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改革新局面闯出转型新天地 韶关市以改革之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纪实

韶关日报 2021-04-13 09:59

韶关市大力加快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图为韶钢智慧中心。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打开改革新局面闯出转型新天地

2019年9月,韶关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8个城市之一。

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发改、工信等部门密切配合,以非凡之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和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注重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全市产业步入了高速发展轨道,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5月,韶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2020年,韶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3.49亿元,增长3.0%,增速居广东省21个地市的第6位,粤北地区第1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11亿元,增长4.0%,增速居广东省第7位,粤北地区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9亿元,增长3.0%,增速居广东省第5位,粤北地区第1位。

今年3月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开发银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政策培训暨现场经验交流活动中,韶关市作为8个示范区城市之一在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以一系列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韶关——这座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华丽转身。

共融共建树立对接融入“双区”新标杆

共融共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

作为广东北大门,近年来,韶关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资源资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优势,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狠下功夫,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共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八高三铁两航”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搭建和完善,让韶关已基本融入大湾区城市1小时生活圈经济圈,与“双区”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为深化产业共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改革中拿出“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的干劲,韶关持续深化韶关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将新区确定为对接“双区”先行区,成立了建设指挥部,在交通、产业、科技、金融、民生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并通过推进“广州韶关同城”“深圳韶关对接”和“东莞韶关对口帮扶”,积极打造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平台。

“韶关所需、东莞所能”——2020年,韶关市积极复制推广东莞市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新举措,开展创新空闲低效用地盘活机制、优化重大项目落地机制等对接行动,莞韶产业共建新签约产业项目135个,投资总额311.1亿元。随着第三轮莞韶对口帮扶的全面展开,两地积极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对接行动,并推动组团模式向“1+N+1”转变,力促松山湖高新区、银瓶创新园与韶关高新区、华南装备园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构建了园区帮扶“2+2”新模式。

加快科技赋能,韶关做改革的“实干家”,积极推动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等4所科研机构、广州高校在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吸引深圳华为数据中心、深圳宝能旅游物流等大型龙头项目落户韶关。

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韶关“出实招、务实功”,逐步构建起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广韶同城”初见成效,目前,韶关已融入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和广州都市圈,共引进广州港、广汽等来源于广州的项目171个、总投资额339亿元。

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新平台

改革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韶关坚持向改革要空间要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牛鼻子,大力推进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以改革促发展,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近年来,韶关“咬定青山不放松”,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15万吨,完成补短板投资350亿元,为企业降成本148亿元。

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韶关目前共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0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2%;连续五年,韶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粤东西北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已有8个院士团队项目和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落户韶关。

狠抓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韶关成功组建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高性能电极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筹建,目前全市已认证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21家;韶关近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74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30个,国家级孵化器和省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

以改革促建设,打造园区提质增效新平台——

近年来,韶关着力推动园区智慧化建设与改造,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深入推进工业园区(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专项试点工作,韶关腾出近20万平方米用来打造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韶关高新区正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韶关南雄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

大力推进园区规划修编,全市工业园区新规划(2020-2035年)总面积354.37平方公里,较原规划新增214.58平方公里;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华南装备园、始兴马市工业园、新丰食品园、翁源华彩二期等园区道路管网、环保设施加快建设,全市已建成标准厂房17万平方米。

加快推动产城融合,韶关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解决方法,围绕“再造一个韶钢、韶冶”的目标,大力实施“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力促韶钢厂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推动韶冶现址转型升级及有色金属新型功能材料基地建设,力争创造出更多鲜活的改革创新典型。

绿色发展激活生态经济新业态新优势

绿色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亮底色。

韶关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改革中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大力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努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提升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让“绿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的最亮底色,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强力壮大绿色经济新业态——

加快推进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发展,韶关出台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韶关在改革攻坚中锐意进取,支持和推动韶钢智慧中心实现海量数据存储、高效运算,实现钢铁行业铁钢轧全流程一体化管控和智能生产决策,实现钢铁制造无边界协同;韶关成功被列为全省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之一,并积极争取广东寻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交易中心、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户韶关。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四大龙头景区成效初显,韶关成功创建研学基地(营地)21家,举办了徒步穿越丹霞等66场大型文旅活动,擦亮了韶关户外运动赛事品牌;仁化县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始兴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中国生态康养胜地,翁源兰花电商创业园建成启用,国兰销量占全国60%……韶关在深化改革中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

强力激活粤北生态屏障新优势——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保护,韶关全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构建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绿美南粤行动,“十三五”期间,韶关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10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更新167万亩,新建森林公园38个、湿地公园7个。

全面推行林长制,进一步提高生态质量,韶关加快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望2021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43%、有林地面积12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350万立方米,均保持广东省首位。

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闯劲,饱含决心和信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韶关投入71亿元,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4大类17项治理工程项目,成功举办“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工程治理创新研讨会”,共签订5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8.08亿元;全面推行河长制十条措施,韶关建成万里碧道129公里,全市江河水质持续保持优良;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3%、创2014年以来的新纪录,广东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

生态优先打开改革发展新局面;绿色发展闯出转型升级新天地。

韶关,将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按照市委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年”工作的部署,以非凡之举、以改革之力,狠抓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高质量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奋力争当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新闻推荐

韶关市开展交通安全小课堂活动 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文明出行理念

本报讯为培养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自我防护能力,日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