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历史观鉴当今 从乳源纪实文学新作谈历史纪实的写作

韶关日报 2020-10-07 07:42

有一个观点认为,纪实文学(也称报告文学)是伴随世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代产生的,以《震撼世界的十日》为起点,美国作家里德在1919年,通过亲身经历,真实报道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实况。二战后,由于工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历史性事件的丰富,人们参与历史活动的热情高涨,纪实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后现代的今天,纪实文学热经久不退,经典的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纪实文学(西方通常叫非虚构写作),从微观到宏观,多元多方面精确反映了五彩斑斓的当代世界,它的面貌与现实生活的现象与本质。新时代的粤北韶关,悠久的千年历史传承,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事象,壮怀激烈的红色革命历史,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的现实生活,让她成为天然的纪实文学沃土,不断生长参天大树。许化腾新著的《西京古道传说故事》(团结出版社2020出版)与黄学员编著的《让历史不再沉寂》(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20出版)(以下简称“两书”),就是粤北纪实文学的两棵沛然新松。两书多为历史纪实,结合对两书的阅读,也谈谈历史纪实的写作期待。

纪实到位认识与回到历史

到过乳源大桥的西京古道数次,每当我走过荒草掩盖的石板小路,夕阳下炊烟袅袅,思古幽情便油然而生。著名的西京古道承载了两千年历史风云,西京古道两旁演变了众多的城乡沧桑。如今我通过许化鹏的专著《西京古道传说故事》,得于沉入古道的历史烟尘深处,顺着传说故事的生动触须,看到了一条活生生复活的古道,饱览了古道周边村镇市井、山川洞坑、寺庙道观的传奇与浮世绘。而通过黄学员编著的《让历史不再沉寂》,了解了当年红七军在古道区域慷慨激昂的革命斗争,红军将士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古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现代革命气息,让我们受到一次触及灵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传统教育。

两书从资料文献性到文化教育性的显著特点,首先得益于许化腾与黄学员两位乳源本土作家抒写家园的责任感,他们热爱家乡,深入基层,走进人民中间,上山下乡,栉风沐雨,勤奋认真地进行田野作业,从口述到典籍,从人证到物证,回到真实的历史。两书从民间口述历史到民间书写历史,这是一个民间记录的飞跃。两书的写作还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地方典故、民俗土风、乡村历史、人物地理等。所以,历史纪实的写作,窃以为,首先必须要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尽可能涉猎有关的历史史料,多多益善,考察历史遗址,调查采访,认识历史,回到历史,还原历史,建立写作的“在现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寻找真米好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不无道理。

纪实深耕梳理与理解历史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情的时间,加大了我们与历史现象与真实的差距,历史纪实的不好写,还在于有了一定的资料材料后,如何做好辨别选择,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巧妇有了“米”,还要考虑如何“蒸煮”,把“饭”做得更香。

深耕历史,专心经营民间故事。许化腾发挥了自身民俗学者的优势,高屋建瓴,鸟瞰家乡大桥文史。《西京古道传说故事》原故事就搜集了两百多条,作者精心挑选了90条,涵括了地方、人物、动植物传说与史实、人物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大桥本土为中心的传说故事,或叙说朴实,或想象诡奇,地方色彩浓郁,生活气息扑面,具有满满的历史文化张力。这些写作,对保育活化古道文化,具有充实丰厚的内涵,让古道历史立起来的建设效应。

《让历史不再沉寂》则从虎头岩村开始叙事,从作者的红色历史见证人外婆写起,镜头渐渐拉开,推向铁龙头、梅花乃至乐昌,主线是红七军艰苦卓绝的转移作战,血雨腥风里的人民对红军的援助牺牲。作者是当年当事人的后代,其沉实无华的叙说,带来阅读的可信性。几乎是新闻报道式的语言,却更能拉近读者与那段红色历程的距离,让我们从文字间走进当年的国际悲歌,见识“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由于历史的遗失与残缺,作者可以在采访大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历史的或然律,依据一定的历史发展活动逻辑推理,合理谨慎地使用结果反推梳理与一些历史想象,以补足历史真实的链条,让作品具有完整性、可读性。两书作者都在这方面下了一定的写作功夫。这些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必须的。

纪实开掘借鉴与运用历史

克罗齐说得好,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所写的历史,其实都站在时代的高度,都是当代意识烛照下的历史,都是当代利益辐射到的历史。历史学要为现实服务,历史文学也要为现实服务。巧妇还要把“饭”做成某种概念,赋予某些意涵。所以,要发挥所写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的最大效益,在尽可能不脱真的前提下,开掘所写的对象体,这就需要作者尽量采用文学艺术来包装,尽可能将纪实客体写的有形象性、文学性、艺术性,某些故事不妨有点象征性、寓言性。让叙事所述更具包孕性、蕴藉性、暗示性。

西京古道成了遗址,但故事是活生生的古道人家的历史集体意识的写照,是他们生活与情感的凝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京古道传说故事》就是对古道文化活化一个范本,我们可以缘此找到乡愁。回望秦汉,检视当今,阡陌交通,今昔连接。回溯千载来路,找到岭南的根系,重温老家老屋老路的情感,进一步坚定我们粤北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红七军的梅花血战也成了绝唱,但革命军民鲜血浇灌主义花的壮举,不但不能随硝烟散去,而是应该作为本土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教材,激励粤北人民牢记使命,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新的奋斗与贡献!《让历史不再沉寂》正是选取了红七军路过乳源的历史时刻,从很多细节入手,还原那个年代革命武装斗争的一幕,那些怀揣初心肩负使命的革命精神,被作者提炼出来,丰富了我们新时代追梦人的精神世界,坚定了我们共产主义的信仰。

激活历史,挖掘历史。在这第三点上,两位作家都还有着给作品浸淫更多审美元素的空间,还需有更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化细致化的描写,更多的性格刻画与情感表达。此外,对一些历史事件与故事的反刍反思,也存在待独见待深刻待创新的余地。当然,这些还与特定时期的时势政策有关,也是历史纪实创作的高要求。瑕不掩瑜,两位作家在主流的语境里,已经做了眼下可以做到的了。

激活历史鉴当今。地杰人灵的乳源,是具有自然地理风光优势旅游题材、红色文化题材、瑶族文化题材、宗教文化题材、水电高速题材、特色农林题材、乡村奔康题材均丰富发达的文学沃土,具备文学发展的美好前景。从两书,见出乳源纪实文学作家进取的坚韧身影,见出乳源文学布局的生态版图。乳源作家的创作,丰富了粤北的文学长廊。期待乳源作家们乘新时代东风,如南水盈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食粮!

新闻推荐

韶关乳源新村村委会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巾帼志愿阳光站”服务实践基地 为全省唯一入选试点单位

南方日报讯(记者/潘俊宇见习记者/叶志强通讯员/韶妇联宣)近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坪镇新村村委会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