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项目再获国家级大奖 专家建议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复制推广
南粤古驿道的丰富内涵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图为韶关梅岭古驿道。资料图片
扫码观看视频
近日,在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这一国家级重磅奖项中,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及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项目斩获一等奖。
南粤古驿道是中华文明联通世界的孔道,是海外侨胞家国情怀的纽带,更是遍布广东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通过一段段古驿道,广东在与历史对话,也在与世界对话。
经过五年来的保护修复,广东推进了1200多公里重点线路、588个重要节点建设,重点线路网络覆盖全省18市31县(市、区)。过去五年,广东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中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未来,南粤古驿道的丰富内涵,仍将为广东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继续提供助力。
南粤古驿道有了新的角色与使命
尽管社会发展的时空逻辑在不断改变,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古驿道仍“气场十足”。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推动者们及众多业界专家看来,这项工作意义非凡。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更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这次评奖中,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曾宪川作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牵头推动报奖工作。
曾宪川表示,通过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修复,不仅能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更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响应创建“文化强省”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
作为本次评奖的专家评委之一,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理事长,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邱衍庆也认可这种观点。“南粤古驿道能够迎合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的许多战略部署比如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是民生工程、生态工程等结合的典范。”
作为项目审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高度评价南粤古驿道的历史价值:“物理空间是不断重复利用的。南粤古驿道是帮助我们了解岭南历史的基础设施。透过古驿道,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在他看来,南粤古驿道作为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可以像“项链”一般,将沿线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串珠成链,达到的效果将远超局部相加的总和。
当下,广东正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着眼“十四五”,南粤古驿道有了新的角色与使命。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守住底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往往容易忽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就是通过保护好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守住这条底线。”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编制负责人、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唐曦文指出。
“"规划"二字,既是期许,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的安排。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实际上也为今后发展寻找合适路径提供了方向借鉴。”唐曦文说。
“三师”的“三”已成为多的象征
“我们做规划时切实结合沿线居民的真实需求,做好"古驿道+"中加号以后的内容。”同为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编制负责人,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山分院院长田中认为,这是近五年来,这项工作迅速吸引大量支持者、参与者的重要原因。
要如何找到并精准对接古驿道沿线民众的真切需求?另一位重点线路编制负责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一所副所长林善泉介绍,古驿道保护活化过程中用上了大数据“黑科技”。“结合民众最关心的一系列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在此基础上选定一条真正可以发挥带动效果的线路。”
事实上,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的理念不断更新,开创了不少新模式。
南粤古驿道遍布广东,时间、空间跨度大,如何因地制宜保护修复?为此,广东全面梳理历史上驿道修建过程中的工艺、材料、形制,制定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明确26种古道修复的典型做法,规范施工图表达,确保重点线路修复的质量和效果,形成“历史研究—指引先行—规划设计—落地实施”的整体工作体系。
“比如,我们在珠海古驿道的修复过程中,挖掘了本土古驿道的各种形制并进行矢量化,打造成图集形式,由此保障古驿道修复的原真性,做到修旧如故。”项目专业负责人、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规划设计所所长欧阳依妮表示。
项目特聘顾问、珠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黎映宇介绍,修复过程还邀请了古驿道所在地掌握传统工艺的匠人深度参与。“不仅确保了工艺原滋原味,也带动了这部分人群的就业,为他们发挥工匠精神提供舞台。”黎映宇说。
发动民众广泛参与是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的另一大亮点。最初,以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为代表的“三师”专业志愿者深入广大农村、走遍了南粤古驿道。经过几年时间,曾宪川等人惊喜发现,“三师”的“三”已成为多的象征。除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有不少设计师、教师、历史学者、运动员、艺术家、学生等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
“学生们都在惊叹原来古驿道上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历史沉淀,这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新奇的。”重点线路编制负责人、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雪梅告诉笔者,很多学生一踏上古驿道,就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主动参与保护工作中。
用好载体向世界讲好广东故事
五周年显峥嵘。展望未来,要如何进一步增强南粤古驿道的生命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陈雄表示:“南粤古驿道项目主题明确而独特,保护工作覆盖面极广。目前所采用的政府主导+"三师"下乡专业力量参与、调动多方资源的模式十分值得复制、推广。”他建议:“要持续加大运营维护的力量,真正将古驿道用起来。通过重点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重要节点,点线面结合丰富古驿道的内涵,充分发挥古驿道对沿线资源的整合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而在唐曦文看来,挖掘、展示、植入和运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几年里,南粤古驿道沿线开展了深入的人文历史资源挖掘工作,依托南粤古驿道打造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经成为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重要空间载体。
唐曦文认为,接下来可以加大对沿线自然资源的挖掘力度。在对沿线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做好展示、植入工作。一方面,构建更具互动性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展示、体验空间;另一方面,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活动植入古驿道沿线。
当然,这也对全省各地相关部门的运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未来长远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及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也需要同步提升古驿道所在地的服务、管理能力。”唐曦文表示。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可以说是规划类型的一种创新。经过多年探索,广东省将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的经验成效进行总结,提炼出修复指引等一系列成果,并已初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通过这一次评选,社会各界能更多关注到南粤古驿道。”邱衍庆认为,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模式有很大潜力进一步向全国推广。
他建议,对于目前已经打造好的古驿道,要继续做好维护,提升服务品质,以适应未来更多游客的需求。“南粤古驿道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载体,要继续用好这一载体,通过进一步的梳理、提升,打造出更多古驿道主题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等产品,向世界讲好古驿道故事。”
“为了讲好古驿道故事,这次报奖我们灵活运用图表与数据,跳出项目规划本身,生动呈现古驿道保护工作的综合社会成效。”回忆起组织报送材料的过程,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鹏说。
“广东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将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推动,这种模式及态度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安徽徽杭古道的保护也有借鉴意义。”评审专家之一、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姚本伦评价,“在本次评奖中,南粤古驿道项目采取了开放联通、系统推进的方式,生动呈现了整个项目多方面的综合成效,这是一大亮点。”
中国城市规划师协会会长唐凯曾于2017年担任《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专家评审组的组长,一直高度关注南粤古驿道。“南粤古驿道项目在规划类型、理念、方法等方面都是创新和示范,项目获得全国专家评委的关注、赞许,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唐凯说。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也表示:“南粤古驿道活化是中国区域性整体保护和协同发展的创新性实践,更是世界驿道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作为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推向国际;通过对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模式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内和国际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树立学术典范。”撰文:黄叙浩陈别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笔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为打破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壁垒,韶关市自去年起启动工程领域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