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的兴起与湮没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绘制的《韶州府城池图》,仅标示了韶关城内的街道,没有标示韶关城外的街道,故而当今很少市民知道韶关城外的老街古巷。
笔者在韶关土生土长,由于家住西河,对市区的街道不大熟识,直到1962年,到百年东街搜集民间故事,才发现韶关古城的“青来门”(今风采路东街口,俗称“新东门”)至“迎恩门”(今东堤横路东街口,俗称“东关”)城外之间的浈江沿岸,建有一条保留完好的古老街道,相传是取其“宁做太平犬,莫作乱世人”的意思,定名为“太平街”,街中保留多间清代建筑和商铺。我在与世居太平街的老一辈交谈中,追溯到太平街兴起的历史渊源。
明、清两代科举不录取“疍民”(指以船为生的水上居民),是由于他们身份特殊,封建统治阶级蔑视,陆地居民歧视。上行下效,县城的学堂不必说,就连乡村的私垫都不招收水上人家的子弟进馆读书。
当时的韶州官府不仅恪守朝廷律例,认为生活在船上的船民是“贱民”,还明令禁止疍民进城,这样一来,城内和外来的一些善于经营的商人趁势而起,纷纷到城外的江岸建屋开铺,经营粮食、油、盐、百货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周围船民都登岸购买,街上生意兴旺,逐渐发展成为一条热闹繁荣的商业街。
韶关浈、武、北三江的疍民和我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同样崇敬信仰“护航女神”——默娘,尊称“妈祖”“天后娘娘”。韶关原有一座“天后行宫”,建在“城北凤翅角”(望京门西侧的城墙处)。他们不能进城,只能在城外观望而不能登临城上去朝拜天后娘娘,伤感不已。于是,他们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出来主持筹集资金,择定良辰吉日在太平街北端的“迎恩门”渡口建造了一座“天后宫”,供奉天后娘娘的神像。自从建造了天后宫,那个渡口就叫“天后码头”。天后娘娘有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出生诞)、秋(农历七月初九是逝世诞)二诞。三江水上人家,虽然船艇分散、难以组织,但都不会忘记天后娘娘的“二诞”。每年在天后娘娘春、秋二诞那天,预备好公鸡、鲤鱼、猪肉、糕点、水果、香烛、纸钱、鞭炮等祭品,纷纷将船艇停靠在天后码头,举家登岸,到天后宫朝拜天后娘娘,祈求天后娘娘保佑他们船艇航行顺利、一家老少平安。平时,若家中如有灾难或疾患病人,也备好祭品去天后宫拜谒天后娘娘,祈求天后娘娘消灾解难或助病者早日恢复健康。天后宫的鼎盛现象,大大增添了太平街的热闹气氛。
民国中期,国民政府拆城墙,拆建环市马路,再没有城内外之分,太平街紧密连结民权路(今东堤中路)。此时,“三江”疍民可以自由进出市区。浈江疍民舍近求远,逐渐不再到太平街购买物品,太平街的商铺便相继迁走,变得冷落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三江”疍民大都上岸就业。浈江有部分疍民迁到太平街安家落户,太平街的水陆居民之间完全消除了过去水陆不认亲、不通婚的陈旧观念的隔阂,团结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努力维护街道治安和环境卫生,创建名副其实的“太平”文明街。2007年,太平街因市政府改造旧城区而全部被拆除,从此便销声匿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市区一七旬老人在事故中受重伤,幸得警医联手及时相助,才使得老人转危为安。是日11时许,市公安局浈江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