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合水高流河墟引来八方来客
[摘要]传承千年民俗文化 现场交易持续兴旺
■ 本报记者/伍志雄 通讯员/蓝 军 陈良才
6月17日是农历五月初四,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群众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流河墟日。
当天一大早,合水镇河山村86岁村民黄方华,挑着3担箩筐往附近的高流河趁墟去,并找到适合位置放下摆卖。记者见到他时,已经是上午11时多,他已经卖了2担箩筐,剩下的1担箩筐也很快被游客看中买了下来。黄伯说,他编织箩筐到高流河墟卖已有10多年了,以前他一天可以卖10多担,近年购买箩筐的人虽然少了,每年仅卖3至5担,但他依然坚持每年编织箩筐来趁墟。
高流圩仅在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成墟。据合水镇高河村69岁的村民钟子祥介绍,每年的墟日,附近许多能工巧匠都会将自已编织的箩筐、竹筛、菜篮、扁担、椅子、梯子等竹木藤器,拿到高流河滩席地摆卖。如今,墟场上摆卖的东西不仅仅是竹木藤器,其他日用百货、手机电器等也摆上来了,甚至卖汽车的都有。随着高流河墟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州、江门、云浮、肇庆、茂名以及阳江市区等地都有人赶来“趁墟”,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人群中,10多名身着色彩斑斓瑶族服装的游人格外抢眼。一打听,他们是永宁镇横垌瑶族自治村的瑶族村民,带队的是村党支部书记赵章校。赵章校告诉我们,横垌瑶族自治村是阳春市唯一保留讲瑶语习惯的一个村,1200多名村民有近9成村民属于瑶族。地处边远山区的横垌村,瑶族村民早几年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知道阳春千年古墟高流河墟的盛况,希望能够到怪墟亲身感受一番。经过多方努力,赵章校带领18名瑶族村民来赶高流河墟。瑶族同胞与其他赶集的游客一样,在集市上挑选心水的竹木制品,并把买到的竹木制品带到高流河中浸泡,他们还下到河中,洗一把高流河水,祈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边走边看,和当地群众聊天中,记者听说了一段有关高流河墟的传说。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在阳春凉撒岗兴建阳春郡城,在高流河北鲤鱼岗兴建烽火台,操练千军,保境安民。陈朝太建元年,冼夫人从这里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平定叛乱。公元570年冬至前后七天,冼夫人在阳春高流河畔校场地北举行军民庆祝胜利大会。此后,这里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高流墟。
时近中午,趁墟也进入高潮,高流河畔人头攒动。高河村党支部书记严仕光告诉记者,来这里趁墟的人一般都会买上一两件东西。据说凡是这一天在这里买的竹木藤器,用高流河水浸过之后,就不会被虫蛀,孩子泡一泡高流河水就不会起皮肤病……传说归传说,高流河墟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带有吉祥的节庆。或许,这正是千年古墟乡韵醉人,现在依然繁盛的一个原因。
左上图:游客在精心选购心仪竹器。李向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