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危亡,书生拔剑南天起(一)
熊飞画像。
熊飞墓始建于南宋。风儿摄
文天祥在伶仃洋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豪情。袁崇焕在北京留下了“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义胆忠肝。同为千古名臣名句,一个空灵淡然,一个心存不甘。究其原因,概是文丞相已然鞠躬尽瘁,袁督师却还“出师未捷”。
东莞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地方。大多数时间里,因地理位置优越,东莞人读书、经商、打鱼、种地……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然而每逢国家危亡关头,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不计人生荣辱,不计身家性命。有意思的是,这些挺身而出而成名将者,多为文人。如《影响中国的东莞人》所录,可纳入武将序列的袁崇焕、张家玉、蒋光鼐等,其实都是文人出身。
当然,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无论阶层,如林则徐招募的水勇,多的是疍家人;再比如抗战期间,纵横岭南的东江纵队,更是汇聚了“耕读渔樵”各阶层之慷慨之士。
“东官自是英雄地,熊氏将军首建威。”屈大均《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其一)首联犹如判语,定义东莞,定位熊将军飞(东莞,东晋时曾称“东官郡”)。熊飞的一生,似乎只有一年。不对,一年中的几个月而已。宛若流星,来得急,去得快,炫彩夺目。
熊飞(?—1276),广东东莞人。有武略,善骑射。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春,以布衣身份起兵勤王抗元。时文天祥经略江西,熊欲往投,被元将黄世雄所阻困,兵溃。熊从水路遁返东莞。后端宗遣赵溍为广东制置使,熊飞举兵响应。元将黄世雄、梁雄飞入莞城,遣姚文虎领兵攻击熊飞,姚文虎焚熊飞旧居,熊与姚大战于铜岭,斩姚文虎。黄世雄、梁雄飞等退兵。
同年六七月间,熊与新会令曾逢龙会师于广州,诛元通判李性道,并迎制置使赵溍入驻广州。未久,熊与曾又进克韶州。元将吕师夔、张荣实率兵南下梅岭,赵溍命熊飞、夏正炎为将,与曾逢龙、刘自立领兵北上御元军于南雄。十月,在大庾被吕师夔统军打败,曾逢龙阵亡,熊飞退保韶州。十一月十四日,元兵抵韶围城,熊夜出劫营不胜,夏正炎中箭死。熊飞日夜督兵登女墙守城,二十一日刘自立开城门降元叛宋,元兵鼓噪入城,熊仍取民家桌椅为屏障堵巷口力战,终不支,于兵溃之际投水自溺而死。
比较容易查到的关于熊飞的载述,大体如此。然而,就是这短短的文字,也足够荡气回肠:义无反顾、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看这生平,不禁会想,熊飞到底活了多少岁?1276年以前都做了什么?难道是天天练武吗?
题目定为“书生拔剑南天起”莫非得打脸?其实不然。“有武略”跟“有神功”不是一码子事。“文韬武略”,足以证明熊飞是个读书人。
熊氏宗亲网站有文称“熊飞出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正月十五日,字翼之,号花溪,他的曾祖父熊绅、父亲竹侣均系务农为生。熊飞幼年好学,勇略过人,长大后娶东莞白马乡士绅李用之女为妻”。若此能为据,熊飞起兵时已然44岁,早已过了斗勇好狠的年龄。
欲了解一个人,看他身边人即可。白马乡士绅李用何许人也?清高得要命,著名的理学家,拿科举不当回事儿,闭门读书近30年,喜欢教书育人。就这倔老头,您一没文化农民想娶他的女儿,恐怕还真有点难度。
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东莞李竹隐先生,当宋末,使其婿熊飞起兵勤王,而身浮海至日本,以诗书教授,日本人多被其化,称曰夫子。比死,以鼓吹一部送丧返里。至今莞人送丧,皆用日本鼓吹,号过洋乐,乐人皆倭衣倭帽以象之。”熊飞殉国,老先生便以“不食元粟”流亡海外传播文化,81岁逝世时,日本举国哀痛。据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东莞人出殡,用的还是雄壮响亮的“过洋乐”。
跟李用老先生一样鼓励支持熊飞起兵的还有赵必。这赵必也是身居东莞的大文豪,宋太宗十世孙。劝熊飞起兵拥戴宋室抗元,捐助钱财充当军费……最夸张的不是他出身多么高贵、当多大官、著多少书、写多少诗,而是跟其父亲是同榜进士。
再看看他的战友。
《广东新语》载:“保昌有丘必明者,宋咸淳中进士也。德祐丙子,与东莞熊将军飞力拒元兵于梅关,战败被执。死之,白血飞流,无涓滴红者。其后文丞相遇害,颈中涌白膏,直喷数尺。忠臣之死,每有奇异若此。”“白血”是风闻,记录下来的是屈大均感叹的文人风骨。
而熊飞的另一个好朋友,南宋诗人李春叟也很值得一提。他给熊飞写了首诗,《送熊飞将军赴丞相麾下》:“龙泉出匣鬼神惊,猎猎霜风送客程。白发垂堂千里别,丹心报国一身轻。划开云路冲牛斗,挽落天河洗甲兵。马革裹尸真壮士,阳关莫作断肠声。”这个东莞人也非同寻常——“元兵欲攻东莞,春叟乘舟往谒其帅,以死争,遂止。”
屈大均对熊飞将军很是顶礼,《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诗有三首,其二云:“书生此日思酣战,男子由来举大名。不是将军起铜岭,谁令丞相有金城。十年缟素君王泪,一片壶浆士女情。血染榴花红不尽,溪流时作断肠声。”相隔400年,诗人唱和,依稀杯酒间。
而在《广东新语》之“坟语”篇,屈大均写道:“榴花塔,在莞之桐岭,其乡曰榴花,因名塔曰榴花塔。乡为宋义士熊飞起兵之地,尝大战歼元兵于此,阴雨中,时闻金鼓之声。塔下为花溪银塘,有巨石,飞自刻"花溪银塘"四大字,乱之复整。”
屈大均只提榴花塔,不提熊飞墓。而我们拜谒榴花塔下熊飞将军墓,适在阴雨中,确有铮铮战鼓之鸣。若非国家危亡,熊飞很可能坚守“耕读传家”,不官不仕,默默无闻。时势使然,熊飞不得不挺身而出,抛洒一腔热血终成英烈,青史标名。
(文、图摘自《风物中国志·东莞》,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一我俯身去看炉膛,里面塞的是一截圆木,着得正旺,火焰又红又亮,四处弥散着略带点焦味的木香。共有四个炉膛,都在红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