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发展保护对策

韶关日报 2020-12-12 08:48

乐昌市位于广东省最北端。最早在秦汉时代,乐昌已是中原岭南商贾往来的通衢,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各族人民频繁的交流,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相互交融,逐渐演绎出了以戏曲、山歌、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形式为主的地方特色文化。

乐昌花鼓戏是广东汉族民间的小戏剧种,是广东地区13个剧种之一。源于乐昌、因表演时跳花鼓唱小调,俗称“唱花鼓”或“调子戏”。乐昌花鼓戏的出现,最早可考的文献记载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乐昌县志·风俗》,是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出的灯彩歌舞——“踩矮台”,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清朝时期,乐昌花鼓戏流行于三溪、坪石等北部乡镇。近年来,作为传统戏剧,“乐昌花鼓戏”在2012年入选了《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昌花鼓戏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将从表演的艺术特征和发展传承进行探讨。

乐昌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征

乐昌花鼓戏剧目原取材于人民的劳作过程、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表演者多为一丑一旦,这些剧目运用当地的民歌、丝弦小调、歌舞伴奏曲等演唱一些民间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男女相悦故事。后来随着剧种发展和外来高台大戏影响,出现了题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大中型剧目,如《柴姑记》《张春打楼》等。乐昌花鼓戏表演艺术有山歌风的特点,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流畅,语言幽默诙谐,演唱方言为乐昌坪石镇的官话。其唱腔分正调、小调、路调三大类,以南、北路作区分,采用曲调连缀形式,辅以某些板式变化,在唱法上有独唱、对唱、接唱、齐唱等形式;主奏乐器有调胡、花鼓、堂锣、钹、唢呐等。

一、花鼓戏的调式调性特征

乐昌花鼓戏原有几个基本曲调,用于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然而随着复杂戏剧情节的变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要求,原始的曲调变成了适于表演不同节奏、不同情感以及不同演唱形式的曲牌。例如正调以走场腔和川子腔曲调为基础构成主要唱腔。走场腔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偶有徵调式出现,其结构有“呼应式”“三句头式”“四句式”和“综合式”四种,正调经常运用这种起承转合的形式。花鼓戏中的走场腔常用腔调有出门调、走路调、路程调、进门调等。川子腔就是川调,源自民间的分节歌,属上、下句句式。川子腔包括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四种。通常,在尾腔加入锣鼓伴奏的“大稍腔”称为“落板”。而小调相对比较单一,包括了地方小调、江南小调和对子小调。

乐昌花鼓戏的曲调具有板式的特点,板式有一流、二流、三流、哭头板、散板等。常用曲调有四川调、劝夫调、劝妹调等,在行当中具有各种唱法,其唱词是以乐昌坪石镇的方言为基础,旋律节奏也是变化的,例如一些旋律的加花、转调等。

二、乐昌花鼓戏伴奏音乐的特点

花鼓戏的伴奏音乐包括了串子音乐、牌子曲和锣鼓三部分。串子音乐由民间灯彩歌舞的伴奏曲以及民间小调组成,多作为间场曲使用。牌子曲指民间八音班的吹打牌子和兄弟剧种的一些伴奏牌子。而锣鼓的套子主要由传统的“闹台”锣鼓组成。套子可以分为单点子和复点子两种。

乐昌花鼓戏传统乐队一般共5人。可分成文场和武场。文场一般设头弦、二弦(兼月琴)、唢呐(兼笛子)各一人。唢呐用来吹奏过门,调胡用来托腔。文场的乐队一般俗称“左场”。武场则设鼓师、大锣(兼饶钹)、小锣各一人,鼓、锣、钹用来衬托,武场乐队称“右场”。主奏乐器有调胡、唢呐、花鼓、堂锣、铙钹等。

三、乐昌花鼓戏的戏剧性和规范性

乐昌花鼓戏的传统表演程式有旦角的踩台、丑角的跳加官、矮步、扇花、耍彩巾等。旦角和丑角均由一人表演,而丑角一般安排在旦角表演之后。乐昌花鼓戏的矮步叫走侏儒,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耍扇花、舞彩巾等表演程式,它们都各具特点、规范和套路。乐昌花鼓戏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乐昌花鼓戏的发展传承方式

音乐文化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存在的特殊性,我们虽然可以利用乐谱、音响来记录音乐,但却无法再现与音乐文化相联系的人文与物质环境。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生命的,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乐昌花鼓戏的传承方式是对戏曲唱腔、表演程式等技艺的传承。只有通过人与人的动态传承,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乐昌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乐昌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的成功之处

随着花鼓戏小戏种的出现和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化,腔式腔调逐渐多元化。其传统剧目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近几十年来,工作者先后挖掘、整理、演出了《打鸟》《卖杂货》《南岭春雷》《望水村轶事》等剧目;收集、汇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和唱腔音乐资料。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和舞台美术设计人才。在2016年的广东省第八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上,本届花会仅设一个小戏金奖落在了乐昌花鼓戏《树正影儿斜》上,这是乐昌花鼓戏传承发展中成功的一面。

二、乐昌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乐昌花鼓戏也经历了诞生、兴起、繁荣、衰退、繁盛的过程,时至今日,又面临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老艺人的退休,年轻艺人的调离,导致乐昌花鼓戏后继乏人,加之乐昌花鼓戏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无法吸引更多观众,剧团萎缩,造成乐昌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使其发展和传承不能顺利进行,这是乐昌花鼓戏发展与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

振兴乐昌花鼓戏的有效途径

要使乐昌花鼓戏在地方戏曲艺术中重新焕发生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构建乐昌花鼓戏的抢救、保护体系,加强戏曲人才的队伍建设

乐昌市的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士对濒临失传的花鼓戏剧本逐一建立档案,对表演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有条件的应制作教程。同时,对群众基础深厚、艺术性、观赏性都比较强的戏曲曲目,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培植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完善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保障机制,为青年演员提供演出机会。

二、明确思路,打造精品剧目,多种手段展现乐昌花鼓戏的艺术新貌

乐昌花鼓戏要大胆借鉴兄弟剧种的发展经验、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与时俱进的艺术手段,积极改革和发展,使之既具有地域的本体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对各剧种的声腔结构、主奏乐器深入了解,选择有助于强化并展现自身特色的内容,让外来的艺术与传统共存共荣,最终求得花鼓戏艺术的更大发展。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搞好群众性花鼓戏文化的创建活动

振兴乐昌花鼓戏,不仅要做好剧种、曲目的抢救、保护和改造、创新工作,还要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把地方戏曲的普及融入群众文化的创建活动中,借助送戏下乡、戏曲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加大对花鼓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是其顺利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乐昌花鼓戏作为粤北戏剧小剧种,在戏曲、音乐、民俗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对乐昌花鼓戏在传承和发展中的成功之处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希望进一步深入挖掘粤北花鼓戏的艺术价值,加强保护与传承的力度,扩大花鼓戏的覆盖面和在社会中的推广力度,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使乐昌花鼓戏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作者单位:韶关学院音乐学院)

新闻推荐

城中村综合整治火灾隐患曝光

2020年5月,韶关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韶关市城中村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旨在通过综合治理,逐步解决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