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韶关市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韶关日报 2020-12-19 09:23

为了解韶关地区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和素质状况,掌握教师、校长的培训需求,韶关学院组织专家团队与韶关市教育局合作,对全市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全市15584位中小学教师参与网络调研,遴选4个县(市、区)16所中小学开展实地调研。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教师专业精神方面

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问卷显示,64.2%认为自己符合“工作热情、认真负责、情绪饱满”,30.3%认为自己基本符合。

教师的工作效能感不高,44.9%认为社会影响大于学校影响,有接近10%对于学生教育缺乏信心,课堂上放弃学习基础较差和厌学的学生。

教师自我认识水平问卷中,只有13.5%选择清楚职业角色的定位并具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观察、判断与评价能力,65.2%选择基本符合。说明职业定位模糊,对自身专业发展缺乏判断能力。骨干教师在工作效能感和角色定位方面明显优于一般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

大多数教师理论上接受课改的理念,但行为错位。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书本和考纲,眼中很少有学生;课堂上以知识点为核心,很少挖掘知识所蕴含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灌输方式进行;很少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满堂灌、记、背、考仍然是课堂主旋律;忽视过程性评价,没有学生知识、能力进阶发展的思考;部分教师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固定、单一;师生关系和谐,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很难了解学生,不能对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致使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思维的习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较低。

(三)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方面,52%认为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符合要求,对教材把握比较好。但课堂观察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不理想。课堂观察得分66.7-90不等,平均分数82.0。说课中的教材分析,平均得分74.8。长期坚持校本教研活动的学校,教材分析平均成绩为81.3,而不能经常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学校平均得分只有66.5。

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一般教师平均得分为79.0,骨干教师为83.33。

大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达到任课基本要求,但普遍缺乏处理教材的能力,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能有结构地描述教材内容,更不能领会蕴涵其中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教师不能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将无法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方面,问卷中只有63.5%的教师能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66%的教师能随时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只有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面临社会影响和学生日益发展的自我意识等变化,缺少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有效方法,青年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教师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大部分教师能积极探索、投入教学改革,但普遍缺乏学习心理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对各种教学模式缺乏理性分析,只能模仿,导致效果不理想。

多数教师分析教材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策略选择方面多为零散、偶然的知识,案例性和程序性知识不足,教师形成了关于教学策略的默会性知识,但这种知识不利于传播,对周围教师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接近60%认为自己能够依据学情设计教学目标。50%以上认为自己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且效果较好。20-30岁年龄段教学活动设计得分只有74.33,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在教学设计水平实地观察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教师平均得分分别为:81.5、75.3和82.1,说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教学实施能力方面,一般教师平均得分78.7,骨干教师平均得分为83.0。教学实施水平实地观察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教师平均得分分别为:79.7、73.3和75.0,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策略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初中教师死盯考点,课堂气氛沉闷。

3.教学评价能力方面,多数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存在困惑。问卷调查中出现一般教师自评得分(96.3)高于骨干教师(79.0)的现象,说明大多数教师并不理解什么是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4.五项教学技能水平方面,小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和提问追问的能力较差。部分教师不能使用儿童易懂、简练、逻辑清楚的语言传递信息,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5.学生管理能力方面,对于班主任工作,一般教师平均得分74.0,骨干教师平均得分80.7。多数教师感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困惑,尤其是大量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问题。

6.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90%以上的教师具备运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50岁以上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与其他教师存在着显著差异。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方面,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低下,小学最为突出。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相当一部分还不具备获取课程资源的渠道和能力。

8.研究意识与能力方面,问卷显示70%的中小学教师参与过教育研究课题。但实地调研发现对教育科研感兴趣且积极参与的只有10%,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的掌握严重缺失。

影响教师队伍状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政策与制度因素。“强师工程”的实施使教师数量、结构得到充实和优化,提高了教师待遇,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政策的实施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够,仍存在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学科领军人物严重缺失、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

2.专业培训与理论因素。教师培训中,国家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成长规律类的理论应用不足,培训者缺乏对成人学习规律的认识和对培训对象学习需求的了解,理论上的缺失,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的专业培训处于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县(区)缺乏专业培训队伍。

3.学校组织与环境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校长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很大相关性。校长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都缺乏明确、具体的思路。“不探究的、个人主义的和压制性的、缄默的”学校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存在,表现为教师不会反思、不愿反思。

(二)内部因素

1.教师的认知发展。教师的自我认知指的是教师要知道自己处于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上,不同的教师生涯阶段大体具备了类似的职业特征,明了这些阶段的特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调查中发现,认知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比例偏低。

2.教师的动机发展。动机是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成就感、良好的同事氛围等等都构成了教师发展的动机。对样本校教师发展动机(发展潜力)评估,动机发展比较强烈的教师只占27.6%。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及时补充缓解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化的问题,增加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所占的比例(10%-15%为宜),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及奖励等倾斜制度,增加农村初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20%-25%为宜)。

制定系统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力求设计、实施、监控与评价一体化。保证培训经费逐年增加,突出解决教师在立德育人和能力为本的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二)分层分类,量身定制

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设计适应期教师轮训、发展前期教师轮训和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培训;建立配套培训和延伸培训、本县教研室指导下的培训和校本培训渠道,利用好高校资源、网络资源、省内外优质学校资源和海外培训资源。

多形式培训,适应期教师轮训适合于“讲—摩—练—测—用”;发展前期教师以工作坊的形式比较合适,辅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发展后期以名师工作室和外出考察等形式为宜;在教师工作量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设计“影子”培训等跟岗学习。设计整校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联合,为学校发展量身定制“教师发展学校”等。

(三)以点带面,专家引领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学科和学段均衡的骨干教师队伍。另外,通过专家引领,重点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城镇薄弱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培训能力建设”四大工程。

(作者:韶关学院调研组黄华明黄德群等)

新闻推荐

“金鸪鸪”助力文明实践传遍瑶乡 韶关市一志愿服务项目获全国银奖

本报讯近日,韶关市参加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传来喜讯,乳源参赛项目“金鸪鸪”——瑶汉文艺帮扶共建志愿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