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力 倾情为民 访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黄桂祥
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韶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精神,表彰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部署下阶段韶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黄桂祥从广州专程赶回韶关参会,并作为全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代表在会上发言。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的探索者和先行者,这两年,黄桂祥又有哪些心得和感悟呢?会后,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谈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问:因为荣登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您的名字和事迹传遍了粤北大地。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的奋斗历程的?
黄桂祥: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乡村出生的穷孩子,很庆幸遇上改革开放时代。大学毕业后回到曲江从基层税务站干起,10年间我历经了乡、县、市、省直机关工作,逐步成长为涉足政研、人文、乡村建设的实践型领导。到省城工作后,工作责任与压力都很大,但心中依然惦念着养育过自己的家乡,反哺和改变乡梓的愿望时时萦绕在我心间。我想这是所有走出乡土、外出谋职者思乡报乡的普遍想法。
诚然,有了想法,关键是落实变现。1996年,我向曲江有关领导和林业部门提议,将罗坑镇申报省自然保护区,从1999年春开始,我带动村民修路、引水和种植山林作物等,尝试了初步的成功,再到2011年初,我发出“一叶成魂,奋发传奇”的呼唤,决心做大罗坑茶产业,为全镇瑶汉村民找到一条永续的产业发展之路,我有幸想到、做到,充当敢啃“硬骨头”的先行者。事实证明,在上下各方面的支持下,罗坑已从市级保护区成长为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坑茶奠定了全镇的产业基础,罗坑成为“广东十大茶乡”,为广东红茶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成绩是汗水、毅力和智慧甚至是挫折的代名词。在乡村工作,我很清楚山林纠纷、利益矛盾等深层问题很容易让人止步,尤其在发展初期,以一己之力撬动全镇脱贫大业,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除了直接面对和融入瑶汉群众外,还要求我必须“本末有序”,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家庭生活、村户协调等现实问题。正是长期历练,使我在回归和反哺乡梓时,能站上高处看得远些,用全身心忧党为民、砥砺前行。
谈创新:巩固成果勇立潮头
问:这些年,罗坑的茶叶产业在您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成绩。但是,我们也了解到,最近这两年,罗坑茶叶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受疫情的冲击影响比较大,您觉得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去打破这个瓶颈?
黄桂祥:乡村振兴没有捷径。不但要有想法、有行动,还要在成绩面前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才能巩固成果、勇立潮头。我这些年的一些努力,验证了这个道理。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罗坑茶进入周期性平台窗口,加上受疫情影响销售受到一定冲击。困难面前,我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热情帮扶茶农渡过难关。一方面,鼓励当地茶企、茶商以创新精神多元化经营,并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尽管受天气限制全镇鲜叶产量下降,但成功保持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按照专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思路,积极帮助茶叶合作社扩建升级为标准茶企,出面争取市场监管部门支持,对10户小茶企参照食品监管要求分步纳入享用SC证范围,努力帮助在营销上遇到瓶颈的小作坊上架流通和网上销售,成为茶区扶贫的一大创新举措。
近期,我又根据多年山林调查和亲手研制特色黄茶的体会,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以超前眼光整合资源,正式在韶关恢复和创新广东大叶青(黄茶)的设想,建议走优质农产品和文旅相结合的路子,持续擦亮韶关乃至广东生态产业品牌。
谈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问:这两年,您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往返韶关和广州,在帮助家乡罗坑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是什么驱使您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黄桂祥: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产业扶贫,不单要有过硬的本领能力,而且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做到亲清两备,忠诚担当干净干事。尤其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更需多读书、多自省、多奉献,努力跳出尘俗束缚,才能提升个人文化理念,才能把事一件件做实做好,才能体现新时代人生的价值。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茶叶生产经营是个系统而链条很长的农林产业。初期为了罗坑茶产业的起步,从规划筹资办厂到配套原料基地、品牌设立、团队组建,再到市场营销、文化打造等体系构建,我都曾不畏辛劳亲力亲为。但在利益面前,我始终不忘初心、分文不取。相反,20多年来,我在垦荒、种苗、修路、恤民等累计捐助了70多万元。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令乡村邻里恐慌,我挤出时间深入其中宣传引导。在疫情高峰之际,我利用周末深夜时间慰问值班人员。了解到防疫物品紧缺时,我毫不犹豫向镇政府和罗坑中学等及时捐赠口罩和消毒物品,总价值达2万多元。为帮助复工复产,我接受曲江区邀请,为当地有关企业牵线搭桥,成功营销7000多万元的待销产品,助力基层“六稳”工作。我想只有这样的操守,才会成为乡亲们的主心骨,才能经得起时间风雨的考验。
乡村之路很美也很长。在广大村民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如何改变村民陈旧、短视等观念,抓住产业兴乡的历史机遇,注入文明、法治、道德因子,建设留得住乡愁、享得了清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依然是摆在我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人面前的任务。
家乡山水养育和成就了我,今后我将继续与困难同行,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相关链接
黄桂祥扶贫小故事
黄桂祥,男,汉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税务局第三分局副局长。
20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家乡产业扶贫,想方设法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子,被誉为“南粤新乡贤”。
黄桂祥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反哺乡梓、倾力投身家乡产业扶贫。从1999年开始,他选择偏僻落后的曲江区罗坑镇林屋村尝试扶贫,先后栽种茶花、杜仲、肉桂等山林作物。虽前期失收受挫,但他没有气馁,通过引荐技术员,指导村民改种易生快长的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树500多亩,3年后喜获丰收,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积累“拓荒”经验后,黄桂祥因地制宜,引导罗坑镇利用连片的山林发展以茶为主的生态产业。他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成立罗坑茶保护开发机构,指导制定茶叶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并纳入“一乡一品”优质农产品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动员当地茶农恢复原有茶山、茶园以及择优扩种茶叶基地共1.2万余亩。2011年3月,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投资2000多万元的广东雪花岩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引入高标准、规范化的管理,成功打造“雪花岩”“猴采红”“天井红”等茶叶品牌。近两年,罗坑镇茶叶生产收入占当地GDP的五成多,茶农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茶叶种植、生产、营销和品牌体系基本形成,举办了5届罗坑茶文化节,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多年来,黄桂祥联系和帮扶重点抚恤对象,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挽救了多个贫弱家庭。为打通罗坑镇山前泥路,他从多年积攒的工资中捐出20多万元,设计修建了一条宽3.5米、长30米的“沉水桥”,并帮助村里从山上引水到各家各户,有效解决通人、通车、通水问题。同时,他指导成立镇经济促进会和村民合作社,为罗坑镇持续发展夯实组织保障。
新闻推荐
曲江区人民医院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模拟演练防疫情 安全防范不放松
演练现场。本报讯演练即是实战,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近日,曲江区人民医院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疫情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