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近代革命:古道、祠堂与客家围楼

韶关日报 2020-05-31 08:42

上朔村徐氏宗祠侧壁上留下的《红军歌》。

古道驿站、庙宇寺观、祠堂围楼是粤北乡土文化的象征,是地域文化、宗族文化、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随着近代革命时代的到来,传统与革命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传统的乡土中孕育出革命的力量,形成了独特的粤北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居大庾岭的咽喉处,是粤北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成了近代粤北革命开展游击战的重要地域。元帅岭是当年陈毅、项英率部在此坚持游击战争的旧址,在元帅岭的岩壁上刻着1936年冬陈毅被围困梅岭的绝命诗“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自由花”,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光辉历史。现还复原了红军雕像、陈毅元帅雕像、三级台、红军战壕、大庾岭地形沙盘、碉堡、红军指挥所等军事景观。

与梅岭相望的钟鼓岩景观奇特,亭台林立,还矗立着一座道观——洞真观。

值抗日救亡的形势,国内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陈毅与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便于此观中秘密谈判,协商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北上抗日的相关事宜。

祠堂

祠堂是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乡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近代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祠堂作为承载地方革命运动的活动基地,见证了近代粤北革命的历史进程,衍生出浓厚的红色祠堂文化。

始兴县顿岗镇千净村的陈氏祠堂建于乾隆时期,坐北向南,青砖瓦木构筑,十分壮阔,是近代的革命基地之一。1926年,千净村组织成立了始兴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南七约乡农民协会”,陈竹君担任协会会长。陈借“犁头会”的名义号召组织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时常在陈氏祠堂聚集和议事,一时影响颇大。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途经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驻扎在当地的祠堂,沿途动员群众进行革命,在村庄里留下了宣传的标语、歌曲,至今犹存。在上朔村徐氏宗祠侧壁上便留有大片斑驳的墨迹,仔细辨认过后,发现是一首《红军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将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这首革命歌曲在村落里流唱至今,生动地阐释了当年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一直激励着上朔村的人民勇于斗争。

客家围楼

“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聚族而居的围楼建筑是客家村落的重要标志,粤北的围楼墙壁以三合土夯筑,防御性极强,具有防御功能的围楼便成为近代粤北革命运动的重要据点。

始兴县沈所镇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围,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隐蔽、建筑空间大、人户稀少,抗战时期群众基础良好,中共广东省委于1940年7月几经迁移后入驻红围的第四、五层内,在村民的掩护下,秘密开展工作。昔日宏伟的五层围楼早在始兴沦陷时期被日军焚毁,内部建筑均已坍塌,只余四周耸立的石墙。如今这红围遗址已经化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革命历史丰碑,我们置身其间,在断壁残垣中更能感受炮火纷飞的抗战岁月。

新闻推荐

南雄市工业园二期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9家企业加快建设 10家企业蓄势待发

本报讯当前,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建设如火如荼,跑出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其中,9家企业按下“快进键”,全力推进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