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快对接融入“双区”建设 韶关:努力探索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新路
北江航道孟洲坝水利枢纽。张伟冯兆宇摄
机关搬出去企业请进来,“C”位留给科技产业,韶关将莞韶大厦行政功能全部迁出转为孵化器,腾出最优的地段、最好的场地作为科创空间,发力绿色发展;通过举办首届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韶关)农业招商大会、全市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第十三届穿越丹霞山50公里徒步赛等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系列活动,扩大有效投资,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区位条件优越、工业基础雄厚,作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近年来,韶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努力探索一条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新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谱写生态经济发展新篇章
市区AQI优良达标率达97.1%,全市13个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有林地面积继续稳居全省前列……近年来,韶关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正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韶关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以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牵引,着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谱写生态经济发展新篇章。
立足生态优势,韶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精致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韶关以优质稻、蔬菜、竹子等6大产品为全市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等6大产品为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形成“精、优、特、绿”岭南优势产业廊带,着力打造“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瓶子”。目前,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4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实现县域全覆盖,翁源兰花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兰花销售额超14亿元。新增省名牌产品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打造了“善美韶农”“韶州茗茶”区域公用品牌。韶关的农产品正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老工业城市,韶关落实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3+3”产业培育发展行动,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形成“支柱产业支撑带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良好局面。
随着韶关高新区、华南装备园、“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发展平台和产业园区的提质增效,以及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营商环境持续向好,韶关承接省内产业转移成果明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面加快。去年,该市获评北部生态发展区唯一全省制造业发展较好的地市,被列为广东省数据中心九大集聚区之一。推动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韶钢智慧中心建立了钢铁制造新模式。华南数谷鹰硕数据中心、华韶数据谷等项目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围绕打造面向“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韶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全域旅游“风生水起”。该市加强对各县(市、区)特色旅游资源的统筹,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华南地区生态旅游中心,推进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古驿道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成功举办丹霞山“三大赛事”等系列大型文旅活动,韶州体育公园、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第一动力。基于良好的生态优势,韶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构建更加灵活、更富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能增效。
新年上班第一天,韶关高新区全新发布了“三地六大板块”科技创新孵化载体,一批入孵企业和合作平台签约入驻,将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助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这背后是该市主动作为,把最好的办公场所留给科技企业,加快科技产业发展的不懈努力。前不久,韶关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将原本位于莞韶大厦内的韶关新区管委会搬迁至原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内,为企业腾出了5545平方米空间转为孵化器,众创空间、路演室、中小企服务中心等配套齐全。
事实上,近年来,韶关加快推动韶关高新区和韶关芙蓉新区融合发展工作,特别是大力推动韶关新区去行政化、去机关化,把新区的职能转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上来,集中力量打造承接“双区”产业资源、发展高端特色产业主阵地,打造对接“双区”的重大平台。
为加快打造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劲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集群,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韶关市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等政策,对大型骨干企业争取到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按获得经费的30%予以支持;对引进重大科技平台、项目及科创人才成果在韶关落地,每个项目每年补贴最高1000万元,连续5年予以支持;对落户韶关后认定省级、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300万元、800万元奖补……
政策加持之下,企业创新动力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年,东阳光“高能量安全快充型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1000万元支持,利民制药厂“参芪扶正注射液上市后系统再评价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2020年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3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6家,R&D投入占比达1.45%,位列粤东西北首位。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高校在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释放发展持续动力
韶关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内陆腹地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韶关“八高四铁两航”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高铁1小时到达珠三角、公路3小时通达湾区、千吨级船舶直达海港、丹霞机场即将建成起航。融入“双区”建设,韶关有着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
抓住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契机,近年来,韶关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为稳增长、优结构、拓空间、促循环提供持续动力。
韶关是北部生态发展区河流总长和通航河流最多的地市,发展内河港航优势明显。进展顺利的韶关港是广东省地区重要内河港口之一,是韶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补齐韶关水路交通短板,韶关认真谋划内河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绿色、智慧、安全的现代化港航体系。去年11月,北江航道“五改三”扩能升级项目顺利完工,千吨级船舶可从韶关市区通往珠三角,直达港澳,通航时间大大缩短,成本大大降低。为促进北江航运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智能港航,韶关市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韶关市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共建广东省内河港航发展研究院及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协议》,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正式成立,围绕韶关大力发展的物流、交通、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设计优化和成果转化工作,发挥高端创新平台支撑作用。
重点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韶关形成了“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续建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良性发展局面。韶关机场全面动工,韶新高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乌石综合交通枢纽、白土作业区、雄信高速等项目进展顺利,韶州大道全线合龙。韶关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花拉寨填埋场二期等基本完成,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500千伏犁市输变电工程、三条天然气主干管、南水水库供水工程等扎实推进。
开局“十四五”,韶关将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对接融入、错位互补,坚持以“四通三抓”高质量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韶关发展新局面,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韶关贡献。撰文:潘俊宇沈明礼蔡仁银
新闻推荐
去年11至12月韶关市26项工作获上级表扬 聚焦重点领域 谋深谋实各项工作
扫码查看获表扬名单本报讯记者昨日获悉,2020年11月至12月,韶关市有26项工作因成效突出获上级通报表扬。市委、市政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