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切莫到非泳区下海玩耍

阳江日报 2018-08-08 09:20

[摘要]8岁双胞胎姐妹在青岛“野浴场”溺亡,当地网友称可能是离岸流酿成事故

本报记者/吴梦媚 实习生/陈韦璇

5日,北京一对8岁的双胞胎姐妹到青岛旅游,在黄岛区万达公馆南侧沙滩走失。6日,两名失踪女孩全部找到,但遗憾的是均无生命体征,初步认定为溺亡。生命带来的教训太过惨痛,每年暑假是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带孩子去海边玩耍,身为家长应熟知各类暗藏的安全隐患,并遵守安全下水的原则。

勿去非正规管理海域野泳

据了解,事发海滩是一个开放性海滩,并非有人管理的正规浴场,该处海滩上也有“禁止游泳”的警示牌,不过到了夏天仍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来度假游玩。据救援人员接受采访时介绍,该处海域下方有暗沟,还有一些废旧渔网,地理环境比较复杂。

暑期天气炎热,很多家长会带着小孩在沙滩或下海玩耍,但很少人会去留意警示牌。阳江市漠阳江边、漠地洞水库边,甚至是市区共青湖水库,尽管这些地方竖起多块警示牌,每年仍有不少市民来野泳。

喜欢大海的林先生表示,夏季他经常去海边游玩,就算是可游泳的区域,一个浪花打过来就能把人拖出好远。“一般没有救生员的海边泳场我们都不会去,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就不好了。”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95%以上。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少年溺水事故呈现几大特点,其中一个就是事故发生多集中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水坑等野外地方。与游泳池相比,野外公共水域的潜在危险因素更多,主要表现在水情复杂、上下水温相差大等方面。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发生,首先要杜绝野泳。青少年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应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要了解清楚。

不要让孩子离开家长视线

8岁的双胞胎姐妹是跟随妈妈来青岛玩耍的。事发前,这位母亲看见姐妹俩就坐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并且跟其他孩子在一起挖沙子,所以有点松懈,等她看两眼手机发了朋友圈之后,再抬头看孩子,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市教育局表示,儿童因身心发育不全,对潜在危险的认识不足,容易成为溺水事故的受害者,要做好预防儿童溺水工作,需要社会各界携手齐抓,其中家长的监管作用尤为重要。

据了解,每年进入4月份后,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严格落实“三个一”机制,即:放学前三分钟防溺水教育;节日前,集中进行一次防溺水专题教育;暑期前,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同时,落实学生法定监护人监护职责。坚持每周通过市平安校园管理平台向家长推送不少于1条预防溺水提醒信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指导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进一步强化学生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的意识,承担家长预防子女溺水的监管责任。

家长带孩子出门时,一定要做好事前安全教育工作,做足出行游玩安全措施,比如不要带孩子去没有安全员的未开放水域玩耍,游泳时要套上游泳圈等,在公共场所请把孩子始终带在身边,要多注意孩子,别让孩子离开视线。

警惕大海“头号杀手”离岸流

双胞胎女孩溺水的具体原因,目前还需要警方进一步侦查。有当地网友称,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很可能是危险的离岸流。

大海表面平静,实则暗藏危险。所谓离岸流,是海浪和水深地形共同作用下的海岸边一股射束式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是在海浪辐射应力和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海浪破碎后堆积至岸边的壅高水体穿过碎波带,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回流入海的水流。

一般来说,其宽度一般不超过10米,长度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有的长达700米至800米。这束水流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流速最高可达3至4米每秒,每股的持续时间为两三分钟甚至更长。强劲的水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游客拖到深水区,是造成溺水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离岸流的发生与地形、潮汐、波浪等因素密切相关,拥有横向沙坝、沟槽等不规则地形的砂质海滩是离岸流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居民海泳遭遇裂流的事故不时见诸报端。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90%的海边溺水是因为离岸流而导致的。

遇上离岸流,选择正确的自救方式,是避免发生溺水的关键。因为裂流离岸水流流速比普通游泳者游泳速度大,逆流向岸边游泳不仅无法脱险,反而会导致体力不支或是抽筋引发溺水事故。正确做法是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方向游出裂流区,游到岸边,或是先随裂流漂流至深水区,漂离裂流区后再向岸边游。

但最重要的是,泳客在海边游泳戏水时,一定要遵循安全广播和救生员的指挥,不要到非泳区或没有开放滨海浴场资格的沙滩游泳,特别是海岸线直接面对大海的海滩,是比较容易产生离岸流的地方。

新闻推荐

阳江选手举重摘金再创历史

■本报记者/陈子玲“加油、加油……”6日晚,16岁的运动员李升梅在一片欢呼声中走上举重台,眼神专注,走到杠铃前。她双手握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