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背后的民生情怀 韶关市全力破解企业招用工难题

韶关日报 2021-03-29 08:40

韶关市举办的节后首场线下招聘会,吸引了约160家企业入场“揽才”,现场人头涌涌。刘焕宇 摄沈燕珍正在进行直播销售。图片由市人社局提供

根据市人社局节后用工调研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全市469家参与节后用工调查的规上工业企业返岗率达到97.15%,节后用工需求超过万人。今年,韶关就业市场用工到底“荒不荒”?笔者带着问题走访了市人社部门。

纳新:制造业成节后用工刚需主力

在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内,笔者看到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在工位上紧张忙碌地进行着操作。据了解,该企业1050名员工节后全部如期返岗,返岗率达到100%。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为满足用工需求,公司接下来还将扩招200人,其中生产岗位缺口195人,占到需求数量的97.5%。

随着经济转暖,市场趋于活跃,企业订单增多,返岗复工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增长,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韶关市就业形势将持续稳中向好。今年,韶关市用工情况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几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企业普遍开工较早、员工返岗率较往年同期要高,争分夺秒赶订单、全力冲刺“开门红”成为韶关市企业新一年的共同目标。

虽然节后返岗率明显提高,企业稳岗形势总体平稳,但因市场回暖,不少企业还是发出了强烈的用工信号。其中,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雇佣意愿强烈、生产积极性高,释放出强劲的用工信号。据市人社部门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春节后,就业市场招聘需求明显升高,预计全市用工需求超2万个岗位,其中制造业需求最为旺盛,操作工、生产运营、电子、半导体以及安全防护等制造业的招聘职位数量也呈现正向环比增加。从岗位类型来看,普工和技工需求量最大,招聘占比分别为77.25%和18.09%。而餐饮住宿业在经受去年的疫情冲击后迅速回暖,也带来了不少的岗位需求。

选择:新业态挑战传统就业岗位

随着网络打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直播带货等一系列基于新业态经济就业新风口的出现,大量年轻人涌入到新业态岗位中,成为其中的一员。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新业态的灵活用工模式优势凸显,成为新的就业引擎,增长势头向好。同时,受到部分企业普工岗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劳动力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意愿。

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贺玲对此深有感触:“新生代劳动力进入工厂从事一线操作的意愿越来越低,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自由度较高的新兴职业,而不是天天在工厂坐班。加上这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返乡创业等政策的落地,又吸引了一批有乡土情怀、具备新知识结构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确实对企业招用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目前我们一线普工岗位的平均年龄不断上调,已经达到了45岁。”

新业态的涌现给年轻人带来新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服务和监管上的压力。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周立文表示,由于新经济新业态用工有着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支付等方面与传统就业岗位均有明显不同,很难用现有标准来界定或衡量。其中部分岗位的劳动关系确认、职业伤害保障等也未完全形成统一标准,对公共就业服务和指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困境:结构性缺工成就业难题

数据显示,2021年2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75人,同比上升5.17%,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尽管就业领域积极态势显现,但是以普工为代表的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和结构性供需矛盾两大难题仍然是当下就业市场中无法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韶关市新开工企业数量逐年上升,企业用工需求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但社会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加剧了企业招工难。除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人才一直缺口严重外,近年来普工也开始出现缺人的苗头。

韶关市雅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公司给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待遇已经与珠三角同类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持平甚至更高,但招聘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高层次人才甚至是普通员工落户韶关、扎根韶关中最关键的因素。

该负责人告诉笔者,一方面是韶关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等与一、二线城市仍有差距。二是产业环境有差距,珠三角地区产业成熟度较高,同类型企业数量多、产业链长、区域内流动障碍小,短时间内找到“下家”机率更大。在某园区工作的小张则告诉笔者,虽然近年韶关市园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日益重视员工的住宿、用餐及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但人文关怀力度不够,对高度关注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空间、注重自我感受的新生代劳动力来说,不足以形成“向心力”和“归属感”。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韶关市普工的结构来源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因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单一或无技能,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在就业市场上优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的技校毕业生等技能人才,又往往将首次就业的意向“瞄准”企业管理岗位、高收入岗位或珠三角地区,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错位。

惠企:减负稳岗“护航”市场主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工作位居首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韶关市就业局势始终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升,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基本盘。

要稳就业,必须先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只有在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上下足功夫,“稳住”市场主体,方能“稳住”就业岗位。去年以来,韶关市充分发挥了企业吸纳就业主阵地和蓄水池作用,以减免社会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为抓手,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技工”的“三送”活动,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确保各项纾困政策直达企业,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2020年,全市累计减免、延缓2.2万家企业的社会保险费15.8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社会保险成本,有效帮助企业稳岗就业。

作为外向型传统制造企业,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是用工大户,在岗员工超过10000人。根据国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在2020年获得了稳岗返还补贴97.44万元、减免社保费1701.32万元,帮助企业在疫情冲击中站稳脚踏,稳住岗位。“这笔钱是"及时雨",对于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稳定就业岗位,起到了关键作用。”贺玲表示,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企业已顺利渡过最困难的时期,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的用工高峰。

企业稳则岗位稳,岗位稳则就业稳。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仅为韶关市落实惠企政策,护航市场主场的一个缩影。在推进援企稳岗工作中,除加大社会保险减免、延缓外,就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减负”措施的落地,也为企业轻装上阵形成了强大助力。

破题:为企业招用工提供政策和平台支撑

目前,韶关市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和技工“两头短缺”,其症结在于部分劳动者技能不足、技能人才短缺;而普工要成长为技术工,时间周期长、培训成本高,愿意支付培训成本的企业并不多。为稳定就业大盘,市人社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发挥政策效应,强化就业优先政策。2020年以来,韶关市出台“促进就业十条”政策,推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减免延缓等多项含金量十足的举措,利企惠民资金超过18亿元,为援企稳岗稳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了解,今年韶关市将继续推动3.0版“促进就业十条”落地,从减负担、育增长、稳重点、强技能、优保障五个方面,提出多项政策举措。

营造平台效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聚集效应。一是搭建人力资源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产业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多方位的空岗信息发布网络,促进人力资源供求双方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对接。今年以来,韶关市已举办线上线下各类专场招聘活动35场,组织招聘企业2491家次,提供就业岗位4.95万个。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新型城镇化、工业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鼓励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倍增效应,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劳动者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容量不大的现状,韶关市扎实推进“三项工程”,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抓手,做大技能培训“蛋糕”。贴紧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求职者的就业本领,让更多人从“身无所长”的普通劳动力“转型”为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其稳定就业,切实增强技能培训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扩大协同效应,发挥职能部门、园区、企业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一是简化政策申办流程,多使用“网上办”“指尖办”,帮助企业和劳动者减轻用工成本、培训成本、求职成本,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鼓励企业加强人文关怀,通过适当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打造企业特色文化来吸引员工。三是不断改善园区用工环境。支持公共交通进园区,解决员工上下班特别是夜班员工乘车难等问题。推动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区等公共设施进园区,丰富园区员工的休闲娱乐生活。鼓励医疗教育机构进园区,方便园区企业员工看病就医和子女入学、入托,着力解决异地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新闻推荐

韶关市全力推进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建设确保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图为第三标段试压现场。袁少华摄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南水办获悉,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有关各方正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截至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