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点心豆糠糍让游客找到乡愁
[摘要]阳东区新洲镇北桂村乡村游红红火火
■ 本报记者/林显军
豆糠糍,算是阳江越来越少见的传统特产中的一种。炒香的花生粒拌入芝麻、白糖,用软熟的糯米皮包好,撒上米粉末,粉粉团团的,香味扑鼻。更重要的,包裹好后就可以放到口中,不像其他糕点,还要等待漫长的蒸煮过程。在阳东区新洲镇北桂村,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让这个传统点心又火了起来,不少游客在品尝美食时寻找到了童年的味道。
北桂村是我市知名的古村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据村中族谱记载,阳江北桂赵氏,乃宋朝皇族、宋太宗长子汉王赵元佐之后。
“根据老一辈所说,豆糠糍以前是宫廷点心,随着这些皇宫贵族外迁,流传到民间,成为阳江普遍的食物。”村民兴叔告诉记者。他和娟姨是村中做糯米糍最拿手的一对长者夫妻。
娟姨取了一斤糯米粉,和成5个小团。锅中的水这时候已经沸腾。她用筷子把粉团一个个夹进沸水中。10余分钟后,粉团熟透,再放到搅拌机筒里打成一团。铲出的时候,黏绵的糯米团紧粘着筒壁,柔韧而有弹性。
两个拇指在粉团中压出凹点,舀满一勺子馅料,粉团内翻裹上,用手掌像刀切一样分离开来,一个豆糠糍就完成了。娟姨说,每个环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做出一个均匀圆滑的豆糠糍,处处都有考究。“经常有来旅游的小姑娘要体验一下,做出的都是粉皮不均,皱巴巴的,有些切都切不开。”
一斤糯米粉,最后做出的是17个豆糠糍。一旁的兴叔说,娟姨做豆糠糍,每次都能控制在这个数量,游客两三口就能吃完,吃得心满意足而不甜腻。兴叔回忆,他小时候的豆糠糍,比现在大多了,要用双手捧着吃,父亲下地时候带上一个,中午就管饱。
村居古朴,竹林繁茂,溪流清澈。挖掘乡土文化,利用自然生态美的优势,2009年开始,北桂村引进投资者建立“北桂园”,开发古屋观光、竹排水上漂流、农家乐等项目,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引来了游客,不少村民找到了致富路子。
每星期,北桂村都能迎接几十批市内外的游客,这点通过娟姨卖出的豆糠糍数量上有体现。“周末或者节假日,一天最多能卖出七八百个。品尝过后,有些游客还要带回家里。”娟姨说。
游客谭先生一家正在竹林间小憩。他告诉记者,从市区驱车过来只需一个小时,花上一天时间赏山玩水,有一种在市区寻找不到的快乐。农家菜也很美味,“豆糠糍、走地鸡、新挖的番薯,这些都是让人怀念的味道。”
“开发乡村旅游,保留了古村落原貌和特色传统,美化了村子,也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村干部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这十年,村子环境越来越美,村场、村道基本实现硬底化,安装了路灯。靠着旅游带动,村里出产的山泉水,村民种植的番薯、富硒大米,销路越来越广,还形成了品牌。
新闻推荐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大八镇吉水村委会马房村一巷3号的赖思于2013年8月1日在大八镇吉水村委会马房村前面的竹林捡到一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