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年华献给文物保护事业
[摘要]三十年如一日甘当文物守护者,湛敏华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 本报记者/许 倩
7月24日,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在北京举行。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授予49个单位“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以及28名同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阳春市博物馆馆长湛敏华在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从1988年进入阳春市博物馆,湛敏华将她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热爱的文物保护事业。三十年如一日,当初略显青涩的陈列员如今已成长为负责全面工作的女馆长。作为馆内从业时间最长的员工,湛敏华甘当粤西地区文物的忠诚守护者。
30载辛勤扎根家乡,获评先进深受鼓舞
7月25日,在北京完成参观故宫文物修复医院、长城维修工程等会议议程后,湛敏华马不停蹄,奔波一天,在26日深夜回到阳春。27日下午,记者在阳春市博物馆内见到正在联系文物维修项目申请经费事宜的湛敏华。这是她在阳春市博物馆工作30年来寻常而忙碌的一天,记者等待半小时才抓住了采访的间隙。
“没想到我真的能够获奖,觉得很开心、很受鼓舞!”提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称号,湛敏华脸上笑意盎然,话语亲切,正如她一直以来待人和善、开朗和谐的工作状态。1988年,湛敏华从阳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阳春市博物馆,从接待群众、陈列讲解,到田野做考古调查、现场观摩文物挖掘;再到自主学习拓片技术、攀爬20米高的山崖整日作业;还有每逢普查早出晚归、工作雷厉风行、不惧酷暑严寒……在自己热爱的文物保护事业中历经考验,湛敏华工作几年后当上副馆长,2008年正式成为馆长。
带领团队身兼多职,普查工作成绩突出
阳春市博物馆成立于1981年,其馆舍位于阳春市中心广场内,是一座高三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大楼,湛敏华的办公室就在二楼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旁边一个长方形小房间。目前,馆藏文物总数7428件(套),包括入级文物403件(其中二级34件、三级369件),8名干部职工承担着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巡查、维护,文物征集、保管、展览和研究等多项任务。“外人觉得博物馆工作很清闲,但其实工作内容很多。”湛敏华说。
为顺利完成2009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湛敏华带领员工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各项技能、搜集文物线索。在她带领下,阳春市普查队踏遍了该市405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畏艰难,顶着酷暑,冒着严寒,穿走在镇、村以及崇山峻岭间,最终录入普查点421处。除了独立完成185处手绘文物点图纸资料录入,湛敏华还对421处普查点的文档进行全面修改整理审定,并带领摄像普查队完成100多个文物点视频任务,阳春市的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成为粤西地区首个通过省普查办验收的县区。因工作突出,湛敏华荣获“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先进个人奖”,阳春市普查队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工作先进集体”。
办好基层流动展览,传播文物保护理念
阳春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起自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6000多年,文物数量多、种类齐全,包括陶瓷、书画、钱币、铜器等大量传世文物及出土文物。“博物馆坚持免费向民众开放,我们每周只在周日休息一天,去年开放300天以上,接待观众11万多人次。为了让更多群众看到展品,学习文物保护理念,我们还把不同主题的流动展览送到社区、学校和农村中去。”湛敏华说,近几年,阳春市博物馆积极与省流动博物馆合作,引进、举办多个临时展览,受惠群众高达3万多人次。今年,流动展览还将走进企业,惠及更多群众。
无论是2009年至2010年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还是2013年至2017年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湛敏华每次带队下乡都不忘借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介绍阳春的文物工作情况,让群众学法、懂法、用法,更深刻了解阳春的历史文化,增强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利用“5·18世界博物馆日”的契机,去年湛敏华带领同事利用三甲庞洞墟日人流量高度集中的良机,将有关文物知识和法律法规送到群众中间。“越来越多人树立并强化保护文物的意识,我们的工作自然开展得更顺畅。”湛敏华说。
左上图:湛敏华在陈列馆检查工作。宋福亮 摄
新闻推荐
春城东湖绿道多处路灯杆遭毁电线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