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净土 增色生态画卷 韶关全力打好净土防御战纪实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土壤污染防治则是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众食品安全、公共健康的大事。
作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韶关市于2017年6月与省生态环境厅签订共建协议,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科学引导土地用途调整、着力提升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具有韶关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技术和评估”体系经验和模式,高质量落实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部署,打一场“稳、准、狠”的净土防御战。
全方位排查摸清“家底”
打赢净土防御战,关键在于掌握土壤状况,从源头上严控土壤污染。如何确保不漏一处?开展详查、摸清“家底”是关键。
针对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偏高、工业固废源头风险大、矿山周边土壤环境风险突出、灌溉水风险不确定等特点,韶关市于2017年启动并完成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农用地、背景值、工业固体废物、重点矿区及周边、灌溉水水质等6项专项调查,摸清采选和冶炼等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风险。同时,建设农用地分类单元基础信息库,探索统计以成土母质单元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应用“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业固体废物风险,探索从生态环境角度评价矿山及其周边风险,尝试从源头监控农用地灌溉水水质,全面夯实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试点区域,韶关市建立的“行政保障+技术纠偏+专业调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组织实施模式,制定了多达30项的细则和模板,目前已在广东乃至全国推广应用。目前,韶关市已全面排查和基本掌握区域风险及特点,正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土壤环境背景值编制工作,全面管控突出土壤环境风险。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风险管控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更隐蔽、更滞后、不均匀,治理起来成本高、难度大。在有限的条件下,韶关市因地制宜开展分类施策,形成大宝山矿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凡口铅锌矿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农用地安全利用等技术体系。
矿山周边的酸性土壤和重金属废矿,一度是大宝山矿面临的棘手问题。为此,韶关市请来专家会诊,最终建立酸性矿山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生态修复模式,即不改变废矿区地形与土壤结构,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阻滞土壤中重金属迁移,培育自维持、不退化、相匹配的多样性植被,将一座座百孔千疮的废矿山变青山。
针对区域污染特点,韶关市积极探索重度污染耕地“种桑养蚕加工销售”可持续结构调整模式,攻关农业生产措施和耕地治理修复相结合技术模式。采用经济作物作为修复植物,应用以植物提取、植物阻隔、植物稳定为核心的植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利用不同的修复植物与农作物进行间套种,同时结合包括土壤酸碱调理剂和铁硅基重金属固定剂在内的化学改良剂的施用,达到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的目的,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标。在核心区域开展中试示范,建立了“固化稳定化技术(钝化剂)+农艺措施调控+拮抗调控技术”和“低累积作物品种筛选与推广”等综合技术模式示范区。
建章立制持续推进污染整治
2015年,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印发了《韶关市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2015-2020年)》《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仁化县董塘镇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方案,省市共投入超过20亿元,关停涉重金属企业37家。
2019年,韶关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下降率均达到了国家任务年度指标要求,横石水等水质从Ⅴ类稳定上升至Ⅲ类,有效防控了大宝山及其周边区域土壤环境风险。“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能力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
变化,得益于有效的顶层设计,离不开韶关市在工作机制、信息化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探索的经验。
以国家土壤环境管理“四梁八柱”为依据,韶关市建章立制,印发了《韶关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及3个配套实施细则,全面规范韶关各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同时,通过建设韶关市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土壤环境管理决策信息资源“集聚化”;实现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设用地联动管理“一份清单”“一张图”,联防联控用地风险,目前已合理布局建设用地开发时序地块达70多块。
此外,韶关市积极推进“粤北韶关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发、评估验证与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一园二平台三展示区”为核心思路,引进了国内10余家优势科研团队,大幅度提升了本土化科学难题的协同攻关能力。2017年至2019年,国家和省支持韶关市培训土壤环境管理人员达600人次,韶关市逐步实现从“污染整治”到“风险管控”的并举。
新闻推荐
近日,韶关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国务院2019年度督查激励,成为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