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绽放 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侧记

韶关日报 2020-06-23 08:37

传承人教小朋友唱石塘月姐歌。龙全明摄

仁化县作为粤北千年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实际,把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作为守护全县24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正确处理好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挖掘传承人,让非遗“活起来”

在仁化县长江镇海拔达800米的凌溪村,传承着千年土法造纸工艺。这里生产的长江玉扣纸,有“长江纸贵有胜洛阳”的美誉。现年56岁的刘世祥自1982年跟随父亲、伯父学习长江“玉扣纸”生产制作,至今已38年。多年的造纸经验使他掌握了取料、断筒、蹉笋、抄纸、焙纸、捆纸等土法造纸技能,在造纸过程中无论哪个岗位缺人,他都能得心应手地操作。刘世祥说:“从4月取嫩竹,到10月集中一个月造纸,持续时间长、纯手工制作工作强度大,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更愿意出外打工。”

为了让生产长江玉扣纸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仁化县指导刘世祥成功申报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在凌溪村设立了长江玉扣纸的传承保护基地。如今,该县还积极打造一系列以“玉扣纸”为素材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规划建造一个土法造纸文化园,进一步提升“仁化土法造纸”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类似刘世祥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仁化县共有14人,其中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1人。县财政每年安排经费发放给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鼓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做好传承保护工作。同时,加强传承基地建设,在石塘镇石塘村打造了省级非遗项目堆花米酒“仁厚坊”传承基地、“石塘月姐歌”传承基地,在丹霞街道夏富村建成了市级非遗项目“夏富装故事”“闹春牛”传承保护基地等,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推陈出新,让非遗“潮一点”

仁化县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4项。如何让这些传统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焕发新魅力,仁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俊杰说:“群众喜欢与否,是非遗文化生存的基础。我们努力推动非遗项目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文化产品,让非遗由传统变"潮"一点。”

位于仁化长江镇爱民街的市级非遗文化项目“杨泰和米饼”,是百年前家家户户制作米饼的盛景衰退后留存的一家。为了让更多顾客喜欢“杨泰和米饼”,传承人杨光善在米饼制作方面刻苦钻研,由传统单一的黄糖饼、白糖饼,创新融入五谷杂粮推出黑芝麻、红豆、绿豆、花生以及艾叶等各种口味的米饼。“以前饼大,一袋个数多,吃不完容易坏掉浪费,现在就把饼做小一点,单个独立包装,方便顾客享用。”杨光善告诉笔者。

同是市级非遗文化项目的“丹霞红豆饰品”,时下款式新颖的金银首饰慢慢掩盖了红豆饰品昨日的光辉。为保护这一手工技艺,该县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还通过与丹霞山民宿合作,推出红豆手工坊、红豆手工制作体验,丹霞红豆饰品成为了丹霞山的特色旅游手信。

如今,该县的“杨泰和米饼”“丹霞红豆饰品”“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纷纷与大丹霞旅游相结合打造手信产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轻松走出了大山,销往全国各地的寻常百姓家。

多平台展示,奏响非遗“传承曲”

得益于仁化县大力推广非遗文化,“杨泰和米饼制作技艺”“丹霞红豆饰品制作”“仁化竹篾编织技艺”等依次参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2019年丹霞山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的非遗展示活动等,多平台展示了仁化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与此同时,该县推动非遗项目与群众文化同台,举办了“多彩非遗·美好仁化”非遗展演、“重温革命记忆,感受红色情怀”国际博物馆日及非遗民俗宣传展示活动。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连续15天在石塘古村月姐歌传承基地开展“迎中秋·唱月姐”活动。还组织了17场次非遗进校园活动,20多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非遗文化展示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群众心中,真正得以传承和发展。

新闻推荐

从“无人问津”变成“旅游致富村” 仁化县丹霞街道瑶山村蝶变小记

▲仁化县丹霞街道瑶山村成网红打卡地。沿着阅丹公路来到仁化县丹霞街道瑶山村,入眼的是一片优美的绿植、整治一新的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