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韶关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

南方日报 2020-05-15 06:54

韶关市区三江六岸碧水蓝天。李宇强摄

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之一。大宝山矿供图

韶关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定期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市辖三区开展环卫保洁大清洗。冯兆宇摄

韶关以“河长制”守护中小河流治理成果,让河道四季整洁。童铜韶摄

近日,韶关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得国务院2019年度督查激励,成为全国获得该项激励的5个城市之一。这是韶关市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中收获的又一张出色“答卷”。

作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中的生态发展区,2019年以来,韶关市全力贯彻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统筹做好全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被生态环境部认定为2019年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用实际行动和成效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2019年全年,韶关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达标率为92.6%,全年未出现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是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前20%的城市之一,居全省首位;2019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比例100%,与2018年同期相比,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排名29,水质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3位,全市没有黑臭水体;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为粤东西北城市首个荣获此称号的地级市……

如今,韶关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在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接下来,韶关市将持续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统筹做好全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高位推进打好“三大战役”

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漫步在韶关市区三江六岸,碧水蓝天下,花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怡人。在各县市区、乡镇、村庄,越来越多的绿色,显著减少的扬尘,清澈见底的河水,美丽清洁的村镇,持续优化的环境让韶关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优美的环境,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一名韶关市民表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广大韶关人民的愿望,也是韶关持之以恒的追求。

韶关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基础良好、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为保护好青山绿水、筑牢粤北生态屏障,2019年,该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工作会议46次,韶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现场调研检查22次,韶关市人大、市政协也分别就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及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和督查,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10个县(市、区)参照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机制,高位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聚焦短板精准发力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韶关针对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打好“蓝天保卫战”,实行道路扬尘整治“三个一”督察机制,修订《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市区266.4平方公里的禁放区域实现无燃放,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针对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问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打好“碧水攻坚战”,强力开展河湖“清四乱”和“五清”专项行动,推进河长巡河履职常态化;作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制定印发《韶关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及3个配套实施细则,狠抓源头防控和风险防控,坚决打赢“净土防御战”。政企共投入20多亿元,扎实推进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仁化县董塘镇环境综合整治等145项治理工程任务和42项监管能力建设,实现对矿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的有效防控。

突出重点打牢基础

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是韶关绿色发展首要任务。该市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不断夯实生态环境改善基础。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田垦造、拆旧复垦、造林更新、河湖治理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2019年,共启动30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其中,凡口铅锌矿矿山综合生态修复和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个项目获评“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实施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三项指标持续稳居全省第一。突出抓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城区周边山体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全面增加城乡森林绿地面积,力争2021年全域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配合加快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对拟划定范围内的林地、土地、人口等重要资源开展摸底调查,目前已完成全市108个自然保护地的全面摸查,为创建南岭国家公园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全力整改推动落实

韶关市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常态化督查督办事项,将考核结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和县域考核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生态环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针对相关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列出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并成立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实地督查,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涉及该市的72项督察整改措施任务已按期完成或达时序进展的有68项,正在加快推进整改的有4项。其中,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排查出的429个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建设项目和建筑、全市56个镇级垃圾填埋场整治、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违规开展建设项目及旅游经营活动等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同时,采取“日常监管+双随机抽查+重点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多重监管模式,结合环保督察整改、日常环境信访投诉处理以及组织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019年和2020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检查企业5801家次,立案调查186宗,查封扣押19宗,移送公安机关5宗,罚款810万元,整改企业457家次。

韶关市各地还通过开展城区拆迁补绿、见缝插绿,建设郊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绿化水系和道路,显著增加了城市森林绿地面积,街头休闲绿地随处可见,城乡绿道纷纷建成,现在韶关的居民出门就能见绿,游憩在林下,休闲进森林。“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位一体,成就了韶关的绿色转型发展。

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战”

空气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韶关市区四周多山导致空气不流动,扬尘十分容易积聚从而影响空气质量。每到干旱少雨的季节,韶关市区经常出现“白雾”笼罩、能见度较低的现象。国道G323线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马渡路段位于城乡接合部、多条道路交汇处、沿线企业商铺多,一直以来是扬尘治理工作的重点路段。为进一步强化夯实扬尘治理工作内容,武江区以先破后立的决心和勇气,高位推进,高效整改,形成长效机制。2019年6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力整治,该路段面貌焕然一新,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如今路侧绿林成荫、路面整洁,受到了附近居民的交口称赞。这正是近年来韶关市大抓扬尘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了留住蓝天白云,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山水城市该有的清新空气,韶关市各级各部门围绕民生为本这一中心,找准主要矛盾和解决方法,依靠科学技术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多措并举,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

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整治扬尘

构建“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是韶关开展道路扬尘整治的创新举措。该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定期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市辖三区共开展环卫保洁大清洗1030次,清洗道路3375条;完成市政道路周边连接线硬化372处,完成公路道路周边连接线硬化365处,完成停车场整治114处,涉及总面积约59.6万平方米;完成砂石场(堆)整改207处,完成学车场(教练场)整改19处。

韶关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把环境整治变为日常化管理,建立健全市辖三区城市管理、道路绿化和环境保洁等长效机制。成立扬尘整治办公室,督查督办扬尘问题。分批次下发面源扬尘问题清单共243项,已完成整改224项,暗访和督查发现问题数量2204宗,已整改2090宗。开展市区渣土扬尘清源专项治理。督促施工工地从严落实“6个100%”,开通建筑工地在线监控视频口257个,24小时实时监管工地扬尘;对渣土车开展专项整治,市区已投入使用290多辆新型环保全密闭渣土运输车,有效杜绝建筑渣土撒漏扬尘污染路面和超高超载现象。

推动产业转型精准减排治污

自2016年以来共退出钢铁产能315万吨;以超低排放为目标,持续推进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升级,2019年,完成了韶关冶炼厂烧结烟气、韶关电厂10#火电机组、市区周边11家砖瓦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对511家“散乱污”企业、场所的整治;大力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到2019年底,全市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装机容量达87.2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全市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推进生物质锅炉整治工作,完成16台燃煤锅炉、135台生物质锅炉整治工作;不断更新、新增公交车全面使用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纯电动大巴622辆、LNG公交车179辆、CNG出租车507辆、纯电动出租车220辆、环卫车6辆、租赁汽车24辆,建成充电站40座、充电桩468个,公交电动化比例达到80%的要求。该市通过着力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全面减污治污。

以控制PM2.5为重点,通过实施《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和《韶关市野外用火管理条例》,没有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情况,2019年全市露天焚烧现象减少了90%以上。该市立法立规,依法治理野外用火,从严防范非法燃放烟花爆竹,加大市区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治安巡逻力度,市区266.4平方公里的禁放区域实现无燃放;加强露天焚烧管控,持续开展秸秆焚烧现象巡查,查处野外露天焚烧138起;在浈江区新韶镇4个行政村和曲江区马坝镇和大塘镇共12个行政村开展试点,通过复土还田解决秸秆废弃物出路问题。

为推动精准治污,该市实现网格化监控,市区范围共设置了144个固定微型监测点,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运用网格化监控手段发现局部污染源,实现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关键跨越,形成多位一体、全市覆盖的感知网络,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水平。建成了机动车排气道路遥感监测网络,加大超标排污车辆的整治,全年共注销1322台农用运输车,结合禁行、限行措施,引导过境重载柴油车绕行,以减少机动车尾气对市区的污染。

有付出就有收获。经过韶关人的不懈努力,韶关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数据显示,2019年韶关市区空气质量(AQI)是全省9个考核达标城市之一,综合指数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2位,同比上升4名,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2020年1-4月,市区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97.5%,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倾力推进“碧水攻坚战”

水质综合指数全省第三

初夏,微风拂面,浈江河韶关仁化周田镇新庄村河段环境宜人。附近工业园务工的小梁经常和朋友到河边散步,很是惬意。说起这条河的变化,在这打工3年的小梁很有发言权。“经过整治,水浮莲不见了,河水变清了。下班后没有事就到河边散散步,吹吹风,很舒服。”

浈江河周田镇新庄村河段的变化,得益于河长制的实施以及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韶关市地处北江中上游,地跨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境内河川纵横交错,大小河流共1500多条。在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中,韶关市采取各级河长积极巡河履职措施,推动涉河问题解决。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按照“截污水、治猪场、打偷排、保好水、防风险”的思路,坚持全流域系统治理,确保水质持续改善。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完善河流水质预警监测体系

韶关市委书记李红军、市长殷焕明担任市第一总河长、市总河长,主动发挥“头雁”作用,四级河长共完成巡河93733次,发现并处理问题1103个,其中市级河长共完成巡河27次,发现并处理问题30个。该市落实各级领导责任,高位推动落实河长制,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有效推动了河湖治理工作,真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同时,该市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全面完善河流水质预警监测体系。目前,该市在北江、武江、浈江、锦江、横石水等主要江河已建成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019年新增7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020年将再新建10个,总数达33个,通过不断完善北江流域上游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水环境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补齐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强化源头管控

为加快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9年韶关新增县级以上污水管网141.16公里,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33.77公里,提前一年完成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新建成31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95万吨/日,新增镇级污水管网226.998公里,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2019年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到75%,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100%。通过调整优化畜禽养殖禁养区,推进生猪散养户整治,全市关闭取缔“脏乱差”、污染水体的生猪养殖户5480户,配套建设粪污利用施设约1570户。

此外,韶关市推进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11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并实现尾水排放在线监控联网。推动韶钢集团开展烧结、炼铁、焦化等重点工序废水处理升级改造,大宝山矿落实废水处理体表改造措施,以此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巩固工业污染控源成果。

突出抓好市区小流域治理

严防黑臭水体

韶关市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大力推进市区冷水坑、大陂河、沐溪河、东冲河和梅花河等市区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全面完善市区污水管网,减少污水直排。2019年6月,印发实施《韶关市区重点河流整治实施方案》,每月对市区冷水坑、大陂河、东冲河、沐溪河、梅花河等5条河涌开展水质黑臭预警监测,韶关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均对市区河涌整治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市委、市政府督办,强力督促有关单位加强市区河涌沿线区域截污纳管整治。2019年完成了《市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提升工程项目建议书》《市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含14个片区),总投资约23亿元。《市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提升工程(首期)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9年10月16日取得了首期工程立项批复,由韶关市水投集团负责实施推进。

数据显示,2019年,韶关市水环境质量继续提升,全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为3.45,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12.58%,水质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3位,全市没有黑臭水体,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撰文:唐音沈明礼

统筹:毕式明

图片均由韶关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韶关下坑村创新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 每户每天一毛钱 推动村容“蝶变”

下坑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通讯员供图步入韶关市武江区西河镇下坑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路连村串户,就连...

 
相关阅读