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大寮坑村的华丽转变

韶关日报 2020-09-24 08:51

“小康生活是怎样的?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乳源游溪镇大寮坑八一瑶族新村村民赵志信右手竖起大拇指,满脸笑容双眼望向村内说着……的确如此,如今的大寮坑村,蓝顶白墙红梁房屋整齐划一排列,巷道实现“白改黑”,村后山林绿树葱葱,房前小桥流水潺潺,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已抽穗正灌浆,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映入眼帘。

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现在环境卫生各方面都比较好,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以前住得比较潮湿、比较阴暗,人畜混居,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正如赵志信所说,上世纪50年代前,大寮坑村村民在偏僻边远的深山老瑶寨里生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大寮坑村村民陆续从深山搬迁到平原地区居住。

200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广东省军区的支持下,全村整合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统一规划设计,按照瑶族干栏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对全村进行拆旧建新、整村改造,建设瑶族特色新房88套,每套148平方米。“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的是两层半的小洋楼,每家每户都基本上能够开着小汽车进出,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大寮坑村党支部书记赵天福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借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推进的契机,大寮坑村通过外立面改造、村巷道“白改黑”“厕所革命”、太阳能路灯安装等配套设施建设,按瑶族风格统一规划设计,规划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百姓舞台、宣传长廊、篮球场,实现了民族特色、绿化美化的文明新村。

党建引领产业富民

大寮坑村的华丽转变,是村党员干部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大寮坑村的党员群众意识到村庄环境的改变不仅能够让自己住得舒服,还能利用美好的生活环境吸引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自然就有了更高更美好的生活追求。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村党支部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核心,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稻田养鱼,种植油茶、水果、蔬菜等经济农作物2000多亩,成立“妈妈制造”、瑶绣传承室及培训课堂,大力扶持发展瑶绣文化产业,并结合乳桂经济走廊建设,依托毗邻云门山旅游度假区、菩提花谷生态观光园等景点,大力发展瑶家乐、瑶族刺绣、瑶山美食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鼓励村中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余元,已走出了一条奔康发展路子。

“我们规划建设中国瑶族生态自然村风情街及"一河两岸"绿色长廊、农业生态观光园、慈悲峰山外山等景点,发展瑶家特色旅游项目。”乳源瑶族自治县游溪镇政府副镇长曹国华表示,该镇将继续利用地理优势,助力大寮坑村发展水电、香菇、中草药、竹笋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文明加持内外皆美

从“外在美”向“内在美”,大寮坑村成为了内外兼修的文明村寨。大寮坑村变美了,村党支部成立农村党员为主的服务队,通过入户派发宣传单、用瑶语广播讲解宣传内容、办村晚等方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共同维护村庄卫生环境。通过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村民们的陈规陋习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村庄的建设也由物质文明上升到了精神文明的高度。

“我们现在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镇政府和村委在节假日会举办歌手比赛、文艺汇演、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互动增进感情。”作为大寮坑村村民的赵小丽感到非常幸福。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大寮坑村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建设一批民生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大寮坑村从原来的一处美变成了现在的处处美,与村庄周围的山、水、林、田自然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村落。

新闻推荐

直播在田头 农民得甜头乳源直播助农活动带动农产品热销

图为直播现场。本报讯前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深源古村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直播助农暨第四届石鲤(禾花鱼)节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