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营造良好创作氛围
利庆伟作品《绿水源诗话》研讨会现场。
7月22日上午,由市文联、阳江日报社、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市鲁迅研究学会、华夏诗报社联合主办的利庆伟作品《绿水源诗话》研讨会在阳江市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代表,阳江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领导嘉宾,以及阳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共100多人相聚一堂,围绕《绿水源诗话》的创作技巧、写作方式和艺术性等方面进行探讨。现将本次研讨会的发言摘登如下,供广大读者品鉴。
● 黄仁兴
以此为契机推动
地方文化繁荣发展
在研讨会上,阳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黄仁兴代表主办方谈了三点意见。
其一,珍惜当下,清醒认识文学追梦之旅的时空大环境。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十九大报告提出,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实践。现在是一个创作非常好的时空环境,有利于写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道德、有温度、有梦想的精品。尤其是十九大之后,我们党风政风的好转,更好地引领我们的文化,在创作方面迎来了一个更好的契机。文学作品与经济发展一样,同样存在结构调整,要从快速增长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从量向质、从粗向精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精品的需求。
其二,要认真探讨,客观分析阳江市创作的小环境。阳江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家群体、文学爱好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见证了我们阳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文化快速发展,展示了阳江作家群体在新时代下的创作理想,这个小环境也滋养了我们的创作群体,而利庆伟就是这个群体中优秀的代表。他在工作之余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可谓是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书法方面都有比较高的造诣,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得荣誉。其作品《绿水源诗话》以《易经》的象、数、理、义等原理创作诗话,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给我们的创作理念提供了一场头脑风暴,告诉我们如何扎根生活。
其三,如何推动阳江市文化繁荣更上一层楼?黄仁兴提出,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短板。阳江日报社作为主流媒体将从以下五方面推动阳江市文化繁荣发展:一是进一步激发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激情;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创作活力,实施精品战略;三是搭建新的平台,特别是引入互联网,创建网络文学这样新的文学形态;四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五是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性态势。
●
林 迎
弘扬时代精神
展示特色文化
市作协主席林迎表示,召开这次研讨会的意义,首先就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需要,其次是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需要,再次是展示中国特色文化的需要。阳江是文化之乡,文学也有其特殊位置,《绿水源诗话》这本书在弘扬阳江特色上,也是一本杰作。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应该向利庆伟学习什么?
林迎提出,首先就是学习他的责任感。利庆伟做一行爱一行,做报社的工作他认真,做书法的工作他也很敬业,对易学的研究也是孜孜不倦,不论做什么他都做出了成绩。
其次,就是学习他高超的文学艺术,《绿水源诗话》,内容非常丰富,从形象思维、内容形式、自然美与朦胧美、刚柔美到滋养情怀等等,几乎每篇都展现他对角色的思考,可以说古今融为一体。这种思考是高层面的,也看到了他对国学的钻研之深,让人敬佩。
最后,是学习利庆伟勤奋的创作态度。一个人能够在宝贵年华中对几个领域都有那么深厚的研究,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智慧。
林迎认为,召开这次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下一步我们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将起到促进的作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对提升我们阳江本土文化也有帮助。
今年是建市30周年,也是创文活动第一年,文艺创作迎来了良好的时机。我们要通过这次研讨会,找准自己的位置,结合自己的实际搞创作。不论是文学、书法抑或是其他的艺术形态,都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结合阳江思想文化特点,不断展示阳江作为文化之乡应有的特质,进一步推进阳江文化事业的发展。
●
洪三泰
一部在得失中
探索出来的好书
国家一级作家、华夏诗社社长、原广东文学院院长洪三泰表示,读完《绿水源诗话》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很独特,在诗话作品中很有新意。利庆伟先生说,之所以写诗话,为的是“倾诉得失之情”“言万象之相”“润近日之心态”,我认为他所说的得失之情,是他几十年来对诗歌的研究。有所得、有所失、有所悟、有所望,追寻他独特个性和存在价值,展望他的意境以及追寻他的终极意义。表现出一位诗人和书画家对诗歌的向往、崇拜和忧患意识。
这本书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了生动形象的诗意解读,同时,又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实践与理论的解读上,丰富了诗话的内涵,以及外延和内力。利庆伟先生对中国诗歌创作和评论有着独特的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是一个诗歌的苦行僧和诗歌探索的发现者。
他著作中的探索、得失、成就,也揭示了一个这样的规律:首先,诗是古今中外不可或缺的最高文学形式;其次,诗必须在深厚的、优秀的、丰富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必须吸收外国一些优秀文化和诗歌经验,才有新的面目;最后,诗一定要继承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外国的一切成功经验,才能够达到一个制高点。
《绿水源诗话》告诉我们文化具有通融性。文化不能互相隔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写诗、写小说、写散文或者其他体材,你都应该有中国先进的文化成果,不能忽视这种文化之间的学识关系,要在文化中发展我们的创作,以及诗歌理论。
●
司徒尚纪
用生命之水
浇灌文化之花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指出,利庆伟这部作品囊括和覆盖了文学类的多种体裁,可以说是文学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虽然他的文章大部分都短小精悍,但呈现的面很广,涉及古今中外。想要读懂它,还需花些时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把《易经》很多道理和原理融化在他的作品里,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讲述。在外人看来,《易经》是一本天书一样的著作,很少有人去彻底地研究它,但在利庆伟的作品中,《易经》各方面的内容都在不同的场合,被他用一两句话亦或是一两个原理渗透其中,这一点很不容易。他的作品在如何运用《易经》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这部著作是利庆伟先生深厚积累的表现,书中不但聚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也涉猎了外国诗歌的部分,比如俄罗斯、英国等。诗歌的精华也在不同的地方展现,与他的文章有机结合。可见,利庆伟在这方面有长期的积累和深厚的底蕴,并能够将他所积累的东西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去。同时,除了诗歌创作的理论,他还在不同的地方对已有的文艺作品进行了评论。但与平常的文艺批评不同,他是在某个要点上提出看法。他的看法也很有针对性,立场鲜明,简明扼要。
正如作者“绿水源”的笔名,水是这本书很重要的写作对象,或者说是他讴歌和抒发感情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从中游离出水、亦或是风云雷雨江河大海,凡是生命的活动都与水分不开关系。这本书虽然独立以水为对象的篇幅不多,但是水这种要素渗透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对水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自然资源的层面。正如苏联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评论家说的:水还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它能够把上游或者海洋作为一个载体,流进不同地域的感情中,通过水这种媒介流到不同的地方。利庆伟也是这样,通过思想把外面、乃至西方的文化带到广东来,以水为媒介,带给读者一个启迪、一个对水的认识,就如他本人的笔名一样。
●
王散木
质量上乘 体裁新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心编辑王散木说,这本书质量是上乘的,观点是独到的,体裁样式是新颖的。说它“新”,主要是说它新颖独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之有物,行文率性;二是易理话诗,独辟蹊径;三是烛幽洞微,出奇制胜有创新。
言之有物,行文率性。《绿水源诗话》全书洋洋洒洒多达三十余万言,粗略统计,全书127篇文章(不含序言)林林总总所涉及到的古今中外有名有姓作家近千人,作者围绕自己所提出的不同的论点,引述印证名家名篇名言不下四百余段,而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论点与引证丝毫没有文不对题的,全部都是“干货”;其二,虽然作者谨遵古人“辩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的诗话体例,但又不拘于体例,或一事一议,或一人树言,或多首诗歌归总合议,或一题负起多向承载……这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收放自如,如果没有丰厚的学养和海量的阅读,是很难驾驭的。
易理话诗,独辟蹊径。向有“群经之首”之誉的《易经》涵盖天文、地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利庆伟深谙其妙。他用数十个《易经》的象、数、理、义原理,如“旁通”“乘承”“比应”“互体”“穷变通久”等作为论述诗歌创作技巧,为读者或诗人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拓展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烛幽洞微,出奇制胜。由于利庆伟先生善于从文学批评的宏观上着眼、于细微处入手,在创新方面,他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在诗的层次上,一般情况诗的分层只有三几层,而本书的《层次分类说》中,则把诗分为九类数十层,层层皆有实例印证。应该指出,这部书深入浅出,让艺术与学术交融,拉近了艺术、学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给社会生活带来艺术与哲理的思考。
●
艾云
融汇中西 博大精深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艾云表示,她很敬佩利庆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在都说“国学热”,但是怎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非常敬佩利庆伟的一点是,这本书能把中西方文化交融。从文化性格来说,中国的文化更多是相对的,是平衡与妥协的;而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绝对的,是带有原则性的。利庆伟的作品能融合中西文化,殊为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利庆伟的作品把《易经》这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理论融入了诗话创作。博大精深的《易经》,一般人看到都是会后退的,但书中是真的有古老而深邃的智慧,这是我们远古圣贤的道术。同时,利庆伟的书又引入了诗话。诗话入评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利庆伟这样的创作非常妙。利庆伟读书之多,涉猎之广,融汇之妙,体悟之深,令人敬佩。在阳江,他能够安下心来去体会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乃至中西的文化,也算是一个奇人。他用《易经》的经纬钩住了中西方的灵魂,同时又用评论的形式拓展了《易经》的外延和内涵。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有创造性的构思。构思站位高,有清晰的目标感,让读者看了之后能收获知识。这本书随便一翻便有所得。不论是谈性格抑或谈性情,他举的例子特别多,上到远古下到西方,他都有举例子。我很佩服他怎么读了那么多书?对于我们写东西的人而言,很多人是读书不多,写书不少。利庆伟懂得灵魂不分国度,也不分种族,透过浮光掠影看本质。艺术是永恒的美,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真、求实。这些在利庆伟的书当中都有体现。
相关链接
利庆伟简介
利庆伟别名东兴、子风,又名绿水源,祖籍阳东区,是一位作家、诗人、学者、书法家,退休前在阳江日报社工作,是一名资深编辑,现为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市文联副主席。其作品及名字条目收入《中国探索诗选》《中国青年短诗精粹》《广东书法名家系列·利庆伟卷》《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集》《当代作家书画作品集》《中国风水家辞典》《中国周易文化辞典》《中国名人大典》《世界华人书画家辞典》《世界人物辞海》等典籍。
《绿水源诗话》内容简介
本书中的章节是作者多年来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有的是在相关院校或社团讲课的讲稿之节录。本书以清谈、杂论的形式论述了诗歌创作中所需要注意的几十个话题。同时,本书的一些章节也从《周易》中借用了数十个象、数、理、义原理作为研究诗歌创作技法的尝试。读了本书,既可领略一百多个诗文创作技法,又可弄明白众多的易经原理,确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书中对通常的诗歌理论及其表现技法在原则上回避论述,有关章节涉及到该范围的则选择另外的角度加以阐述。为了论证相关观点,书中选用了古今中外众多的诗歌名篇作为佐证,以助读者理解。
■
整理/陈思捷 梁宗具
■
摄影/李向东
新闻推荐
阳江职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