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周所墟

韶关日报 2020-11-15 06:40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一直觉得王维这首《渭川田家》用来描述周所墟也很贴切。20世纪80年代,南方日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当看到荷锄回家的农夫、晚归的牧牛、听从爷爷奶奶召唤在石头街上奔跑回家的顽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了这首诗。

据史料记载,周所墟成市于清乾隆初年,那时始兴木材业贸易繁荣兴旺,从江面窄小急流而下的清化河上游走出来的木排,走出凉口峡口来到江面宽阔的平原地带周所地域后,极需要重新编集整理,才能成批地放运到广州珠三角地区。清化木头名声大噪,生意更是繁荣,官坝墟因之兴旺发达,而形成了早期的墟集,即现周所墟南端“墟头巷”形成了最初的墟集雏形。当时的服务主要是提供船工及排工饮食住宿。至清乾隆三十六年,由张姓人氏张纯全、张儒光及湖芳村门首王大猷3人捐资出力,呈禀县衙准予官坝成墟。因在周所地域范围,之后随时间推移人们习惯上叫周所墟。

“四季辛苦为钱忙,不计量,伤痛忘。富贵荣华,到老难企望。衣袖空空妹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青春曾舞"墟头巷",滔水欢,酒酣狂,一时性急,换来一耳光。已今勾起那个事,半边月,只影凉。”从这首《江城子·墟头巷船工》词中可窥见当时墟集之初“墟头巷”的繁荣。船工、排工的生活无奈、放荡,到老了仍形单影只的凄凉。

周所墟位于始兴县城南镇东南部,东边紧邻清化河,县道344线在周所墟南边经过,从周所大桥跨过清化河与省道244相接,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如画。

每一个到过周所墟的人,都感觉心旷神怡,给人一种历史厚重、历经沧桑的感觉。在民居墟中心广场上有两株巨大的古榕树,南面还有建墟时同建的戏台,戏台坐南朝北,是一座三面开口伸出式的古戏台,戏台正中有“鉴观台”台名,两边有副对联:“鉴古来得失兴亡吾辈当着眼;观今世是非成败走马揭台前”,正面台柱上的对联则是“坐前排也好坐后排也好总要新色戏文;看得出莫吵看不出莫吵应持静观态度”。

现今戏台是失火之后于1964年重修建成。

榕树庇护着看戏的人,也庇护着来往的人,遮挡了烈日,遮挡了狂风暴雨,予人以平安,也快乐了不知几代孩童的梦想。周所墟的街是石头街,全部由河卵石铺就,经过岁月的打磨斑斓油亮。四周的木铺板门墙,黛瓦的古墟店居,还有门前的鸡狗嬉闹,在共同演绎着一部醉人的天籁。

不知是有了戏台才有了演唱的故事,还是有了故事才多了台上的表演,自有了戏台之后,台上台下、墟内墟外演绎着更多的故事。

周所墟的北面有一座清凉寺,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改建成了学校,现仍存于清凉寺旁的一座宝塔叫“清凉塔”,该塔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平面呈六角形。有一个传闻,大炼钢铁时,当地干部就地取材,拆塔砖建炼铁高炉。拆了塔顶后,因塔身难拆才保留了下来,塔内木质构件却因残塔顶上有很多鸟巢,有一少年爬上塔顶取鸟蛋时不小心从塔上掉下。人死后,死者家人把痛恨转移到宝塔身上,点燃了一把大火。现残塔高七层约27米,塔基边长5米,底层内径2.5米,外径3.1米。塔身自上而下逐层收缩,每层高度匀称递减,塔六面有拱门,可分别瞭望四周。

宝塔虽经火烧,仍坚强地矗立着,她的每一层、每一块砖都在见证着历史、诉说着她的快乐与悲伤。她见证了民不聊生,也见证了祖国从衰弱走向强盛的时光,她似乎感知到创伤正愈合,她或将以新的面目、完整的身姿、更挺直的腰杆、永不言惧的精神,见证辉煌时刻的到来。

墟的东面,是一条从南往北哗哗流淌的清化河,她滋养丰润着万物,激流走出凉口峡口来到周所墟地域,至此江面宽阔、流水平缓、水色至清至柔,是夏季、秋季时人们天然的浴场。春天的河畔最早变绿,在西岸的绿色长廊中,总有几株伸展出来的争春桃花,点染得分外夺目,那红艳艳、粉嫩嫩的色彩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周所墟青春年少时的风采,吸引了无数的风流才士。如今江水浩浩荡荡仍向北流,夕阳的温暖撒在大地上,江面上跃动着粼粼波光。站在周所大桥上,仍能享受到凉口峡口吹过来的山风,清凉、清净、怡心、滋润,能除尽满身的风尘,抚平躁动的心绪;站在江边看白鹭与落霞齐飞,沉静地看着夕阳,夕阳让你看得红了脸,缓慢地躲进了水中,在这一刻,这天、这地、这水、这人,组成了一幅永恒的水彩图画,宁静与清新,远离了市侩,远离了烦躁,感受不到现代的气息,有的只是淳朴的民俗墟居风情。

周所墟如今显得寂静,显得原始,岁月苍老了物景。缺席了与时俱进的繁华,因之便没有都市的热烈、人情的冷漠,没有浮躁与狂妄。周所墟如一壶窖藏了数百年的老酒,值得你细心品赏,去感受她的馨香、醉人。

新闻推荐

始兴的柿子红了

本报讯中秋刚过,秋意渐浓。始兴县江口总甫的一片山坡地里的柿子开始熟了,成了秋季时节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一位来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