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从“门外汉”成种田“好把式” 让被撂荒的水田产出粮食
割早稻、收花生、捡烟叶、种晚稻,南雄市珠玑镇塘东村的周济燕一家,迎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节。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打乱了早稻的种植,但更坚定了周济燕种粮的决心。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种植早稻1350余亩,比去年多了200多亩,是2014年的两倍。
迎难而上确保早稻不能丢
8月初的一天,天刚刚微亮,周济燕就和家人来到田间忙碌起来。起秧苗、抛秧苗,一家人分工协作,在田野上奏响了一曲农忙的协奏曲。“今年约了人来收粮,一会车就要到了。”午休间隙,周济燕和丈夫将一袋袋的稻谷往屋外扛,一麻袋的稻谷大约40公斤,周济燕扛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却热得全身都湿透了。“100亩,4万公斤,今年收成要比去年好。”周济燕擦拭着汗水,笑了起来。她丈夫打趣地说,加上100多亩的黄烟和这茬晚稻,今年我们家的收入该有二三十万元。
疫情防控期间完成早稻播种
疫情防控期间,周济燕主动要求在村口人流量最大、排查难度最大的疫情防控检查点值守,筑牢村民的生命安全防线。同时,还要每天去烟田管护黄烟。而迫在眉睫的早稻播种更是让她忙得团团转。
“好在我们南雄没有疑似病例,田间作业也比较安全。往年来帮忙的乡亲们也都来帮忙。”在做好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二三十个乡亲来到田里帮周济燕完成了早稻种植。周济燕不仅自个抢抓农时,还惦记着村里种粮户,不时地打电话去问种植进度,确保全村早稻不落下。
从“门外汉”到“好把式”
2011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公公婆婆,33岁的周济燕辞去了珠三角的工作回到家乡。在家的前几年,她留意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水田被撂荒。
看到这样的情况,她心里有些发慌,“这么好的地,就闲置了?”于是,便动了流转田地种水稻的心思,“那些田老人又耕不了,我就想着不要让这些田荒着。流转过来,请乡亲们来帮忙,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周济燕说。
2014年,周济燕开始“破冰之旅”,流转了几十亩水田种植水稻。周济燕虽然出生在农村,却没有种田的经验,加上在外务工13年,连农村经验都比较欠缺。她一边学一边种,虽然第一年收成差些,但她信心不减。
第二年,周济燕种了100多亩黄烟和水稻,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加上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的推广,她的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还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
从“自己种”到“全村种”
从一名“打工妹”到种粮大户、再到全国基层农村科技推广补助项目科技示范主体,周济燕用了5年的时间;带动全村村民种植早稻面积从650亩增至1350亩,周济燕用了7年的时间。
周济燕告诉记者,因为早稻效益低、种植面积少,像自己这样大面积种植的更是屈指可数,但是如果撂荒就更没有收益。在她的劝说和带动下,慢慢有村民加入早稻种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村里引来水库优质灌溉水源,更提升了早稻的效益。以前种早稻的人少,后来看到周济燕种得有声有色,大家的积极性就慢慢调动起来了。
回乡7年,周济燕从一个种田的“门外汉”蜕变成种粮的“好把式”、带头人。仅2019年,周济燕支付给乡亲们的劳务费就接近30万元。
“每年看到乡亲们收割水稻时的喜悦,我就很满足。我现在正在草拟《关于大力支持优质稻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的建议》,希望在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大家都过上小康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周济燕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科技兴农的实惠,做体面的农民,做幸福的农民。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南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中,紧紧依靠局党支部,义不容辞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