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韶关康养基地建设的建议民建韶关市委员会

韶关日报 2021-03-27 09: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康养产业的兴起源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追求,也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2019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韶关市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韶关市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作出将韶关市打造成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养生养老目的地的决定。为学习外地关于康养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民建韶关市委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湖南衡阳、郴州和广西贺州等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韶关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韶关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康养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韶关在康养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及发展前景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韶关是广东省最大的再生能源基地和天然生物基因库,拥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19%,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全省首个完成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的地级市。拥有众多旅游景区,其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

2.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当前,中央正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韶关地处“双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目前已形成以“三铁七高一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通过高铁50分钟可到广州、1.5小时可到深圳、1小时45分可到香港。未来,韶关丹霞机场将于2021年实现通航。2035年前,韶关还将新增南雄、翁源、乐昌三个通用机场,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大力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康养产业。韶关100公里范围人口约300万人,200公里范围人口约2200万人,300公里范围人口约7500万人,周边地区的人口数量规模为韶关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现实可能,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面临良好政策机遇。国家对人民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政策,从多个方面鼓励地方开展“康养产业”建设。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要求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明确提出2020年至2022年,省级财政投入建设资金不低于3000亿元,用于支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重大项目建设,这为韶关康养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二)康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康养的理念和功能的认知不够。康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涵盖范围广阔。韶关市在康养产业的发展定位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将康养作为一种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进行培育打造,也没有制定韶关市推进康养产业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

2.康养产业规划设计不完善。韶关市虽然已经制定《韶关市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在康养产业项目建设和运营、资金扶持、补贴等方面未出台具体相关政策,康养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项目建设的系统性不够统一,缺乏符合康养基地长远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标准,对项目建设和企业在项目开发上也缺乏融资手段。

3.康养产业尚未起步。韶关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与贺州有不少相似之处。贺州按照广西关于建设“东融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积极引进康养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持续完善康养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康养产业跑出加速度,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但韶关市的康养产业只注重养老,未注重养生,整体尚未起步,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4.配套设施有待改善。韶关市公路长途客运、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客运方式未能有效衔接,无法实现一体化换乘,综合客运枢纽的吞吐能力和辐射范围还待进一步加强。

有关对策建议

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指出,要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持续在生态经济发展上聚焦用力,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康养属于绿色产业,加快康养产业建设,将韶关市打造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康养地是推动韶关市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此建议:

(一)拓宽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改变“康养”就是“养老”的思想观念,延长“林养”“水养”“医养”“食养”“药养”“旅养”等相关产业链,推动形成以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健康管理产业联动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设立市康养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制定韶关市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分解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全市康养产业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使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真正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二)谋划产业布局,形成发展合力

立足韶关的资源禀赋优势,细分区域特色,实行差异定位,形成“两核多极”的空间布局,使康养真正成为“归野山林”的健康养生。“两核”是指全市围绕“南岭”和“丹霞”这两个核心区域,对其周边可利用的地方进行康养项目布局,建设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综合体,对全市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多极”是指对接区域优质医疗、养老资源,在各(县、市、区)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聚集区,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发展避暑休闲、温泉理疗、亲水休闲、森林理疗、瑶医瑶药养生、健康食品保健、传统中医医疗等康养模式,打造康养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国际、国内医疗健康旅游服务,形成全市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合力。如市区3个主城区重点建设“1+1”高端医养结合模式(即1家公立医院结对带1家医养医院);始兴加快发展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健康制造”生态健康制造业发展片区;新丰依托与大湾区接壤的区位优势,开发森林浴场、森林冥想、森林康复治疗、森林健步攀爬等森林康养系列产品,打造成为“温泉养生·森林颐养”特色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片区。

(三)探索“康养+”模式,培育新兴业态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休闲、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形成城乡互补、深度融合的空间格局,全力打造韶关市生态健康千亿元产业集群。

一是推行“康养+养老”。大力发展服务需求面广量大、事关老年人晚年幸福乃至老年家庭整体利益的老年门诊、家庭病床和护理、健康咨询、疗养医院、康复中心和临终关怀,以及医疗护理和保健器材等。加强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用品研究,引导企业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开发、生产和经营老年食品、护理用品、康复辅具和自助设备等老年用品,满足老年人及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特殊需求。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打造韶关市康复护理服务品牌。大力发展老年文化和老年保健市场,鼓励相关领域的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特点的书刊、音像制品、健康保健等产品和服务,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二是推行“康养+旅居”。以各大景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推进曹溪文化小镇建设,实施珠玑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乐昌誉马葡萄酒小镇、翁源兰花特色小镇建设,谋划建设江湾森林小镇,打造大型健康旅游综合体。整合旅行企业与养老服务行业资源,打造全省养生养老服务联盟,以产业联盟战略合作为纽带,应用分时段度假模式,组织粤港澳地区乃至外省市的“候鸟式”老人前往北部生态区养老养生、旅游健身、休闲度假。加速旅游与养老、养生、医疗的融合,实现异地养老、旅游与医疗、医保的联动。

三是推行“康养+医药”。培育壮大利民制药、丹霞生物制药等医药企业,壮大韶关市医药知名品牌。加强对特色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办瑶医研究开发机构和瑶医馆,开发瑶医特色的养生方贴、瑶浴助剂等系列健康功能产品。推动中药材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种养,通过市场筛选,大面积种植极具观赏性的中草药植物,打造一批集药材生产、旅游、观光、体验、医养于一体的项目。

四是推行“康养+农业”。充分发挥韶关优质生态农产品质量优势,加快建设长寿食品、黑色食品、营养食品、食用菌、药食材等特色健康食品原料基地。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和驰名品牌,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

五是推行“康养+运动”。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赛事、健身、旅游等综合功能的户外运动营地、体育运动小镇。重点建设运动康复疗养中心、温泉度假村等设施,以体育赛事拉动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赛事经济。

(四)强化配套建设,优化发展要素

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和服务标准,建立领导包帮责任制度,将康养产业项目纳入重点督办内容,完善工作考核机制,促进韶关市康养产业有序发展。建设内通外联、衔接顺畅的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韶关市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投入,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医疗床位、医疗机构养老床位,开辟居家养老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整合现有扶持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支持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示范基地、产业园建设。设立康养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产业,加快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强粤港澳在养生养老服务人才、资金、项目、标准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建设粤港澳健康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示范区,拓展康养产业发展空间。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新闻推荐

消防员火场为救群众不幸牺牲 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为朱峰同志家属颁发了100万元抚恤奖金

见义勇为抚恤奖金颁发仪式现场。通讯员供图信息时报讯(记者陈绵钦通讯员麦胜钦邱礼宏)昨日上午,广州市见义勇为评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