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鸿 行吟歌手杨一传奇

韶关日报 2021-03-24 14:10

▲上月,杨一在三塘琴书院为广州客人吟咏。▲去年夏天,疫情防控期间,杨一在杨氏宗祠教小朋友们吟诵。图片均由杨一提供

1992年,翁源青年杨一逐梦北京,立足中国美术馆附近的街心花园12年,弹唱自己创作和收集整理的民谣。2001年后,他多次出现在欧洲的各大音乐节上,他的名字频频见诸《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先锋杂志,更于2003年登上《纽约时报》,成为在北京的人行道上唱蓝调的“中国鲍勃·迪伦”。喧嚣之后,他离开了大众视线,继续走在独立、原创的艺术之路上……

元宵节前后,笔者两次前往翁源县翁城明星村的杨家宗祠拜访杨一先生。每次离开他所在的明星村,都要回望一眼那个犹如空间闸口一般的牌坊。牌坊外是中国小镇的寻常市井模样,牌坊里则是一座绵延了500多年的村庄。绕经几排房屋和一座关帝庙,视野突然开阔了起来。只见良田美池、拱桥流水、层林在望、流云若现。转身即见杨一自书的匾额“三塘琴书”。

2020年突发的疫情使得杨一和故乡亲近了许多。这一年,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守乡里。每当他在祠堂练琴,总有许多好奇的孩子来观望。4月的一天,他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成立了客家话吟诵合唱团,于是有了这个祠堂里的三塘琴书院。在这间有300年历史的老房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游子的心声。

为谁歌唱

1993年5月,因被误当作盲流而进了收容所的杨一遇到了一群聋哑人,“当他们知道我的身世和我来到这里的原因,从他们藏得很严实的手绢中把他们仅有的钱给了我……”杨一说道。在被遣送回原籍的途中,杨一在大家的庇护下下了火车,倔强的他重新回到了北京。这件事让他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和什么样的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第一次发出了“我不为这样的人歌唱,为谁歌唱呢?”的呼喊。

1994年初,杨一得到了鲍勃·迪伦的三张专集,之后他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借鉴了鲍勃的方式:吉他、口琴以及一把破嗓子,并开始注重歌词创作的思想内涵,写出了《烤白薯》《样样干》等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的作品。“他这人啊,就像那烤白薯/熏黑的脸,软绵绵的心”“城里的人闹下岗/我们进城把饭碗端/做钳工,打杂工,摆地摊,收破烂,样样干”。

接着,他把目标转向了搜集和研究中国民间音乐。1994年到2000年,他多次深入陕北,足迹遍及延安、绥德、榆林各地。在一个叫胡家塘的村子里,遇到一位60多岁的歪嘴民歌手李生才,他被杨一视为音乐上的精神导师。《画扇面》就是由李生才传授给杨一才得以记录保存下来的。杨一说:“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陕北民歌的调子和结构,更多的是歌唱者的内涵和精神,他们是如何去热爱土地、劳动和生活的。”

2000年后,杨一相继整理出版了《内部参考二〇〇〇》《内部参考二〇〇四》,这两张唱片是杨一多年街头音乐生涯的总结,全面体现了他当时对自己、对社会、对艺术的认知和感想。

与古为徒

2005年在参加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大会时,杨一发现近百年来的很多精神食粮都是“转基因产品”,包括他曾热衷的民谣艺术。他决定与古为徒,学起了古琴。

2006年杨一成为德国瓦杜夫学校的客座教师,在乡下教孩子们客家话童谣,想家的时候就翻开随身带来的唯一一本中文书——《陶渊明诗集》。他用童年记忆中祖父的客家话音调去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遍又一遍。

2007年7月,刚回北京的他在一个雅集上遇见了钱绍武先生。钱老先生出生于赫赫有名的无锡钱氏家族,堪称“耆宿国宝”。两人聊到陶渊明,兴之所至,钱老吟诵起“归去来兮……”杨一即以客语版的《归去来兮辞》回应钱老,钱老甚喜,两人因此结缘。杨一一头扎进钱老这座活的“博物馆”,跟随钱老正式学起了传统吟诵和书法。四年间,杨一全身心沉浸在书斋,有时会随钱老出席一些雅集,钱老吟诵,杨一古琴伴奏。在2009年第一届中华吟诵周上,杨一再次吟诵了客语版《归去来兮辞》,当时在场的叶嘉莹先生称赞道,这是最符合陶诗气质的吟诵。

吟诵小镇

从钱老那里“毕业”后,杨一终于在离家19年之后回乡了。2011年春天,他在老家消化整理四年所学,还计划将客语吟诵在家乡推广开来,毕竟韶关也是客语分布地之一。终因当时条件不成熟而于2012年再次离家前往大理,在一所幼儿园里开启了他吟诵教育践行者的新身份。用音乐带动文字,让语言变成律动,这就是吟诵,在还是一张白纸的幼儿时期加以熏陶,便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旋律了。所以,在杨一的课堂上,你能听到三岁小儿就开始“燕燕于飞”“将仲子兮”了。

偶尔杨一也会和朋友合作演出。和窦唯、摇滚博导陈涌海合作录制的纯音乐专辑《山水清音图》在2017年面市,杨一负责古琴和箫。多年来,他从未停止创作,重新谱曲了大量作品,《短歌行》《将进酒》《饮酒》……

在西安交响乐团2018年意大利巡演音乐会上,杨一首次尝试将古诗词吟诵与交响乐相结合,演绎了《过香积寺》《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诠释出不一样的东方古韵。此后杨一与西安交响乐团展开了多次合作。今年5月,“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还将在北京、广州等地进行全国巡演。春节过后的这段时间,每晚七点,杨一都会在他的三塘琴书院与乐团连线进行云排练。白天,他则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翁城大腊岭下边玩边学,他随时随地给孩子们领读。孩子们边跑边唱着“搞鸡屎(客语音,觉今是)而昨非”。

十年前回家时的那个想法一直挥之不去——将客语吟诵在家乡推广开来,把大雅之音从大剧院搬进小乡村,尽自己所能延续这一缕文化血脉。

去年腊月二十九,三塘琴书院里举办了第一期音乐文化沙龙。杨一从文字、语言、韵律、音乐、情感等多个方面讲述吟诵之美,以及吟诵教育对青少年的教化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明星村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览室、吉他公社,环境美了许多。颇具文化情怀的翁城镇党委书记陈德道称,杨一是翁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我们支持他以文化人,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吟诵小镇”将慢慢变成“枫丹白露”,希望乡愁能挽留住这个赤诚的游子。

新闻推荐

千年古县新增一张城市“金名片” 翁源城市展示馆即将亮相

本报讯近日,笔者从翁源县相关部门获悉,翁源城市展示馆已进入最后的调试、校对阶段,即将面向社会开馆。翁源城市展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