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本报记者/林显军 通讯员/黎健华
仲夏时节,金黄的稻谷迎来收获,全市的农村,处处可见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在提质增产增收背后,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也在改变着阳江市传统的农业生产。
近年来,阳江市通过化肥农药减量、秸秆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农业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阳江市将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化学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秸秆还田:低成本易用腐秆剂解焚烧难题
江城区城西街道的早稻较早进入收获期。近日,在该街道阮西村上寨自然村,稻谷已经全部收割完,只见秸秆覆盖在农田上,无人机来回飞旋。市植保种子土肥站联合市农机推广中心正在示范推广腐秆剂使用。
去年,农户还要肩挑水桶或者背着药箱喷洒,一亩地的剂量要勾兑100公斤清水,今年用无人机喷洒,只需要将腐秆剂直接填装进药箱。装满10公斤的药剂,无人机一次喷洒10亩农田的稻秆,只需要半个小时。
秸秆焚烧一直是各地环保整治工作的难题。村支书阮太平说,在过去,对农民禁也不是劝也不是,因为没有去处,直接还田又影响耕耙,只能一把火烧掉。去年村里的早造和晚造都开始使用腐秆剂,秸秆在农闲时候就充分腐熟,施用同量的化肥,种出的水稻长势更好产量更高,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都自觉购买使用。
“每亩的成本只需要十元,在各个镇的植保站都可以购买到。” 市植保种子土肥站站长冯贤巧介绍,阳江市农田较为分散,洒用腐秆剂加快腐熟,是目前最便利经济的秸秆处理方式。目前使用的水剂型腐秆剂于去年开始推广,目前在主要的种植区域已基本普及。
市植保种子土肥站农艺师黄昭佳介绍,秸秆富含氮、磷、钾、镁、钙等农作物生长必须的元素,充分腐熟还田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地力越足,化肥的利用率和使用量也会逐渐减少。”
测土配方:每亩水稻节本增效80余元
在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松中村种植大户黄貌坚的水稻亩产超过了400公斤,而每亩的用肥却节约了10公斤左右,节约将近30元。在田垄上,放置着一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示范的牌子,详细记录了各个生长阶段的施肥方案。
黄昭佳介绍,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对土壤主要养分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状况,提出最佳的肥料施用配方及用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是目前农业生产减肥增效的主要手段。
根据实割验收,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的水稻平均每亩增产稻谷26公斤,节约纯氮2.1公斤,减少化肥施用量13%,亩节支增效83.9元左右。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的玉米平均每亩增产玉米51公斤,节约纯氮1公斤,节约磷肥7公斤,节约钾肥5公斤。
冯贤巧介绍,自2006年开展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以来,阳江市共完成20452个土壤样本的采集任务,农户施肥情况调查20452户,为制定配方肥、田间试验和规模种植户提供更有效的数据。
记者了解到,根据实施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土样分析,结合田间肥效小区试验和大田生产示范结果,各县(市、区)分别制定了适合范围土壤的农作物专用肥料配方,并与肥料生产厂家签订了合作协议,“量身定制”生产主要作物的配方肥。
综合治理:建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出台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阳江市今年也出台了《2018年阳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种植业)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阳江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重大成效,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化学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药、化肥实现零增长。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阳江市已在全市范围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及实施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广泛宣传,以及依托覆盖所有村镇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推广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在前期面源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农业环境监测和防治体系建设,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体系,让阳江市农业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新闻推荐
我市收看收听全国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