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孩子“背起”父亲追梦
[摘要]近日,阳东区学生冯挺被市教育局推荐参加全省“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
■ 本报记者/刘静雯
阳东区红丰镇参垌村有一位少年,11岁时就要负担起整个家,他就是冯挺,如今就读于阳东一中高二(1)班。近日,冯挺被推荐参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是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推选的四名候选人之一。他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母亲不告而别 父亲病重瘫痪
《诗经·小雅·蓼莪》曾言:“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意思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有何倚仗呢?出门行走心内含忧,入门回家却像无家可归。
冯挺5岁时,母亲不告而别。年幼的他即便跑遍街头巷尾,也找不到母亲的身影。深夜时,他躺在屋里的小床上,泪流不止,偷偷地喊着“妈妈”。村子不大,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同龄的孩子也从大人的口中得知此事。年幼的冯挺想不明白,为什么小伙伴都不与自己玩耍?为什么别人总在背后议论他?冯挺委屈极了,更加想念母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长大了,也明白母亲不可能再回来。
尽管缺少母亲照拂,但是父亲冯庆友给予冯挺更多的关爱。“有一次,我特别想吃蜂蛹,父亲就去捅蜂窝。”冯挺回忆起这件事,脸上泛起微笑。为了生活,冯庆友在外开摩托车载客,经常不在家。为让冯挺专心读书,冯庆友一人扛起农活,只有放暑假时才让冯挺到田里帮忙。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在冯挺11岁时,冯庆友惨遭车祸,后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中风,半边身子无法动弹,语言中枢也受到损伤。那时的冯挺还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困境中他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坚强面对逆境 独力照顾父亲
冯挺家位于巷子中间,门口是一条长满杂草的狭小泥路。推开破旧的木门,便看见一张饭桌以及角落里的灶台,用红色砖块垒起两层,灶里堆满了灰烬,墙角已经乌黑。冯挺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蹲在灶前,把前一晚的剩饭剩菜热一下,就成了父子俩的早饭、午饭。他小心翼翼地喂父亲吃饭,等父亲吃完了,他匆匆扒几口,收拾家里,出门上学。
冯挺小学、初中分别就读于塘围小学、塘围中学,学校离菜市场很近,他傍晚放学后才去买菜,因为那时候的菜更便宜。
在父亲瘫痪的日子里,冯挺给父亲剪指甲、换衣服以及洗澡。被问及给父亲洗澡是否习惯,冯挺说:“刚开始有点尴尬,但这是我的父亲。”儿子的辛苦劳累,冯庆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想到自身状况,不由自主地冒出寻死的念头。冯庆友交代冯挺,如何取用家里的钱,如何照顾自己,并称他要去一个没人的地方。冯挺一听,心里就慌了,他不敢想象在失去母爱后,还要失去父爱。那段日子,冯挺每天开导父亲,拼命地对父亲说:“爸爸不在身边,我的生活不会变好。”最终,冯挺打消父亲寻死的念头。
“人活着才有希望,剩下的交给时间。”这是冯挺经历了人生磨难后的信念。皇天不负有心人,冯挺读初三时,冯庆友经过理疗,身体状况稍微好转,虽然行动缓慢,说话仍然不清晰,但已经可以自己煮饭。这对于冯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欣慰。
学习成绩优异 志愿团队帮扶
由于父亲无法工作,父子俩每个月就靠300元低保金与50元贫困生助学金维持生活。偶尔,冯挺的四伯也会来探望他们父子俩,并偷偷塞给冯挺一两百元。为了帮补家用,冯挺在暑假里会去打零工。拮据的经济条件让他不敢奢想高中,初中的课本都不曾保留,尽管他的成绩维持在全年级前15名。
直至冯挺遇到阳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冯瑞霞,他的生活终于有了阳光。霞姐在了解冯挺家中情况后,动员志愿者帮助冯挺一家,并告诉冯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用担心没钱上学。“我以为初中毕业后只能读职业技术学校,不可能再上高中。”冯挺说。在霞姐的鼓励支持下,冯挺在初三时全力拼搏,中考免试提前被阳东一中录取,如今成绩保持在全年级前五名。
冯挺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的刻苦努力,他总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教室。针对薄弱科目,他付出更多的时间。英语老师陈文凤告诉记者,冯挺睡觉前都背单词,已经补上了1000多个词汇。不仅如此,同学们都喜欢与他当舍友,因为他的勤奋能带动身边的人。在当天采访后半段,冯挺不由自主地频频看手表,原来他还要赶着回学校上晚自习。即将读高三的他,正向理想大学发起冲刺。他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身命运。
冯挺用他的行动与命运抗争,他如同一只蜗牛,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想把家丢下,“背起”父亲缓慢地行走在追梦路上。被冯挺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阳光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冯挺与父亲搬进了由政府和志愿者出资盖起的一层新房子,冯氏宗亲也拟定出对冯挺的资助计划。
面对他人的帮助,冯挺告诉记者,他要成为更优秀的人,报答这些可爱的人与社会。“以后我也要当一名志愿者,回报社会。”冯挺认真地说。
上图:冯挺与志愿者冯瑞霞在家门口合影。刘静雯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刘静雯记者/谭兴孚)近日,记者接到群众的报料电话称,阳东区红丰镇塘围墟市场内地面坑洼,污水横流,群众买菜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