候,经常秉烛夜读儿科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儿科治疗学、儿科急救医学等书籍。医院发来买煤气罐的钱,他拿去买了一套大部头《诸福棠儿科学》。针对小孩常见的“发热、咳痰喘”问题,他参悟了许多中医方剂书籍,中西医结合屡收奇效。二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偶尔在街市相见,还有家长认出他是儿科“苏医生”。

苏月南的从医生涯跌宕起伏,转战急危重症领域后,读的书就更加多了。重症监护学、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卷不离手、“内外妇儿传染病学”全都要学,精神病学、护理学、法医学等等杂七杂八的也要学一学。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便利的电子化阅读为医学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苏月南在博览群书中吸取养分,攻坚克难,努力破解着疑难杂症层出不穷的难题。

抢救危重病人,就是一场大战,就是一场硬仗。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苏月南拥有这个自信。自信,源于千锤百炼的知识储备,源于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胆识,源于医患间的相互信任,源于相互理解和风险共担。

苏月南行走急诊江湖十多年,面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面对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病,受过褒奖,也挨过责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事事人定胜天,次次大获全胜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苏月南用这句话诠释了行医的真谛。

救人成功获得满足感

关节科主任 赖欢乐

赖欢乐从医已经22年,说起从医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影响。因父亲业余喜爱医学,自小看见父亲购买很多中医书籍,并自学中医,有时家人小恙可自行开药况且效果不错。赖欢乐觉得,学医也是掌握一门技术,并且能够治病救人。

选择骨科专业是因为亚专业较多,具有挑战性。同时骨科也是力气活,赖欢乐身材高大,很适合当骨科医生。读书时,赖欢乐想象医生好像电影一样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工作后发现,事实与想象完全不同,经常要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有时还受到患者和家属的误解。

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是患者对医生有误解,甚至会恶言相向,但作为医生,工作的特殊性,只能默默地忍受。当患者从危重到治愈出院,使病人及其家庭重见光明,工作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更加坚定了他做医生的决心与信心。

几年前,一个严重车祸患者严重失血性休克,双小腿毁损伤,双股骨粉碎骨折,血色素20克/升,生命垂危。患者经绿色通道,赖欢乐快速帮其行股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残端修复、稳定血流动力,最后保住了患者的生命。几个月后,患者装上假肢复查,能够走路,生活自理,患者及家属对赖欢乐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有一个强直性脊柱炎的年轻患者,双髋关节强直,几年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其本人及其家人十分痛苦。经赖欢乐一期行双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终于能正常行走,并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行医二十多年来,数不胜数。

赖欢乐表示,工作虽然辛苦,压力大,但从工作中获得的巨大成就感和满足感,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这让他感觉选择医生这一职业今生无悔。

享受从医过程获得的成就感

呼吸内科副主任 杨奕尤

“成为一名医生,并不是我从小的梦想,是受家里人的影响才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杨奕尤说,大学时期学医的辛苦,工作后微薄的收入,加班加点工作的艰辛,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对危重病人的手足无措……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常常埋怨自己,感觉从医是无涯的苦海,不知何时才是个尽头。

时光飞逝,如今杨奕尤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住院医师变成久经磨炼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他越发觉得:医院就是一个舞台,在这里,你或许有一个默定的角色,但是没有人会去教你怎么演好。怎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怎样才能从配角变成主角,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快乐?在观察身边那些受人敬仰的医生同事,他慢慢悟出两个道理,就是事业与付出。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无怨无悔。工作只为赚钱,是干不好活的,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平台,重视在工作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多加总结,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医学水平,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取得更高的成就。

许多时候,医疗行业不是没有乐趣,而是缺乏发现乐趣、感受乐趣的心,有付出才有收获。快乐就是来源于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在付出中贡献出自己的知识,付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

心系百姓健康坚持公益科普

乳腺外科主任 陈计赏

刚回到市人民医院工作时,陈计赏作为住院医生,在骨科轮科时,因为要配合主任应付急诊手术,几乎吃住都在科室,曾经试过整整一个月没走出过住院大楼门口,再次走出时,竟然不知道住院大楼侧门因为药房扩建而改道了。

“看到病人疾苦,总会产生切肤之痛,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陈计赏说,曾经有个之前认识他的病人,因为欠费较多,叫他担保继续治疗,但病人家属最后却没有补上欠费,他只好每个月从工资里扣除部分来分期还,足足还了两年。为此,有人笑他愚笨,但他从来没有为此事后悔过。

2010年,他进修回来,率先在阳江地区创立了乳腺科,专门从事乳腺疾病诊断治疗防控康复宣教工作。放弃了现成的专业地位,选择小众的冷门专科,好心人都劝他,注意从事单病种的发展风险。但他认为,只要专注,一定会获得成功。

陈计赏的努力并没有局限在医院和科室,因为考虑到阳江是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人们防病治病意识和觉悟不太高,晚期的乳腺癌病人特别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所以他经常组织科室到乡镇进行乳腺疾病早诊早治理念的讲座和免费义诊,从2012年到现在,从未间断,已经举行近100场。

他也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了“阳江乳爸”的美誉,他认为这是群众对他最大的肯定。

践行患者健康至上信条

眼科副主任 李始群

2016年的一天,一名27岁的阳江媳妇钱女士因癌症去世,家人按照她的意愿捐献出她的两片眼角膜。李始群立即联系广东省眼库,省眼库技术人员、省红十字角膜捐献中心协调员曾景荣和同事立即驱车赶往阳江。

李始群说,取眼角膜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去世的时间及环境的因素等,一般取眼角膜最好在去世后6小时以内。曾景荣赶到阳江后和李始群一起进行了眼角膜摘取手术,两片眼角膜不到15分钟被成功取下,这两片眼角膜至少能帮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患者对他的信任,让他对人生、对医生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患者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他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让他懂得,更加尊重和关爱生命。

眼科以老年病人居多,看到他们对光明的渴望,李始群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2015年,李始群筹划了市人民医院“善行阳江,共享光明”项目,为全市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复明手术。从2015年8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帮助了上千名老人重见光明。

李始群说,作为一个医生,他的医术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能把每一个病人都治好,但却一定能做到一切以病人利益为重,一切医疗行为以有利病人健康为方向。

用治疗效果来证明自己

口腔科副主任 林苑云

有别于临床医学整天见证生死,林苑云的专业是口腔医学,狭义一点就是牙科,和生死打交道的时候很少,更多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她记得,曾经有一位小伙子因为上下颌骨都前突,整个人的正面和侧貌都显得很突,很不协调。小伙子的妈妈带他来要求矫牙,像这种双颌前突的病例,常规都是拔四个双尖牙矫治。偶尔小伙子的妈妈没空,就由70岁的奶奶带来复诊。每次奶奶来,都会在林苑云面前嘀咕:好好的拔了四个牙来做矫牙,真是找罪受呀。每次林苑云都会给奶奶解释一次拔牙矫牙的必要性以及对日后咀嚼功能不会有明显影响,奶奶听是听了,可是每次回来还是照旧嘀咕。

矫正治疗一年以后,小伙子的面型有了明显的改善,上下颌骨都内收了。终于,有一次奶奶带着小伙子来复诊,讪讪地说:“医生,我们老人家没有见识,误解了你们,现在我发现我的孙子来矫牙是对的,如果当初听了我的话没有矫牙那真是害了他一辈子,真是感谢你们的好技术!”

看到老奶奶这块顽石也点头了,林苑云的内心无比幸福,因为,她用治疗效果说服了老奶奶,也证明了自己。看见患者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是林苑云不断前行的动力。她说,最暖心的话就是病人说:下次还来找你。

用一辈子去做一名好医生

神经外科副主任 刘金阳

刘金阳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得了肺炎,住院1个多月才得以好转。当时他发热比较严重,管床医生很是担心,每天看他好多次。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他痊愈出院,没有耽误中考。从那时起,医生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便是那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

在医学院毕业之后,医院把他安排到神经外科。对刚毕业的医学生而言,这个专业既神秘又高深。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通过1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刘金阳才基本掌握了脑和脊髓的解剖结构和神经外科临床思维,学习历程是艰辛的。在此基础上,医院先后派他去天津、北京大型脑专科医院进修,使他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已主刀完成手术1500余例,参与手术2000余例,手术效果良好。

他曾接诊一名16岁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晚期患者,手术中经历了低血压、脑肿胀,每一个险象都会夺去患者的生命。这个极有可能变成植物人甚至死亡的男孩,在全体医护人员努力抢救下,顽强地存活下来了,现在已经参加工作。另一位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10多年的老大爷,今年80岁了,多年打针吃药,花了很多钱,也未能解决。刘金阳为他做了微创手术,根治了剧痛。

从医20年,这样的成功病例不胜枚举,这也是让他立志用一辈子去做一名好医生的动力源泉。

本报记者/谭兴孚 ■ 通讯员/陈进杜 ■ 摄影/陈林

新闻推荐

传扬优秀文化 擦亮文化品牌

书画展销长廊汇聚书画楹联精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